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古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是一部关于古建筑设计的理论性兼实用性专著,是作者二十多年来从事古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内容涉及古城镇街区的保护规划,文物古建筑的修复保护设计和一般文化性、商业性仿古建筑的设计。全书分为理论篇、方法篇、实践篇三大部分,理论篇主要论述中国古建筑和城镇、风景园林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使人深入理解中国古建筑,为古建筑设计奠定基础;方法篇介绍古建筑设计的具体方法,包括平面布局,造型设计,结构设计.细部设计等,具有实际的指导性;实践篇选取了作者亲自主持设计的12个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设计项目,介绍其设计思想和方法,每个项目各具特色,各有针对性,对学习和从事古建筑设计工作者具有实际的参考意义。此书适用于建筑院校师生、建筑设计工作者、历史文化保护和文物保护工作者。 -
梵华楼(第1卷)
这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出版的原状佛堂专题报告,它用精密的图片和严谨的考证,呈现了故宫里现存建筑最完好、内藏文物最丰富的藏传佛教六品佛堂。“梵华楼”建成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供奉六部显宗、密宗神像,全面系统地汇集了藏传佛教诸佛菩萨的各种形象。佛楼集佛经、佛像、佛塔、法器于一体,几乎囊括了藏传佛教神殿中供设的所有法物。梵华楼楼下供奉六部护法神唐卡像,共计54位护法神。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亲临梵华楼念经礼佛,他进贡的佛像原封未动摆在供案上,足见此楼不仅是研究清代宫廷藏传佛教文化形态的绝好标本,对于研究清代的民族与宗教关系、汉藏佛教文化艺术交流亦有重要意义。 -
江南木构
《江南木构》作者本着“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为基本方法,以十余年时间游遍江南大地,考察其间的历代木构,尝试在新的文化史观下还原江南木构技术和文化的本来面目。具体的讲,《江南木构》讨论的对象是以江南传统建筑为主的宏观层面上的木构建筑技术及文化。这些木构建筑内容比较丰富,包括寺、庙、宫、观、祠等等级制度较高的一类建筑,当然也包括民居、作坊和作为交通用途的桥梁建筑等类型。《江南木构》讨论的着重点在于江南木构技术的宏观发展历程,其中包含它的起源与流变问题以及涉及与北方同类木构技术的渊源等问题。 -
潮汕老厝:四海潮人的心灵故乡
潮汕社会一向以其独特的文化著称,潮汕人占香港地区人口五分之一,在海外也有很大影响,近年有李嘉诚、饶宗颐等各界名人。同时,潮汕又是宗教传统深厚的地区,基督教、佛教、道教均比较活跃。本研究系列着眼于潮汕社会基督宗教的历史和其与社会的互动,从研究的角度应是一个比较新颖的领域。 本辑关注潮汕老建筑。这些老建筑以风格鲜明独特而著称。潮汕人素有聚族而居的传统,由北方移民带来的士族流脉,加之出洋经商创造的雄厚财力,造就了潮汕老建筑规模宏大、中西合璧、装饰精美的特征。作者多年来倾心于记录潮汕老厝的面貌和变迁,努力用丰富的文字和影像,展示潮汕老厝最后的辉煌。 -
中国小品建筑十讲(插图珍藏本)
"“小品建筑”指区别于大型建筑的小型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突出的地位。本书以讲座的方式,介绍中国小品建筑的产生、作用及其在建筑和艺术上的特点,从门楼、影壁到碑碣、堆石……引领读者徜徉于独特而神秘的中国古代建筑之中。近三百幅精致的照片和线描,使阅读直观而又赏心悦目;文字亦有小品的特点,晓畅,清雅,质朴,自然。" -
唐风建筑营造
本书作者对“唐代建筑”(营造于隋朝和唐代——581~907年)和“唐时代建筑”(汉朝以后,南北朝转型期开始到元代末年——420~1368年,依唐风为体的营造方法来营建的建筑——唐风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收集了较多的唐风建筑遗构调研和唐宫复原研究设计资料,从壁画启示、遗构调研、复原研究、东瀛唐样、构架探微、斗棋解析、细部构造、设计要点、设计实例、装饰纹样十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配有大量的图样。 本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且直观,易懂,能帮助设计人员较好地掌握唐风建筑的构造原理和方法,并在建筑设计中参考运用;本书为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进一步探讨唐风建筑提供了较多的信息,可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