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ISBN:9787801900654,作者:杨小凯著;张定胜,张永生译 -
经济学
本教材是一本新类型的经济学教科书。它不同于马歇尔的第一代经济学教科书中将供求分析与对个人专业化决策的分析分割开来的方法,也不同于纯消费者和厂商截然两分的新古典供求边际分析。本书从消费者—生产者选择专业化水平的决策出发,用超边际分析法(每个角点解的边际分析和不同角点解之间的总收益—成本分析)分析社会分工网络规模是如何由市场来决定的。按照超边际分析法,需求和供给是分工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AllynYoung,1928)。因此,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一个给定分工网络模式下的资源分配,而且取决于分工网络的模式。 此书也不同于萨缪尔森的第二代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此书中不再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割。由于一个特定的分工水平与特定的市场网络规模相联系,当人们选择他们的专业化水平时,就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分工网络规模,从而也决定了市场容量和总量需求。因此,许多宏观现象,比如失业和景气循环,就具有复杂的分工网络特性。 此书用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灵魂在一个现代躯体中复活。由于此书的灵魂比新古典经济学更老,而它的躯体却比新古典经济学更新,所以我们称之为新兴古典经济学。 尽管此书有一个全新的结构,但它通过综合当代大部分经济学知识而保留了经济学主流的连续性。本书涵盖了基于纯消费者和厂商两分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但是,我们强调在新古典框架里可能的角点解和一般均衡的超边际比较静态分析(由于参数的变化使得内生变量在角点解和内点解之间非连续跳动)。通过强调导致均衡贸易模式在角点解和内点解之间跳动的超边际比较静态分析,新古典贸易理论被综合进了本书(第12章)。第11章包括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DixitandStiglitz,1977)、克鲁格曼(Krugman,1979,1980,1981)、埃塞尔(Ethier,1982),以及其他人发展的新贸易理论。第4、9和12章包含了一些新的均衡对策模型,并利用它们来分析内生交易成本和分工网络规模之间的关系,这些模型包括米尔格龙一罗伯茨和克雷普斯一威尔逊的序贯均衡模型、德瓦成普特一马斯金的承诺对策模型。 第9章和第12章包括由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内生交易成本的新模型、剩余权结构和不完全合约理论,以及新厂商理论。本书对这些模型进行了扩展,并用其探讨内生交易成本、分工演进、所有权结构和厂商出现之间的关系。第21、22、23、24章介绍了各种新内生增长模型(AK模型、基于R&D的模型和内生分工演进的模型),并用最新的经验证据对它们进行了比较。 本书用几个新兴古典一般均衡模型发展出了一个解释所有微观和宏观现象的统一框架。当分工的网络规模通过一般均衡内生时,给定网络模式的边际比较静态分析就能够用来处理传统的资源分配问题,而超边际比较静态分析则能够解释均衡的分工网络规模以及相关的宏观变量在不同结构之间的不连续跳动。超边际比较静态(或动态)分析还能够解释货币的出现、景气循环和失业等现象,因此,在新兴古典框架内,宏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不过是同一个框架下两个不同的分析层次。 此书将布坎南、张五常、科斯和诺斯关于交易成本、所有权、厂商制度和合约的许多观点进行了数学化。本书也吸收了非线性演化经济学(见Nelson,1995;Conlisk,1996)和奥地利学派(见Kirner,1997)对主流经济学提出的挑战。例如,第24章发展的瓦尔拉斯序贯均衡概念可用来预测经济组织和利用价格机制对各种组织进行社会试验所获得的信息的同时演进。由非线性演化经济学提出来的有限理性决策问题中的悖论可通过基于适应性行为和有限理性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解决。这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将经济组织和组织信息同时演进的命题进行了数学化。该组织信息是通过价格机制对各种组织进行社会试验而获得的,该命题由非线性演化经济学提出(Nelson,1995)。 此书可用做两个不同水平的经济学原理教材。由于每一章里都有一部分内容介绍形式化模型和机制背后的直观含义,加上一些图形的帮助,此书可作为本科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微观或宏观)经济学教材以及本科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发展经济学、贸易理论、工业组织、交易成本和产权经济学、合约和制度经济学教材。本科课程的焦点是对经济思想的训练。如果此书被用做本科教材,则作业和考试题可从每章后面的思考题中选取,而对于每章较难的数学和后面的习题则可以跳过。 此书还可作为研究生水平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的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增长理论、交易成本和组织经济学、合约和制度经济学、工业组织以及贸易理论的参考书。