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賢君的世紀
「這是一個罕見的幸福年代……」 西元二世紀是當代羅馬人口中的「黃金世紀」,圖拉真、哈德良和安東尼奧‧派阿斯聯手將羅馬帝國帶入新的高峰,成為後世賢君的典範。他們三人為羅馬人所提出的羅馬皇帝三大責任──外交、內政和基礎建設──而鞠躬盡瘁,在個人特質差異中展現出優秀領袖的多樣風貌。 身為首位行省出身的皇帝,圖拉真的眼光自然不只落在本國;他併吞達其亞和美索不達米亞,將國土擴展至極致。而戰功彪炳也無法掩蓋他在內政上的成就,他消弭了中央及地方的對立,使帝國的結合更加緊密。 繼位的哈德良為了視察和重建帝國,展開前所未見的「旅行」,足跡踏遍不列顛、地中海、東方和北非,所到之處為地方帶來了希望,重建了統治體系。 個性溫和的安東尼奧‧派阿斯,穩健的人格完美落實了帝國統治,恢復帝國愈趨浮動的秩序,也安定了人們的心靈。 三位著名的賢君,為保障帝國全員的自由、繁榮與安定,全心全力扮演好「皇帝」,甚至是「公僕」、「父親」的角色,這是優秀領導者的資質--無私的奉獻。在龐大的帝國之前,他們不是唯我獨尊的「皇帝」,而是當仁不讓的「第一公民」! -
羅馬人的故事ⅩⅤ-羅馬世界的終曲
再燦爛奪目的太陽,也有日落之時。羅馬帝國曾經輝煌、曾經閃耀,今日終將告別…… 羅馬帝國的尾聲,從帝國真正的分裂開始。兄弟之邦無法發揮手足之情,互相牽絆、角力,算計著自身難保的困境,東西兩帝國走上不同的道路。在西方,蠻族鳩佔鵲巢,他們的精神與文化,比羅馬人更像羅馬人,「最後的羅馬人」不是別人,是蠻族!在東方,沾染東方專制宮廷的氣息,宦官、皇后才是國家的主人,暮氣沉沉。 然而,東西羅馬仍竭力維持最後的尊嚴,在邊界疲於奔命。戰爭、停戰、休兵,不斷循環,扼殺了帝國僅存的氣息。登堂入室的外患,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經濟被破壞、社會不安,早就宣告了羅馬的不治之症。「世界首都」羅馬二度被洗劫、「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勢如破竹,注定了帝國的命運。即使查士丁尼大帝力挽狂瀾,也僅是回光返照。羅馬帝國何時覆滅?沒有人說的清楚,它轟轟烈烈的出現,卻平平淡淡的結束,沒有該有的送別。 終曲響起,不忍告別、不願結束,羅馬人承受了最大的傷痛。曲終人散,家園破滅、社會失序,留下一個等待希望的西方世界,地中海依然平靜。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當然也不會是一天結束。 五賢帝時代以後,羅馬有如日落西山,光輝不再,即使出現幾位明主,欲一挽狂瀾,也難以提振頹勢。問題出在哪裡?在國內四處流竄打劫的蠻族,絕對不會是唯一的原因!在史學家的世界中,無法簡單解釋的帝國滅亡原因,作者提出了她的想法——羅馬人不再像羅馬人了!當時的羅馬人身上已經看不見從前的羅馬精神,質樸開放的性格在哪裡?「最後的羅馬人」竟然是蠻族!請聽?野七生娓娓道來。 日本知名女作家塩野七生女士大河史詩的巨著,羅馬的千年物語即將落幕,您千萬別錯過! 前言 第一章 最後的羅馬人(西元395年~410年) 東西分裂 羅馬人與異族 史提利柯將軍 監護人 「現場證人」 西哥德族 阿拉里克 地中海是「內海」的時代 亞非利加叛亂 農民成為農奴 非生產人員的增加 公德心的衰退 再度入侵 前往義大利 對 決 拋棄高盧 凱旋儀式 遷都拉溫納 巨浪臨頭 迎 擊 羅馬帝國實際戰力 翡佐蕾之役 高盧現勢 以毒攻毒 孤 立 計 謀 苦 惱 死 亡 空 白 恐嚇‧其一 恐嚇‧其二 「羅馬洗劫」 離開羅馬的人 第二章 羅馬帝國的消逝(西元410年~476年) 霸權國家的職責 蠻族化的進展 「三分之一系統」 東羅馬帝國 女人與權力 「軍司令官」群 「軍司令官」玻尼法提斯 汪達爾族 聖奧古斯提努 「軍總司令官」艾提烏斯 瓦 解 匈 族 阿提拉 香檳鈕會戰 威尼斯開國 自行崩潰 再度「羅馬洗劫」 最後二十年 東西帝國最後一次聯軍 羅馬帝國亡國 第三章 「後帝國時代」(西元476年~) 奧達凱爾 共存路線 不列顛‧「後帝國時代」 高盧‧「後帝國時代」 希斯帕尼亞‧「後帝國時代」 北非‧「後帝國時代」 「Pax barbarica」(蠻族主導下的和平) 分 居 提歐鐸力克 進軍義大利 東哥德王國 運用敗者 忠臣卡西歐卓斯 「東方」長手 「蠻族和平」的結束 學 院 修道院 查士丁尼大帝 「羅馬法大全」 聖戰思想 貝里薩留斯將軍 進軍亞非利加 汪達爾王國潰敗 進軍義大利 哥德戰役 羅馬攻防戰 納爾賽斯將軍 攻陷拉溫納 重開戰役 結束戰爭 義大利之死 貝里薩留斯之死 查士丁尼之死 結 語 -
羅馬和平
