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Culture
One of the world's most respected sociologists updates his classic work on public views of popular and high culture. Is NYPD Blue a less valid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than a Shakespearean drama? Who is to judge and by what standards? In this new edition of Herbert Gans's brilliantly conceived and clearly argued landmark work, he builds on his critique of the universality of high cultural standards. While conceding that popular and high culture have converged to some extent over the twenty-five years since he wrote the book, Gans holds that the choices of typical Ivy League graduates, not to mention Ph.D.s in literature, are still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high school graduates, as are the movie houses, television channels, museums, and other cultural institutions they frequent. This new edition benefits greatly from Gans's discussion of the "politicization" of culture over the last quarter-century. 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Culture is a must read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vicissitudes of taste in American society. -
现代性的终结
《现代性终结:虚无主义与后现代文化诠释学》(The End and Modernity:Nihilism and Hermeneutics in Post-modem Culture)是意大利著名思想家G.瓦蒂莫(Gianni Vattimo)的重要著作。该著作主要由导论和10章正文构成:第一部份“作为命定的虚无主义”,包括“为虚无主义辩护”和“人文主义危机”两章;第二部分“艺术的真理”,包括“艺术的死亡或衰退”、“诗语的飘落”、“装饰/艺术杰作”、“艺术革命的结构”四章;第三部份“现代性的终结”,包括“诠释学与虚无主义”、“真理与诠释学本体论修饰学”、“诠释学与人类学”、“虚无主义与哲学后现代”四章。该书在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西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反响。 《现代性终结》一书,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对真理问题的诠释为核心主题,紧密结合西方文化、科学现代性终结和后现代转变,通过对19世纪、尤其是20世纪西方的重要思想家尼采、海德格尔、加达默尔、本雅明、库恩、罗蒂等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思想的理论阐述,集中论述了西方现代性历程中出现的思想危机,以及后现代文化诠释学试图解决这些危机的理论尝试。作者力图通过现代性思想中虚无主义、人文主义、艺术真理、现代性的终结等问题的探讨,为人们理解现代性的完成及其对艺术和科学产生的后果提供一种哲学基础和诠释学理论视野。 该著作英译本富有英译者的长篇导论,对瓦蒂莫的思想做了通俗而全面的介绍。 -
The Cultures of Cities
How do cities use culture today? Build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New York as a "culture capital" Sharon Zukin shows how three notions of culture - as ethnicity, aesthetic, and marketing tool - are reshaping urban places and conflicts over revitalization. She rejects the idea that cities have either a singular urban culture or many different subcultures to argue that cultures are constantly negotiated in the city's central spaces - the streets, parks, shops, museums, and restaurants - which are the great public spaces of modernity. While cultural gentrification may contribute to making our cities both safer and more civilised places to live, it has its darker side. Beneath the perceptions of "civility" and "security" nurtured by cultural strategies, Zukin shows an aggressive private-sector bid for control of public space, a relentless drive for expansion by art museums and other non-profit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an increasing redesig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social control. Tying these developments to a new "symbolic economy" based on tourism,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Zukin trace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 expression, and between elite visions of the arts and more democratic representations. Going beyond the immigrants, artists, street peddlers, and security guards who are the key figures in the symbolic economy, Zukin asks: Who really occupies the central spaces of cities? And whose culture is imposed as public culture? Combining cultural critique, interviews, autobiography and ethnography, The Culture of Cities is a compelling account of the public spaces of modernity as they are transformed into new, more troubling landscapes. -