研究生课程的焦点是进行数学模型的基本训练以及培养革新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经济学思维。对于基本训练部分,学生应该把注意力放在重复演算此书中的大多数模型以及求解每章后面的习题。花费在重复演算模型上的一小时的效果相当于八小时的听课和阅读效果。如果你能够重复演算并很好地理解此书中的每个模型,那么学习就变得越来越容易。如果你不能重复某个模型的演算,那么后面的学习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为了培养创造性和批判性的经济学思维,学生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设计模型和选择可能的分析框架的试错过程上。所有原创性想法必须经得起严格推导的检验、逻辑一致性的检验和经验证据的检验,同时我们也鼓励不能被现行数学工具形式化的思想。每章后面的思考题和习题里包括许多可作为硕士和博士论文的课题。如果需要,我们可以为做这些研究的学生提供帮助。 此书适用于学时一年的课程。教师可在第一个学期把注意力放在第I~V部分的基本训练。在第二个学期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革新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的经济学思维上。如果此书只被用于一个学期的课程,教师可在第I~V部分中选择一些主要的章节进行详细讲授,对于其他章节则可借助于图形扼要介绍。 此书可满足系统学习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法的技术实质的需要。它涵盖了许多有关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有些新成果是第一次出版。我希望读者能够从本书中体验到一种智力探险的乐趣,并意识到分工网络的超边际分析可成为衔接主流经济学和当今网络时代的桥梁。 由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可以应用于许多经济学领域,我们正在发展一个连锁网络用于促进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的教学、研究和出版。杨小凯的新著《分工与经济发展》就是将新兴古典经济学应用到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新成果。这本书已由Blackwell公司出版。而即将出版的中文版《发展经济学》,则是在英文版《分工与经济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因此,中国读者可以读到比英文版更新的著作。其他可能的连锁单元包括《产权和交易成本经济学》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如果你有兴趣加入这个连锁网,请通过xiaokai.yang@buseco.monash.edu.au与杨小凯联系,我们将提供训练支持和应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全部技术信息。 有许多人和机构为此书做出了贡献。我首先要感谢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老师,他们是:教我一般均衡理论的HugoSonneschein;教我发展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EdwinMills;教我新贸易理论和具有递增报酬的一般均衡模型的GeneGrossman和AvinashDixit;教我计量经济学的GregoryChow,WhitneyNewey,AnguishDeaton和RichardQuandt;教我信息经济学和对策论的JosephStiglitz,BarryNalebuff和SanddyGrossman;教我宏观经济学的AlanBlinder和JohnTaylor;教我工业组织的WilliamBaumol,MichaelKatz和RobertWillig。 我也非常感谢被收集到此书中的许多论文的合作者:Jeff Borland、陈丙郎、成文利、BenHeijdra、GeoffHogbin、林建甫、刘孟奇、刘孟俊、廖柏伟、刘淑香、黄有光、BabuNahata、BobRice、JeffSachs、史鹤凌、孙广振、lan Wills、王建国、王开友、姚顺天、张定胜、赵益民、周林。我受益于对与此书有关的研究论文和书籍的评论和批评。这些评论者和批评者包括Ken Arrow、Gary Becker、Avner Ben—Ner、FischerBlack、James Buchanan、Steven Cheung、Cyrus Chu、Eric van Damme、Herbert Dawid、Jurgen Eichberger、Karl Farmer、John Gallup、Robert Gilles、Oliver Hart、Heinz Kurz、Lachie McGregor、DouglasNorth、Lloyd Reynolds、Peter Ruys、Andrei Shleifer、Hugo Sonnenschein、Sherwin Rosen、DonaldSmythe、WillySpanjers、田国强、AndrewWarner、许成刚、易纲、张维迎以及各种讨论会和会议的参加者。Harvard University、Monash University、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和University of Louisville的许多学生对本书的教学材料提供了有用的反馈信息。