-
塔窟东来
“建筑史诗”系列自2013年起由建筑学者王南在《读库》连载,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沿革、渊源及其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
《塔窟东来》是建筑史诗系列第一卷第三本,原载于《读库1401》,探讨了印度佛教建筑中的佛塔与石窟,以及各类佛教造像传入中土之后,中国古代匠师以高超的技艺与智慧,将其一一“翻译”成中国样式的历程。这些汉化建筑的蓬勃兴起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视作汉与唐两座建筑高峰之间的过渡时期。
天竺塔窟,一路东来,幻化出中国佛教千姿百态的建筑奇观。王南在本书中,力图展现两点,一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消化、吸收外来建筑样式,结合中华各地不同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创造出中国独特的佛教建筑、雕刻与绘画;二是中印两大古老文明,在塑造相似的佛教艺术象征主题时呈现出的迥然不同的艺术气质与追求,可谓同归而殊途。
-
江户一日
江户时代,对外国人来说,可能是仅次于战国时代,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历史。正如中国的宫廷剧和穿越剧喜欢以清朝为背景,各类日本大河剧(历史剧)也喜欢讲述江户时代的故事。水户黄门、忠臣藏、新选组……我们对这些传奇早已耳熟能详。这些日剧描写的江户社会,是不是符合历史呢?历史上的江户时代又是什么样子呢?当时的武士阶层和庶民阶层过着怎样的生活,做着怎样的营生?幕府又是怎么管理那个社会?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您揭开江户时代日本人最真实的生活!
-
巴黎时尚界的日本浪潮
近年来尽管面临这来自伦敦、米兰、纽约的挑战,巴黎依旧是全球最伟大的时尚之都。巴黎时装界通过其haute couture, demi-couture, prt—porter分类体系,造就了一个非西方设计师难以渗透的高度结构化和严格控制的系统。然而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日本设计师却打入了这个系统,并对影响了整个巴黎时尚界。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受制衣师和设计师把持的巴黎时尚界门槛很高,不仅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而且要求很高。
这引发了作者川村由仁夜的疑问。这个系统是否促进或抑制新的创造力?她在书中系统地梳理了法国传统时尚是如何受到外界力量的干扰或加强的,比如Kenzo Takada、Issey Miyake、Yohji Yamamoto、Rei Kawakubo 、Hanae Mori.。同时,她还提出了当今时装业应该思考的许多其他关键问题。例如,当下的时尚业是否更专注于产品形象的商业塑造,而不是服装本身?如果没有Saint Laurent、Miyake、 Kenzo,法国时装业将走向何方?这本富有洞察力的书首次深入研究了日本在巴黎掀起的时尚浪潮,并对该行业的未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衅性的问题。
-
时装的自白
已故的现代传奇时装设计师们滔滔不绝地谈论生活、设计和灵感——维奥内特、香奈儿、迪奥、圣•洛朗、麦昆——这些名字定义了什么是高级定制时装。即使他们已故许久,对于时尚的影响仍是深远的。通过对这些大师的原话进行梳理和汇编,《时装的自白》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入的视角,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这些时尚偶像。
帕梅拉•戈布林在书中巧妙地设计了一场场与大师的对话,让读者更生动地了解这些大师的传奇故事和灵感来源——保罗•波烈、克里斯托巴尔•巴伦西亚加、格蕾夫人、亚历山大•麦昆、玛德琳•维奥内特、加布里埃尔•香奈儿、艾尔莎•夏帕瑞丽、伊夫•圣•洛朗、珍妮•浪凡、皮埃尔、巴尔曼、克里斯蒂安•迪奥。每一篇“访谈”,都回答了每一位时尚爱好者想问的问题。
作者还邀请了著名插画家扬•勒让德尔为本书绘制插画,让这些传奇人物跃然纸上,更富有人情味也更鼓舞人心。
约翰•加利亚诺为本书撰写了引言:“疯狂的艾伦(玛德琳•维奥内特)和恰恰•奈利(可可•香奈儿)常常请我去家里喝茶,但我总是被她们放鸽子。样衣对着我悄声细语。她们的声音通过一串串的珍珠和一刀刀的剪裁传达给我。现在她们开口说话了,观点鲜明,还配上了插图。”
-
舌尖上的法国:冬藏春耕
从土地到餐桌,一份食材如何成为美味?