西元前29年,供奉戰神雅努斯的神殿終於關上,象徵羅馬脫離戰亂狀態。屋大維開始運用卓越的政治手腕,於西元前27年,宣佈回歸共和政體,受贈「奧古斯都」的尊稱,另方面又悄悄地為實施帝政佈局,創設「內閣」,成立有帝政色彩的「近衛軍團」。對內實施行政、貨幣、社會、軍制、稅制的改革;對外以阿古力巴和馬西納斯為左右手,重整帝國東、西部的領土,建立統治屬省的基本方針,超越「體制‧反體制」,確立由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語言並存的「羅馬和平」。 本卷的主人翁--奧古斯都並沒有像蘇拉那樣大放異彩,痛快淋漓;也不像凱撒那樣性情愉悅外放,令人無法忽視他的存在。然而從三十三歲退出沙場,到七十七歲迎接死亡的這段漫長歲月中(西元前29年~後14年),深謀遠慮的奧古斯都一直在另一個戰場努力不懈。且一起來探究奧古斯都的生涯與功績,看看這位承繼天才偉業的「非天才人物」是如何完成天才都達不到的目標呢? -
羅馬人的故事III:勝者的迷思
西元前二世紀中葉,受到羅馬霸權擴張到地中海全境的刺激,羅馬經濟結構發生劇變。一方面,「騎士階級」(經濟界)興起,失業人口增加,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另方面,由元老院所主導的寡頭政體,在面臨漢尼拔戰爭的危機時,高度發揮機能,權力不斷集中,而開啟「平民派」與「元老院派」抗爭的世紀。 西元前133年~前120年,格拉古兄弟相繼就任平民階級代表的護民官,以根本改革羅馬社會為目標,推動農地改革,均遭元老院反對派殺害,羅馬陷入混亂。自西元前100年~前78年間,平民出身的馬留斯平定入侵的日耳曼民族,擊敗北非的朱古達;名門出身的蘇拉在「同盟者戰爭」中嶄露頭角,羅馬政局進入「馬留斯與蘇拉」以武力叛亂奪權的時代。 西元前78年起,龐培勢力開始☆頭,征討潘特斯王米斯里達茲的叛亂,消滅敘利亞塞流卡斯王朝,控制整個中東地區,成為西元前60年代全地中海最有名的羅馬人。作者以人物和事件交錯的敘述方式,突顯西元前133年~前63年這個革命動盪的世紀。成功是必須付出代價的,成為霸者之後羅馬人的種種困境與混亂,值得經營現代生活的你、我深切反思。 -
凱撒時代﹝盧比孔之後﹞
西元前49年1月12日,凱撒渡過盧比孔河,在二個月的時間內,迅速地控制整個義大利半島,龐培和元老院議員敗走。凱撒首先西進馬賽,出擊西班牙,抵定地中海西部,繼而轉戰馬其頓、希臘,追擊龐培,最後於西元前45年,在北非戰線徹底降服以龐培為首的元老院體制堅持派,凱撒開始為將羅馬帝政化而進行全面改革。 西元前44年3月15日,凱撒遭布魯圖斯和加西阿斯等羅馬共和政體推護者暗殺,當時年僅十八歲的屋大維成為指定第一繼承人,執政官安東尼舉兵反抗屋大維。 西元前31年9月,屋大維擊敗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麗奧佩脫拉的聯軍,成為羅馬唯一的最高權力者。 作者透過凱撒《內戰記》的記載和西塞羅的書信,充分展現凱撒的知性、理性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以現代的觀點,重新詮釋凱撒和埃及女王克麗奧佩脫拉以及西塞羅的情、義關係,栩栩刻劃凱撒故事性的一生。「即使從我這裡獲得自由的人,將來再把矛頭指向我,我也不會因此而感到後悔。」 凱撒一貫「寬容敗者的精神」,是羅馬史上最動人的跫音。 -
羅馬人的故事II
西元前264年,因西西里島的領土問題,羅馬與握有地中海制海權和商權的腓尼基人殖民都市--迦太基發生衝突,歷經三次的布尼克戰役,羅馬於西元前146年殲滅迦太基城。西元前133年,羅馬併吞努曼提亞,使西班牙內政趨於安定,羅馬掌握西地中海的霸權,並陸續向東一一征服馬其頓、希臘等城市,更遠征敘利亞,將小亞細亞納入版圖,使地中海成為羅馬人的「內海」。 本書以戰爭為題材,描述這一百三十年間羅馬稱霸地中海的歷史,尤其詳盡述說從西元前218年,漢尼拔從西班牙率領眾群,翻越阿爾卑斯山,進攻義大利本土,到西元前202年,羅馬名將西比奧於北非扎馬一役擊敗漢尼拔,被稱為「漢尼拔戰爭」的第二次布尼克戰役。歷時十六年,雙方八回合的會戰,作者緊湊舖陳令人擊掌稱快的戰爭場面,勝利逆轉的精彩情節,鮮明地呈現登場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 戰爭反映人類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為什麼知識優越的希臘人、軍事力量強大的迦太基人最後會敗給羅馬人?而什麼才是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是因緣際會?是天時地利?還是領導者本身的人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