特别感谢JeffBorland、SherwinRosen、刘孟奇、文玫和杜巨澜,他们为我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参考文献。文玫和赵益民为本书绘制了很多漂亮的图形。我也要感谢本书草稿的六位匿名审稿人。 本书的财政支持来自于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澳大利亚研究基金委员会、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台湾科学基金会、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光华管理学院、丁ilburg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最后,如果没有来自家庭的爱、耐心和强烈支持,这本书也不会这么快与读者见面。因此,我要对我的太太吴小娟和孩子小溪、泽思和泽华表达深深的爱和感谢。 当然,我对书中所有余下的错误负责。 杨小凯于哈佛大学 1999年9月 -
财经论衡
《财经论衡:全球化时代的汇率与宏观经济政策》运用现代经济理论框架和国际发展历史经验,深入探讨了融入全球经济进程,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经济的外部冲击,同时国内周期性波动也开始对国际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如何实现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是中国所面临的一个日益重要的政策难题。《财经论衡:全球化时代的汇率与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设计,特别是汇率政策,进行了严谨的、专业的分析,提出了独立的见解和观点。《财经论衡:全球化时代的汇率与宏观经济政策》对于政府宏观经济决策、企业经营策略和金融市场投资都具右参老价值。 -
经济学通识
目录 经济学有什么用?(代序) 贸易自由是财富源泉 愈让步,愈进步! 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 相对优势永不消失 交易有别于奴役 怎样减少违法 民族主义的特洛伊木马 谴责西雅图暴乱 韩农为何跳海 反倾销是怎么一回事 自由迁徙的障碍 资本流动并非症结 市场如何显灵 市场从不失灵 市场怎样对付不确定性 炒房有功 定价的一般准则 从侃价策略说起 谁的谈判力更强 市场经济与歧视 为“歧视”正名 企业有菜单成本吗 灾难预报应由保险公司操办 保险机制的演进 好制度使我们致富 自由与繁荣之都 市场经济的胜负 政府管制事与愿违 政府与市场 减少干预才能减少腐化 行医管制才是症结 也谈药品管制 从美国药物管制说起 无处不是价格战 何必阻止机票降价 年夜饭为什么贵 电力紧张:为什么总是忘记价格 宏观怎么调控 春运火车票价还不够高 火车票价还不够高 康德未曾出远门 要我写篇《火车票价还不够低》吗 刺激经济是拔苗助长 什么令人丧失信心 扩张财政旧神话,东亚政客新说辞 经济发展岂是任务 析“体育经济” 遇袭是祸不是福 爱国要讲方法 失业不是浪费 失业不是浪费 工作不是福利 自由贸易与失业 通货膨胀与失业 贫富与再分配 从加州牛肉面到基尼警戒线 基尼系数信不过,劫富济贫有问题 从赌性不同看公平之困难 论努力和运气难以区分 从明星现象看收入不均 法规不能创造福利 最低工资法不可取 英国的最低工资制 争取福利不宜越俎代庖 从经济学角度看剥削 美国“社保”进退两难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须回报社会吗 真实世界需要商业精神 企业家精神的量度 环保思想家和经济学实干家 从经济学原理看“投机倒把” 企业经理的作用 企业市价的莫测 反对反垄断政策 微软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盗版岂能有理 谁创造了暴利 造作的“自由”竞争 从单双收费之争看反垄断重点 谁不正当竞争 反垄断只要一招 中国产权改革 我的担心 经济改革就是要落实转让权 产权改革需要一条明路 国企争论失了重心 中国需要组建跨国公司吗 中国股市的作用 不必忧虑中国农业 附地而生的代价 中国经济:增长有没有极限 内地可以学香港什么 思考宪政须忘记经济学吗 我们的什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 教育市场化 多考试,少知识 市场经济的人才观 科教应该商业化 中国教育谁埋单 教育者对谁负责 教育产业化与民间办学 要教育券还是要民间办学 说说MBA的故事 教育是选拔人还是培养人 利率的原理 利率是微观交易的宏观结果 纯利率影响文化品味 股价不可预测 人民币问题 守住了汇率,引入了通胀 汇率策略的悖论 汇率形成的机制 还会继续加息吗 加息是通胀的结果 货币政策不宜多变 压低人民币汇率等于供养美国 经济谬误 “价值”观的谬误 激情的作用被高估了 需求曲线必定向下 知数据不知情况 区分“合理的”和“满意的” 民意与经济规律的冲突 资源争用不应靠民主解决 打破对政府和投票的迷信 钞票与选票之争 公共选择与财政赤字 改造寻租社会的困难 没有受害人的违法 理性胡闹 民主不是自由 经济学之能与不能 射不中经济学的箭 经济学不是愿望大杂烩 价格规律与市场状态无关 即使市场不健全也不应该搞价格管制 不要寄望于经济学者的道德 斯密的道德观和市场观 经济学的免责声明 后记 书摘插图 愈让步,愈进步! 1999年11月16日 中国正式加入WTO,是以国际协议的形式,为中国的经济改革设立明确的标准和时问表,这与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酌情式、随意式改革,效果迥然不同。 有人说,即使中国不加入WTO,中国照样改革。这是没有认识到“事前规则”与“酌情处理”的差别了。 当我们泛泛地提问“中国搞自由贸易好不好?”