莎士比亚与法
作为人类知识体系和美学再现的优秀代表,莎士比亚一直是各种学者关注的焦点。据统计,在过去的50年里,有关莎士比亚的研究书籍就达到16672本。 2013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的《莎士比亚与法:学科与职业的对话》不仅是法律与文学运动的深入,同时也是对人类知识结构的一种对话,一种新的认识。这本书为2009年在芝加哥大学召开的“莎士比亚与法律”研讨会论文集,与会者都是法律、文学、哲学和其他行业的专家,如著名哲学家斯坦利•卡维尔,玛莎•C.努斯鲍姆,大法官波斯纳,文学评论家斯特瑞尔等。这些文章从各个角度探讨了莎士比亚戏剧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法的思想,以及莎士比亚那个时代法律的真实状况,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章深刻揭示了文学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有着怎样的修证作用。正如该书序言所说:“法律与文学运动与其说是一块单独的巨石,还不如说是一堆不同的方法途径——有时候,他们彼此抵触,有时候他们又相互补充。这些学者中有的方法论和观点都不同,也许更为重要的是,有的将文学引入法学的理由都不同。人们大体可以将其分为四组。 一组是精通法律的文学爱好者和学者(如波斯纳和罗伯特•弗格森),他们注意到,多年来,法律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跨学科,日益受到经济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影响,他们想将文学增加到这一对话里。这些学者没有提什么特别的观点,也没有对现行的法律研究有什么特别的不满。比如波斯纳强调的主要是文学与法律阐述的差异,对他而言,这些差异严格限制了文学和法律给彼此带来的收益。同样,文学和法律专家斯坦利•费什强调,作为正式的文本系统,法律涉及修辞宗旨,是其特有的,同时各种实践的急切需要也证明了这点。 第二组学者(比如努斯鲍姆,怀特,还有罗宾•韦斯特)注意到了经济方法在法律分析中的主导作用,他们认为这种分析中缺乏一些重要元素,关注文学作品有可能弥补一些这些正在失去的元素——例如,关注判决过程和修辞中的感情成分。这些作者挑战法律经济分析法中的霸权思想。诸如理查德•维斯伯格和彼得•布鲁克斯这样的学者同样有兴趣提醒律师注意文学作品中的定性分析所展示的法律思想的重要意义。 第三组学者主要工作在文学领域,他们注意到了文学创作和法律文化与教育之间紧密的历史渊源,他们认为,关注文学文本的法律与法律修辞语境可以丰富对文学文本的研究,正如关注法律文化的某些时刻可以提高我们对法律的认识,因为在那些时刻,文学文本不像现在这样远离法律文本。 第四组学者兼修法律与文学,他们感到现在的法律对话缺少对政治现状的一套激进的挑战,关注文学文本,尤其是通过后现代阐释法这面镜子,可以帮助法律学者和专业人员构筑一套更加激进的分析方法。” 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法律都应该代表着正义和良知。法律的基础是人性,一个不能惩处邪恶匡扶正义的法律体系是缺少合法性的。莎士比亚是洞察人性的大师,在他的剧作中,他以丰富的人性内容来修证法律的缺失。并提请执法者,要慎重的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不能随意地衡断是非,并以此来保证法律中所包含的恒久的人性内容。对此,这部文集的作者以详实的资料进行了方方面面进行的论证。 -
厭女
《一個人的老後》作者上野千鶴子辛辣解剖 仇女、魯蛇、敗犬、援交、恐同、家暴、戀童癖…… 你可能從來不知道,自己患了「厭女症」 為什麼年薪一千萬日幣的知名企業OL,夜夜用兩千日幣賤賣自己? 秋葉原無差別砍人男大開殺戒的原因,竟是交不到女友? 為什麼男人最怕淪為處男,又對同志有莫名的厭惡感? 為什麼男人既愛批評女人愚蠢、小心眼,卻又離不開女色? 高中女校內部有著怎樣的集團法則?所謂的「母女情結」和「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間竟然隱藏著嫉妒與復仇? ◆日本網友震撼分享:「讀完之後,我眼中的世界徹底改變了」 「希望男性也能讀讀本書,看完後只要保有自覺,一定能夠找到更好的對象吧!」 「女性不管多優秀、個性好、會運動,都只能依據容貌和年紀被男性打分數。我總以為自己想太多,直到看了這本書……」 「日常生活充滿了『因為你是男生』和『因為妳是女生』的刻板觀念,讀了《厭女》之後,我才明白那些長期累積的違和感究竟是什麼。」 ◆如果你╱妳曾經想過: 女性比較不會開車、情緒化、缺乏邏輯思考 如果女性遭到性侵,她自己也有責任 家裡重男輕女,對女兒的要求卻高於兒子 男性對待女性的態度常取決於她的外表 女性的異性緣太好,很容易被同性排擠 女性都愛高富帥,害許多男性交不到女友 男性上酒店不算對妻子或女友的背叛 學歷、收入太高的女性很難找到結婚對象 沒有結婚的女人終究是「敗犬」 ──所有的理所當然與難以啟齒的不快,都是「厭女症」作祟 厭女症,來自英語Misogyny,指指憎惡、仇視女性,對女性化、女性傾向與特質抱持蔑視與厭惡的行為或心理。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剖析日本社會「性」與「性別」相關議題,解讀恐同、援交、戀童、家暴、剩男、敗犬、春宮畫、皇室、家庭、企業與女校文化所產生的厭女情結,辛辣直接,一出版便獲各大媒體書評推薦,震驚日本社會,好評不斷。 -
现代性和大都市
本书赋予读者众多的乐趣和享受,其中之一是:它用崭新的、生机勃勃的方式探询了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同时在整个20世纪广阔的历史和地理空间里延伸“现代派”这一概念。彼得·布鲁克的著作属于现代主义研究新兴的学术成果。对现代主义的重新思考正在持续进行,《现代性和大都市》应该是其中一部至关重要的著作,因为它无论在规模、风格、思路的清晰和观点的论证方面都令人叹服;本书对我们所理解的现代主义也提出了许多挑战。在对现代主义的研究成果中,这部著作甚为敏锐、深刻;对于当代围绕城市、社区和现代性的讨论来说,它也不愧为一个挑战,因此,这部著作值得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那些构成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和电影文本的故事,它们如何阐释城市不断变化的物质形态、主体经验和社会经验,这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作者用来自文学和电影文本来探究这些现代文本带有的这种创造性的特征,以什么方式带有着这些特征,这些本文是如何促进“更多现代主义”和“更多现代性”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的?《现代性和大都市》给您一一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