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水理论研究
风水是中国占代选择处理建筑环境的独特方术,曾对传统建筑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其中迷信与科学混杂,糟粕与精华共存,历来评价毁誉交加。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建筑理论界学术氛围的变化,风水被“重新发现”,引起关注。本书汇集了有关风水研究及评价的学术论文23篇,涉及风水的渊源沿革,流派宗旨,哲学、美学和科学内涵,以及在建筑领域如城镇、宫宅、陵墓等选址、规划设计及营建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可裨益有关人员深入理解传统建筑文化和风水的关联及其存在原因与价值,予以批判研究和扬弃。 -
中国建筑史
-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本文集汇集了作者十余年来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内容涉及到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诸多重要问题和个案,其中包括近代建筑制度的建立,晚清新政时期最重要的建筑物陆军部衙署及其设计者沈琪、中国近代第一部建筑学著作《建筑新法》及其作者张锳绪、中国近代建筑人才的出现和学科确立的过程及建筑教育的发展、中国近代建筑美学思想的发展、民国时期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南京中山陵的设计、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杨廷宝的建筑特色、杰出的建筑家梁思成和其妻子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史写作、他的历史研究与现代中国风格建筑的理想在他于1949年以前参与设计的惟一“大屋顶”建筑——南京中央博物院——中的反映、以及近代国民党人经营时间最长的城市——广州——在1910至1930年代的发展。 在研究中作者从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和艺术史多学科角度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历史方法,进行史实考证、数据统计、文本解读、形式分析,乃至跨文化比较,使得其建筑史研究不仅见物,而且也见背景;不仅见人,而且也见思想;不仅回答“是什么”,而且也回答“如何是”,“为何是”。 本书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建筑史、建筑史学史、设计史、城市史、视觉文化史都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寻访1906-1909
目录 柏石曼: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 (代序)沈弘 如诗如画般的华夏大地:建筑与风景 恩斯特·柏石曼(德) 插图目录 照片主题索引 -
匠学七说
建筑,作为文化载体,大于器物,早于典册,久于金石。从建筑入手,研究人类文化,本当顺理成章。目前,不论中外,说起“建筑文化”一词总显陌生,但无妨中国自我作古。中国建筑文化融合得如此紧密,如此悠久,如此普遍,以致人们完全不感觉其存在。所谓“行之而不著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本书将建筑与传统文化,都为《匠学七说》,务在发前人之所未发,唯陈言之务去。本书将建筑与传统文化,都为《匠学七说》,务在发前人之所未发,唯陈言之务去。每念筚路蓝缕,自必仰止往哲;至于宏文大论,但能期之来贤。容我亡冀千虑一得,多言或中,足矣。 -
西方建筑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史料性。读者从中可对整个西方建筑的发展史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本书共分十章,全面系统地对上起史前的欧洲直到现今西方建筑的发展历程作了详细的阐述,书中还附有大量的示意图。 第1章以起源的意义,从史前的欧洲说起,古时代人类最伟大的建筑居然是陵墓,这意味着什么值得人们思索。第2章讲到原始的基督教时代,那个时代人们思想受到蒙蔽,文化的发展停滞了,而建筑却进入了一个兴盛的时代。第3章是基督教时期,封建主义的胜利,此时的建筑特点归结为长方形廊柱大教堂和一座座白色教堂。第4章讲到最辉煌的13世纪,与政治上的憎恶相比,人们不能不赞叹它所培育出的建筑之花。第5章是14、15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给建筑带来了新形象,第6章为16、17世纪称为探索的时代,君主的宫殿成为一大特色。第7章18世纪是个二元革命,哲学渗入建筑,为建筑带来二重性。第8章讲述1815-1850年的钢铁时代建筑师用钢铁来打造他们的得意之作。第9章1850-1914年,是传统与发展碰撞的时期,建筑的革命正蓄势待发。第10章为现代世界,即1914年至今,建筑走向深邃,包含对人的终极关怀,这就是全书的脉络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起源(史前的欧洲) 第二章 原始的基督教时代(500-1000年) 第三章 基督教时期:封建主义的胜利(11、12世纪) 第四章 最辉煌的世纪(13世纪)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14、15世纪) 第六章 探索的时代(16、17世纪) 第七章 二元革命(18世纪) 第八章 钢铁时代(1815-1850年) 第九章 传统与发展(1850-1914年) 第十章 现代世界(从1914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