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
相对于国际上汗牛充栋的拿破仑研究,孙中山学还有很多谜底有待揭晓。 透过孙中山,关注孙中山周围的陈炯明、戴季陶、胡适诸人,可谓连成一片,满目桑田。 人物研究的曲曲折折,个案与事件层层推进。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史上的枢纽式人物,经验与智慧超凡脱俗,为人 行事往 往逸出常轨;其活动与思想能够勾连同时代的大事要人,对研究者的见识与功力极具考验。作者在深入梳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虚,通过了解孙中山周围的人事及其内在联系,具体掌握其每一言行的殊境、思维、潜意识甚至无意 识,力求达到了解之同情的境界。 -
中山陵
《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主要内容:历史科学的责任,是研究过去,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指导现实。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传统,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数千年者,与此关系匪浅。中国是东方大国,探索东方社会本身的发展规律,能更加直接为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借鉴。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历史学科十分关心,但限于财力尚未充裕,资助项目难于面面俱到。我们是一群有志于东方史研究的中青年学人,有鉴于此,几年前自筹资金设立了一个民间研究机构,现为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中心。 -
崇拜与记忆
孙中山崇拜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政治和文化产物,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权威崇拜的遗存和延续,又是国民党政权在构建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刻意制作政治象征符号、藉以整合社会、巩固其威权统治的一大创制,也是国民党利用国人对孙中山的爱戴、崇敬与祭奠的社会心理,有意引导和设计成为个人崇拜的精神产物。本书进行深入解读,有助于理解孙中山符号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深化民国政治文化史研究。 -
孫逸仙
有關孫逸仙的研究,長期以來被兩種歷史生產模式所主宰:一是中國史學的製造迷思,一是西方史學的破除迷思,兩者都扭曲了孫逸仙。本書顛覆又客觀地企圖呈現中國百餘年前第一次現代化時期,孫逸仙真正的歷史角色。 在法國漢學家白吉爾筆下,孫逸仙其實是昏庸的政客、慷慨又糊塗的機會主義者,更不是個偉大的理論家。但作者同時認為他的確懷抱救國理想,最倚仗的才能就是「跨界」溝通。綜其一生,他為革命全球奔波,訴諸三合會、教會、學生、商人、西方列強、共產國際等的支持,能悠遊與動員這些利益與思想大相逕庭的群體。如此複雜而矛盾的形象,放大到近代中國的經濟、社會脈絡來看,白吉爾認為,孫逸仙正是海洋中國的產物,他的發跡,代表的是沿海中國勢力的崛起。在如是的風雲湧動中,孫逸仙的一生讓我們有機會探究近代中國發生革命的背景與條件。 究竟該如何看待孫逸仙留下的龐大政治和智識遺產?本書試圖重建孫逸仙的生涯,看他如何從一位南海冒險家(第一部)蛻變為創建共和之父(第二部),最終成了偉大民族主義運動的領導人(第三部),或許正可以幫助我們反思認識孫逸仙的方式。 本書目錄臺灣版序 導論 第一部 南海冒險家 一八六六至一九○五 第一章 一八六六至一八九四,成長歲月 第二章 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七,革命領袖的象徵性創造 第三章 一八九七至一九○○,革命運動的象徵性創造 第四章 一九○五年,喚醒民族主義與創立同盟會 第二部 國父? 一九○五至一九二○ 第五章 孫逸仙與同盟會 第六章 謀反者 第七章 中華共和之(養)父 第八章 一九一三至一九二○,跨越沙漠 第三部 孫逸仙晚年:民族革命和革命民族主義 一九二○至一九二五 第九章 一九二○至一九二四,孫逸仙、蘇聯顧問和廣州革命基地 第十章 孫逸仙的三民主義 第十一章 孫逸仙之死與變形 人物小傳 注釋 參考書目 -
从帝制走向共和
一部史学论文集,内容涵括从戊戌政变至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三十年间中国政治舞台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其台前幕后、因果背景等等。如孙中山与章太炎、黄兴、何天炯、廖仲恺等人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以及对革命事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孙中山的被迫离任与袁世凯的上台背后的经济、政治原因;孙中山对黄兴与康有为的关系的态度及导致的后果,等等,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隐微不彰的史实。这些史实,过去常为史家所掩饰,很少论及。 -
三民主义
《民国立国档案:建国方略+三民主义(套装共2册)》主要内容简介:《建国方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孙文学说》从心理建设角度论述“知难行易”的哲学思想。《实业计划》是一份全面快速进行经济建设的宏伟纲领,提出了发展中国经济的远景规划,其中包括建设铁路十万多公里,建设华北、华中、华南三大世界级港口等项目。第一次把经济建设放到首位,第一次提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经济战略思想。《民权初步》是《建国方略》的社会建设,是一部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著,叙述了政府的组织、运作和普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应掌握的具体民主原则、程序和方法,反映了孙中山倡导的民主政治思想。书的最后,特别收录了《建国大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总理遗嘱》这三篇民国时期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 在《建国方略》里,孙中山先生从思想层面到经济层面,再至政治层面,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系统化的详细设计,被民国政府标榜为立国的第一指导纲领,具有深刻的时代色彩,是一份标志性的重要史料文献,同时也是研究民国史、近现代史的必读经典。 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思想学说,指导中国同盟会和中国国民党先后推翻了满清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在民国时期,《三民主义》、《建国方略》等孙中山著作,被视为立国施政之纲领,对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不仅如此,自孙中山逝世至今,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历次革命实践与政治改良,或多或少,也都与孙中山的思想学说有一定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学说,仍是一笔可资借鉴的历史精神资源。 这本《三民主义》,主要内容是孙中山先生关于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阐释性演说记录,同时还收入《中国革命史》、《军人精神教育》、《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等影响较大的孙中山名篇,并特别附录了后来国民党人草拟的五权宪法草案,即《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三民主义》简明扼要地体现了孙中山先生作为革命先行者,为实现其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中国梦,而进行的艰苦奋斗和深入思考。读者深入研读这两本书,可以掌握孙中山思想学说的核心精华,并借此重新审视民国那段特殊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