时,大家都不难正确地回答:“好!”——这叫“事前规则”。但是,如果我们就逐个具体问题提问:“中国开放农产品好不好?开放电信市场好不好?开放汽车工业好不好?”那样,答案就往往会五花八门,辩论就会无穷无尽、不胜其烦。——这是“酌情处理”了。 用一句话总结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进程,就是“知易而行难”。要知道计划经济的症结所在?容易。除了活生生的现实,还有源自米瑟斯和哈耶克的尖锐批评。要了解市场经济如何运转?也不难。除了活生生的现实,还有从亚当·斯密到弗里德曼的透彻讲解。 知道此岸,也了解彼岸,改革的困难,都是过渡的困难。过渡期内,各种既得利益团体,会用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理由,阻碍产权的分配,阻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济改革如果不定下“事前规则”,而靠“酌情处理”来推进,就必然阻力重重,越改越难,越改越慢。 因此,中国加入WTO,一大好处就是避免了大量无休止的酌情争论。这在对自由贸易认识尚浅的中国,意义非同寻常。 其实,成功的经济制度,并不在于改造人们的思想,而在于激励人们的行动。你跑到自由经济的典范之地香港,问贩夫走卒“自由经济”的含义,他们是不知道的;但是,“看不见的手”自然会引导他们的行动,在不知不觉之中推动公益。 一旦“开放”成为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法律承诺,小团体利益、政治变动、经济学谬误、义和团式的民族激情,就会大失它们往日干扰改革开放的影响力。中国的改革,将会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中国人的生活将彻底改变。 有人支持中国加入WTO,理由是WTO可以刺激出口。这种人不是自由贸易的可靠支持者——因出口而支持WTO的人,同样会因进口而反对WTO。很多人以为出口总比进口好,赚美元总比花掉外汇好。其实,出口我们的廉价商品,与进口国外的廉价商品,对于改善中国人的生活,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也有人说,中国为了加入WTO,作出了很多让步。但这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谬论!我没有见过谁可以解释:既然由于开放对中国有利,中国才试图加入WTO,那为什么中国加速开放,就反而是一种让步? 不知道需要多少岁月,才能通过传媒让大众明白:“贸易对等”原则完全错误。如果别人对我们施加贸易制裁,那么改善我们生活的最佳途径只能是:口头上扬言报复,行动上则进一步开放,绝不报复! 不知道需要多少岁月,才能通过传媒让大众明白:中国加入WTO,的确会对落后产业造成冲击,产生失业,而失业人员需要救济;但是,仅仅为了补贴一群人,为什么非要撑起一间厂、撑起一个行业呢?让亏损的企业及时关停并转,国家的负担就肯定会减轻,而工人可能拿到的生活费就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不知道需要多少岁月,才能通过传媒让大众明白:尽快改造我们受保护的落后产业,是我们自己的最大改善!让老百姓享受几毛钱的国际长途、让老百姓乘坐5万公里行程后才出毛病的轿车、让中国农民放下锄头走进城市、让戏迷多看几部美国电影,这难道是让步? 在双边贸易争执中,政治家口头上的“让步”,就是老百姓切身的“实惠”,就是中国的进步。愈让步,就愈进步! 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 1998年8月2日 假如附近的村子为了妨碍我们去做买卖,故意捣毁了他们自己村口的道路,那么作为报复,我们是否应该毁坏自己村口的道路呢?很多人会说“不”。这是对的。然而,到了另外某些非常类似的场合,仍然坚持说“不”的人就大大减少了。 最近美国国会又决定延续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其实“最惠”是夸大其辞的,因为美国并没有在贸易方面给予中国什么额外的“优惠”,中国所受到的待遇和世界上几乎所有其他国家所受到的并无二致。所谓“最惠待遇”,充其量只不过是“不刁难待遇”而已。目前只有古巴、伊朗、伊拉克、利比亚、朝鲜、叙利亚和苏丹等七个国家得不到这个待遇。即使这样,美国对这些少数国家实施经济制裁,对中国年复一年地议决“刁难”或“不刁难”,仍然是损人害己的做法。 在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中,有一个课题已经不再盛行,那就是自由贸易理论。但是,这个课题被冷落的原因并非因为它荒谬,而是因为经过几代经济学大师的雕琢,它已经变得足够稳固和清晰了。自由贸易理论是说,由于生产资料在不同国家的分布不同,而每一种产品都需要消耗不同比例的生产资料,所以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国家相对生产成本就不一样。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精力生产其相对成本比较低的产品,然后与别国进行贸易,那么所有这些国家的生活就都会比各自自力更生时好得多。一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是,比尔·盖茨即使在编写程序和烧饭洗碗两方面都干得比他的保姆出色,他也还是应该集中精力写程序,而把烧饭洗碗的工作让给比他逊色的保姆完成。这样,两人的处境都会得到改善。 完全不同意自由贸易理论的人是罕见的,但持种种特殊理由推断自由贸易应该缓行的却大有人在。“报复论”是其中一个颇得人心的理由,它声称:“自由贸易虽好,但不切实际。你想公平交易,可人家不干。我们只好如法炮制,以便自卫。” 实际上,以为制裁可以给对方造成伤害的想法是不够全面的。