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
《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作了全景式解读,展现了19世纪中叶世界广角镜下的实力格局,详细描述了中英双方综合实力的对比、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的结果及影响等,使读者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作者通过这种全景式的解读,展现当时西方国家正在加速走向现代文明,而中国却在专制愚昧中踽踽蹒跚的情景,通过此种对比来厘清鸦片战争中大清一败涂地、屡屡挨打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一个皇帝的能力高低,不依靠几个臣子的忠奸与否,也无关乎民心向背,腐烂的专制制度才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因。 -
Opium War
‘On the outside, [the foreigners] seem intractable, but inside they are cowardly. . .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a few ups-and-downs, the situation as a whole is under control.’ In October 1839, a few months after the Chinese Imperial Commissioner, Lin Zexu, dispatched these confident words to his emperor, a cabinet meeting in Windsor voted to fight Britain’s first Opium War (1839-42) with China. The conflict turned out to be rich in tragicomedy: in bureaucratic fumblings, military missteps, political opportunism and collaboration. Yet over the past 170 years, this strange tale of misunderstanding, incompetence and compromise has become the founding myth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the start of China’s heroic struggle against a Western conspiracy to destroy the country with opium and gunboat diplomacy. Beginning with the dramas of the war itself, Julia Lovell explores it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and, through this larger narrative, interweaves the curious stories of opium’s promoters and attackers. The Opium War is both the story of modern China – starting from this first conflict with the West – and an analysis of the country’s contemporary self-image. It explores how China’s national myths mould i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how public memory is spun to serve the present; and how delusion and prejudice have bedeville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modern West. It explores how China's national myths mould i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how public memory is spun to serve the present; and how delusion and prejudice have bedeville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modern West. -
近代的尺度
本书是作者继《天朝的崩溃》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收录了写成于九十年代后期的十一篇论文。作者通过丰富的材料、精当的考证,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种种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见。 -
鸦片战争
我们想象着这样一副场景: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的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合法化,并允许该垄断组织将毒品出口到美国五个主要城市,不受美国监督并免予征税;美国政府还被迫同意贩卖毒品的官员管理所有在这些城市活动的所有哥伦比亚人。此外,美国还必须支付战争赔偿1000美元——这是哥伦比亚向美国输出可卡因所发动战争的花费。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就连最出格的科幻小说作家也无法做出如此狂热的想象。然而,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而且不只一次,而是两次。但是,两次战争的挑起者都不是蛮横无理的哥伦比亚销售商,而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大不列颠,他把类似的条件强加给了中国。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曾经写到,“战争是另一种形式的外交”。如果这位普鲁士军事理论家研究过中国的鸦片战争,他大概还会加上一句:滥用违禁物则是外交的另一种形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比战争更有效。1839——1842年及1856——1860年的两次战争统称为鸦片战争,是英国以及后来的法兰西帝国与清帝之间的战争。时至今日,这场战争以被西方世界轻易的遗忘或是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然而对于中国人以及东方民族来说,这两次冲突仍然是西方帝国主义统治的令人尴尬的历史印记,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这种冲突也留下来西方几个世纪以来以无耻的手段对待东方的永久的、令人难堪的象征。有人可能会说,这种傲慢的行为和殖民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比如,美国封锁古巴,英国驻兵被爱尔兰。此前西方出版的关于这场冲突的书籍都经过了欧洲中心论史学家观点的过滤,他们对两次战争的批评问题未予重视或者忽略了,其结论认为使人吸食上瘾的毒品是合法的,并对西方列强在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国家进行殖民的行经予以认可。尽管鸦片战争发生在一个世纪之前,然而它所涉及的问题在当今世界依然值得关注。鸦片战争也是权力与腐败、人性的脆弱、贪婪和愚蠢的戏剧性演绎,虽然国际毒品贸易是故事的核心内容,然而它最终反映的还是文化的冲突。战争的代价非常高,并牵涉到基本的道德、伦理政治和社会问题。 这种冲突的根源在于三个彼此关联的问题。第一,中国的自信。中国有着近四千年的历史传承因而坚信它是普天之下文明精粹之所在,视其他国家为蛮夷,不以平等礼仪、而是以“纳贡者”相待。第二,中国对于茶叶的垄断生产(以及相对较低程度上对奢侈品,如丝绸和瓷器的生产),加上它只允许用白银支付对这些产品的购买。第三,不列颠可是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对于自身的基督文明中的道德伦理和物质优越性同样自负,认为其他国家应对其平等相待(即使不能视为高人一等),而不是将其视为从属国。为了这点,即使给成千上万的黄种人提供毁灭性的毒药也再所不惜。 一位历史学家曾写到,鸦片是被放到驼背上带到可中国,而它最终折断了这个民族的脊梁。 -
那一次,我们挨打了
英国对大清:单相思很久了 情人眼里出西施,英国人把大清当西施了,自是不错,但大清朝从未把英国人看作是范蠡。英国如此摸大清,感觉是在向它表示自己的好感;大清如此被摸,感觉对方是在向自己耍流氓。 西方第一号现代工业强国VS东方第一号原始农业大国 大清只有清官与含官,八股文与文字狱,明君与昏君,经年不变的牛拉犁,颤巍巍的小脚女人,真名士自风流、假名士自下流的各色文人。对了,还有那吞云吐雾的大量烟民。除此之外,它还能产出什么呢? 鸦片:大清人民就爱这一口 英国送来恁多西洋玩意儿,中国人却独独爱上了鸦片!中国政府禁教能成功,禁鸦片却愣是禁不住!证明: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道光:一个人的抗战 可怜的道光,“投降三人组”在跟英夷抛媚眼的间隙,时不时地回过头来糊弄他,希望他尽快明白:咱大清公司的实力远远不如大英公司,你得割肉补仓。 本书是对1840—1842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一种全景式解读。全书将第一次鸦片战争放在了国际大背景之下,展现了19世纪中叶世界广角镜下的实力格局,详细描述了中英双方综合实力的对比、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的结果及影响等,并引用了大量史实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使读者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有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
林则徐大传
中国人曾经创造出璀璨的文明,直至清代中期,中华文明依然以其深度与广度享誉世界。然而,荣光似乎在鸦片战争之时戛然而止,作为当时的能臣与大吏,林则徐以一身之力,将士大夫的操守与事功表露于内忧外困的应对之中。著者青年时代即着手林则徐研究,古稀之年依然钟情于此,现今将海内外相关文献尽数吸收,凸显了这位先哲略含悲情的人生际遇。语言简洁生动,图片讲究精美,以便于读者贴切地理解这位先驱者及那段民族心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