一份法国乡土兄弟分享的饕餮手册
一部用水彩描绘的美食原产地纪录片
独家收录米其林大厨九份私家法餐食谱
◎ 编辑推荐
☆ 酒馆美食,平民的米其林。
伊夫•康德伯德被称为“酒馆美食学”大师,曾就职于米其林二星餐厅。他一直提倡减少食物供应的中间环节,让生产者的价值获得应有的尊重,让更多消费者以亲民的价格享受到米其林餐厅水准的美食。本书收录九份伊夫私家食谱。
☆ 乡间法国美食宝藏的发现之旅。
找松露为什么要用狗而不用猪?法国最难耕作的葡萄园在哪里?……作者们花两年时间拜访与伊夫合作二十年以上的伙伴们,踏遍最偏僻的法国乡土,为您揭开法餐的神秘面纱,一窥幕后辛勤耕耘的匠人世界和珍贵的美食宝藏。
☆ 素雅水彩描绘的美食纪录片。
费朗代的水彩线条看似随意,却能准确捕捉人物的动作和神韵。充满诗意的淡雅色调,正如书中描绘的人物生活一般,平凡而又宁静,在静谧中流淌着一种力量和优雅。流畅的画面宛如一部纸上纪录片。
◎ 内容简介
他们中有牧羊人、菜农、葡萄酒农、屠夫……他们都是伊夫•康德伯德常年的供货人,他们分享给伊夫如何吃好和做好的判断力。画师雅克•费朗代在伊夫•康德伯德的陪伴下,花一年时间拜访伊夫最喜爱的生产者们,并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这些相遇:去发现寻找松露的猎人、钓白斑狗鱼的渔夫和法国各地的葡萄酒农。这是一幅以手艺与好客精神织就的美丽画卷。
◎ 媒体及名人推荐
一场味觉和视觉的欢宴。
——BD fugue漫画评论网
一部结合报道文学与美食书的作品,一部拍摄乡村法国及其美食宝藏的纪录片,那里的人们只关心他们的产品如何获得杰出的品质。
——亚马逊读者评论
在这里,我们身处现实之中,周围都是真实、单纯和慷慨的人;在这里,我们唱歌,有节制地喝酒,聊逸闻趣事,我们笑,我们哭:我们在生活!
——planète BD漫画评论网
一堂关于友情的课,一堂关于幸福与严苛、正直与渴望的课,一堂让美食家和热爱纯粹和真实美食的人都欣喜若狂的课。
——ligne claire漫画评论网
-
卢丹的恶魔:法国神父“附魔”案
*《美丽新世界》《知觉之门》作者、英国文豪阿道司·赫胥黎晚年“知识井喷式”写就的大案纪实作品。他梳理了近300年来针对“卢丹神父附魔案”留下的相关文字资料,详实、精密、准确地记录下了这件足以被钉在人类历史耻辱柱上的真实事件。
*法国历史上的巨大污点:究竟是俊俏的风流神父,与17名修女之间因荒淫无度引来魔鬼附身,还是被权力精英阶级嫉妒,故而栽赃陷害?身临其境地看一个人如何一步步失去自己作为人的所有权利,并在酷刑后被火刑处死。赫胥黎用400余页的文字带领我们走入那个狂野荒蛮的时代,并分析了“卢丹冤案”对此后300余年来欧洲社会、文化、宗教、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中文图书里罕见的、详细纪录了人类历史上容易被学界忽略的一段时代——中世纪的黑暗时期之后、大革命的曙光来临之前,那个荒蛮与文明、蒙昧与进步并行于世的怪异时代——的精妙著作,堪称法国版《叫魂》,写作时间却比孔飞力早了近40年。
*英国《卫报》评选的“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图书佳作总榜,排行第9名。同名改编电影《卢丹的恶魔》由著名艺术电影大师肯·罗素执导,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外国电影”等多项大奖。时至今日,由本书改编的同名歌剧仍在欧洲大陆上巡演,经久不衰。
---------
《卢丹的恶魔》记录了欧洲历史上一件巨大的冤假错案。事情发生在黑暗的中世纪结束之后、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的公元十七世纪中叶。当时法国小城卢丹的教区长名叫于尔班·格兰第,此人博闻强识,仪表堂堂,只可惜他同时也是一枚情种,暗中欠下许多风流债。这些丑闻令他在卢丹与很多人结仇,敌人们决心要报复他。
不久,当地修道院的一群修女被“魔鬼附身”,并声称全是因为格兰第神父与魔鬼签下了契约,使群魔来到中间与她们荒淫无度,才令她们被污鬼附身。经过宗教法庭和世俗法庭的审判,格兰第被判有罪,不仅身体受到非人的酷刑,最终还被火刑烧死。
作者阿道司·赫胥黎梳理了近300年来针对这一真实事件留下的相关文字资料,进行了严肃缜密的推论,推翻了修女们被魔鬼附身的说法,同时点出了十七世纪的欧洲在政治、民生、宗教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因赫胥黎在写作这本书时,语气上不偏不倚,保持中立,行文奇特,读起来相当有趣,尤其是用大篇幅对修女们的淫乱行为、驱魔人的驱魔仪式、普通民众的野蛮无情进行的记录。
---------
“《卢丹的恶魔》用真实的史料曝光了法国教会内部在处理‘卢丹附魔案’时的腐败和勾心斗角,对愚昧的群众也做了最独到的点评,是赫胥黎最好的作品。”——《卫报》
“像是一本奇怪的历史小说,但它的描述却基于坚定的事实和艰苦的研究……赫胥黎敏锐锋利的写作技巧、他重现那个消失时代气味和味道的能力无可匹敌。这无疑是他写作生涯的巅峰。故事听起来像小说,但它不是。”——《纽约时报》
“《卢丹的恶魔》让就连不喜欢历史(尤其是法国历史)的读者都兴奋万分!作者的博学和活力同样让人着迷。”——《泰晤士报》
“通过这次臭名昭著的附魔冤案,赫胥黎将宗教的神秘主义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呈现出了与众不同却令人信服的历史画面。”——《华盛顿邮报》
“赫胥黎的杰作,也许是有史以来关于灵性最有趣的书。”——《华盛顿邮报书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