制裁确实造成了伤害,但所造成的伤害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制裁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永远不要忘记,交易能够使双方、而不是单方受益;同样,禁止交易也必定使双方、而不是单方受损。例如,那些歧视黑人的白人雇主,无疑剥夺了黑人工作的机会,但他们自己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他们的选择范围窄了,劳动力成本高了,本企业的竞争力弱了。美国禁止本国的企业跟别国做贸易,同样是既损人又害己的。 问题是那些受到美国刁难的国家应该采取什么对策。禁止贸易好像捣毁道路。别人既然愚蠢地捣毁了贸易道路,对双方都已经造成了损害,那么我们就不应该靠进一步捣毁贸易道路来报复对方,因为这样只会加重双方所遭受的损害,而且往往还会诱使对方变本加厉。我们可以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扬言报复,那是希望靠虚张声势来逼迫对方改弦更张。但是,我们假如没能把对方吓住,就不应该真的实施任何损人害己的报复行动。明智的对策是: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 相对优势永不消失 2003年12月22日 一位在攻读理工专业的同学,最近接二连三给我长信,声称自己发现了一个“没学过经济学就能发现、却长期被人忽视的”经济原理。 是的,时不时就会遇上这样的朋友。我以前公司的火头军,业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撰写关于修筑连接深圳和珠海的大坝、藉此增加淡水供应的可行性报告。这几年,又有几个说自己创造了什么经济理论体系的找上门来。这些朋友喜欢闭门造车,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是说他们的东西必定没有价值,只是机会不高。 回头说那位理工科的同学。我给他回信说:“读到第二行,我就决定不读下去了,因为你说一个国家的相对优势会消失。相对优势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为什么?你随便找本教科书琢磨琢磨,把自己的理解,用一百字写出来再说吧。” 他没理会,继续长篇大论。我倒是出于好奇,自己试了一下,把自己所理解的相对优势原理写出来。果然一百字就够了,没有为难他。是这样:“每个人的资源和时间有限,用来生产此,就不能生产彼。‘顾此’的成本就是‘失彼’;选择‘失彼’最小的‘顾此’,就是这个人的相对优势。由于这始终是自己跟自己比的结果,所以任何人都永远具有相对优势。” 这是说,没有人会在每一种工作上都是成本最高或成本最低的。想来真奇妙:即使别人样样都比我出色,但只要我跟他共处,只要我们有交换的自由,那么我就不可能一无是处。换言之,只要我从事与自己相比成本较低的工作,然后与他交换,那么双方就都会得益。 成本的概念是要点。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好机会。即使盖茨写程序比我快,做饭也比我香,但只要我跟他住一屋,他就会让我做饭(尽管没他做得香)。并不是因为我做饭比他好,而是因为他做饭的成本是放弃了的程序——他做饭的成本比我的高得多。 …… -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This is the Asian adaptation of N. Gregory Mankiw s market leading textbook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While maintaining all the strengths of the original book, Professor Euston Quah and Dr. Peter Wilson have provided materials and examples that are most relevant to students in Asia. The book reflects Asian economic institutions and policy, features companies that operate in the region, and includes economic data from various Asian countries. The text provides Asian students with a solid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and concepts of economics. It retains a strong international focus to enable students to place the Asian experience in a global context. Written for students taking economic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book focuses on the core concepts and how these concepts are applied to the real world. Examples and cases throughout the text show students the relevance of the theory they are learning. 点击链接进入中文版: 经济学原理(上)(原书第3版) -
经济思想史
经济学精选教材译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