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山蕴海
藏山蕴海,有纵浪大化之意,并非吾侪刻意泯灭界限。不求拙著藏之名山,仅传诸同好博一笑耳。山海其体也浑,其势亦大,见仁见智。至若中国传统园林,以咫尺之地将其收纳,可谓至妙。我辈进北京大学也晚,旖旎风光,耳濡目染。百余年来,名师大儒云集此所,在学术和思想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吾辈高山仰止,百十校庆,奉书以贺。 -
拱的艺术
“建筑远远超过了单个因素的数量和总和。建筑是一门互相依赖的艺术,那些单独的因素在时间、地点、材料、技术、经济和个人才华的天地内相互作用。歌德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建筑奏响了人类创造性从高音到低音的所有音符,保存着人类文明那些最可爱的旋律。” ——摘自卡罗尔·斯特里克兰本书前言 对于建筑,你想了解的所有那些东西,全都在这本书之中,它囊括了从石器时代到空间时代的那些经典建筑。本书装帧亲切大方,内容富有启示,读来轻松愉悦,附有精美的经典建筑照片和图示。 本书把建筑史从沉闷的教材中解放出来,将其变成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动态世界,由一些篇幅不长的精致散文和富有启发性的附录构成。 本书囊括了从石器时代到空间时代那些经典建筑,书籍装帧亲切大方,内容富有启示,读来轻松愉悦,附有精美的经典建筑照片和图示。从工程上的突破到文化史,从建筑家生平轶事到相似风格及相异风格的的分析,本书作者和当代建筑名师的欣赏评说,打开了这一领域新的天地。 书中的照片和图解超过250幅,描绘出建筑的基本要素,无论是作为视觉享受还是文本说明,都是一般教材所无法比似的。 -
五山十刹图与南宋江南禅寺
宋元时期,中国江南佛教惮寺发展至鼎盛,并传播至周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五山十刹系指当时寺格最高的五大刹和十次大刹。五山十刹图是入宋日僧所作的南宋禅寺大刹的实录,是有关江南寺院建筑最翔实、完整的重要文献资料,其绘卷被指定为日本国宝。但在我国,以五山十刹为代表的宋元禅寺建筑几乎已不复存在,对其面貌、形制等知之甚少。本书系作者在日留学期间收集部分版本的五山十刹图基础上,经数年整理、研究、分析、查考资料后编撰而成。书中探讨分析了五山十刹图的性质、意义、源流、谱系、年代、形式以及与江南寺院的关系,并分伽蓝配置、寺院建筑、家具法器、仪式作法和杂录五部分,对五山十刹图的内容逐一作了介绍。本书对认识、研究我国南宋禅寺建筑及宗教、文化、艺术、旅游和家具设计等均有重要价值,可供相关各界人士及文史爱好者阅读。 -
上栋下宇
正如书名所揭示的,本书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练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加入展览筹备先后为序)于2004年联合主办的“历史建筑测绘五校联展”的内容编纂而成。这种全部以历史建筑测绘和研究成果为展品的展览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是初发起者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字。秉承两院学生间长久以来定期交流的传统,双方决定于2004年秋测绘实习结束后随即举办两校间的测绘成果展览,借以加强建筑历史、古建筑测绘的教学交流,增进了解,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在展览筹备期间,北京大学考古学院博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闻讯陆续加入,使参展方从两校扩大到五校,展览也最终定名为“历史建筑测绘五校联展”。五校中四个建筑学院均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历史建筑测绘传统,以测绘为内容的课程一直是四校及其他一些高校建筑院系的专业必修课。 这次展览共展出60块展板,精选了五校历届学生绘制的历史建筑测绘图400余张。绘制手段和技术,包括铅笔、钢笔墨线、国画、水墨渲染、水彩渲染、计算机制图和模型制作等,许我图纸本身已经成为珍贵的文物。测绘的对象,上自北朝、五代、辽、宋遗构,下至清季、民国史迹,时代越千年之久:恢宏雄伟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太庙享殿及明长陵祾恩殿之皇家三大殿,纤丽多情如江南宁沪间诸多士人国墅。村落民居,伽蓝石窟,浮改屠经幢,石梁道藏,几乎函盖了中国传统建筑各种等级、样式和用途的众多实例,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五校测绘的足迹,几乎遍及国内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甚至还曾远涉重洋踏足非洲。 -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本书是关于中国传统建筑工艺较全面的论述,作者结合前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形制,系统阐述了传统建筑木作、土作、石作、砖瓦作等主要结构性匠作的工艺发展概况,材料的利用和加工,营造工艺流程,并关注南北方传统建筑工艺的异同。本书正是适应了当前对传统建筑工艺了解和掌握的社会需求,并有利于传统建筑生产技能的培养和传承,也有利于该领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 -
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
"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 An Anthology of ArchitecturalTheory" collects in a single volume the most significant essays on architectural theory of the last thirty years. A dynamic period of reexamination of the discipline, the postmodern eraproduced widely divergent and radical viewpoints on issues of making, meaning, history, and the city. Among the paradigms presented arearchitectural postmodernism, phenomenology, semiotics, poststructuralism, deconstruction, and feminism. By gathering these influential articles from a vast array of books and journals into a comprehensive anthology, Kate Nesbitt has created a resource of great value. Indispensable to professors and students of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theory, Theorizing a New Agenda also serves practitione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as Nesbitt provides an overview, a thematic structure, and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each essay. The list of authors in "Theorizing a New Agenda" reads like a "Who's Who"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thought: Tadao Ando, Giulio Carlo Argan, Alan Colquhoun, Jacques Derrida, Peter Eisenman, Marco Frascari, Kenneth Frampton, Diane Ghirardo, Vittorio Gregotti, Karsten Harries, Rem Koolhaas,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Aldo Rossi, Colin Rowe, Thomas Schumacher, Ignasi de Sol-Morales Rubi, Bernard Tschumi, Robert Venturi and Denise Scott Brown, and Anthony Vidler. A bibliography and notes on all the contributors are also inclu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