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研究了人
-
“心上”的日子
《“心上”的日子:关于西和乞巧的情感人类学研究》是一本情感人类学方面的民族志,尝试将西方情感人类学理论运用到中国的经验研究中,同时借此反思西方人类学对中国人情感生活的表述,并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一对地方性概念——"心上"与"狂耍"。 《“心上”的日子:关于西和乞巧的情感人类学研究》的民族志考察对象为甘肃省西和县的乞巧,作者严格遵从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西和县完成了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全书的主体部分按照西和乞巧的仪式过程依次展开,在关注鲜活的仪式参与者的前提下,西和乞巧仪式展示出了兼具祭神和娱乐的双重性,也展示出仪式参与者在不同生活情境中的两种相辅相成又充满张力的情感类型,即"定向性情感"和在本书中发现和命名的"非定向性情感",从中可以看到西和人如何通过仪式活动释放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被压抑的情感,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类似乞巧的其他文化活动来关注自己的"心上"。 《“心上”的日子:关于西和乞巧的情感人类学研究》在结论部分指出,"非定向性情感"的提出是强调要将人作为整体来看待,这是对理性主义的一种反思,同时也在于指出情感自觉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主体生成的可能性。 -
万象共生中的族群与民族
《万象共生中的族群与民族》对国内外有关“族群”和“民族”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并将其置于人类日常的生活和社 会实践之中进行研究,认为族群和民族不可能单靠想象来建构,更不可能无中生有;族群和民族的建构要依赖符号认知和历史记忆,更要依赖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 尤其是耳濡目染的形物,更是不可忽略。笔者在书中批判性地运用美国指号学家皮尔斯的三元理论来研究族群和民族关系问题,指出各个族群和各个民族只能以协商 互利来求得和谐共生,摆脱二元对立,走第三条道路,由二生三。这种“三”的折中照顾了历史,照顾了差异,也照顾了发展,它指向万物归一,使人们有可能跨越 个人、家族、部落、民族、种族、国家、地区,认识到各个民族首先是生命体,他们相互之间以及和周围的各种生命和非生命现象之间可以共生并存,各自以对方为 生存环境,达致“美美与共”的境界。 -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
-
族群与边界
《族群与边界》是一部族群研究的典范性著作,标志着族群研究的一个新的时代。 本书是巴斯主编的一本论文集,书中巴斯及其他学者把族群互动作为讨论的中心并研究族群认同的互联性以及族群边界和文化认同问题。同时提出并实践了族群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即通过不同人类群体的持续的协商和接触来解决边界问题。《族群与边界》开启了人类学关于族群、族群认同等问题的广泛讨论,延续至今。 -
猞猁的故事
本书是界于神话故事和侦探小说之间的轻松读物,作者通过北美地区印第安人部落中流传的一个关于猞猁的故事,从简单到复杂,从北美到南美及欧亚非洲等地,讲述了几十个神话故事,并通过这些神话间的关联,试图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