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桥艺术史:中世纪艺术
中世纪欧洲的艺术家和匠师们留下了迄今尚无以超越的宏伟建筑和艺术珍宝。本书展现了他们的非凡杰作:从恢宏壮丽的众多教堂,到华彩缤纷的各色挂毯,还有珍贵手稿和彩色玻璃。 罗马天主教会是最大的艺术赞助人。罗马式和哥特式作为此一时期两种主要风格,在教堂建筑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随着人们信仰和崇拜方式的变化,建筑的形式也发生着有趣的演变,法国和西班牙那些朝圣之路上的教堂,足以为此提供生动的例证。以物质的恢宏来服务于精神目标的新思想,催生了众多哥特风格的教堂,如法国的圣德尼、沙特尔和圣母大教堂,英国的坎特伯雷和索尔兹伯里。安妮·谢弗-克兰德尔用一些重要的实例,为我们理解和欣赏罗马式和哥特式艺术铺就了道路。 -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从三个方面对圆明园进行了研究。首先,重现了圆明园的布局,呈现圆明园建筑的外观和内涵,阐述圆明园在美学设计和布局上的意义。其次,考察了从雍正至咸丰五位清帝在圆明园的日常及政治活动,探讨了圆明园的组织和功能。最后,检讨圆明园的兴衰,详细讲述了圆明园被焚毁、劫掠以及逐渐破落、荒废的过程。 -
现世的乌托邦
“十次小组”是20世纪中叶在CIAM之后出现的具有革命气质与实践追求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年轻团体。本书不仅是关于“十次小组”的专题研究著作,还是一部由此延展的相关城市与建筑关联的探索性专著。全书始于“十次小组”与CIAM的决裂与继承,将“现世的乌托邦”的核心论题逐步引入“十次小组”特性的“中介”之解。其中,“整体关联”“社会对应物”“CIAM格网的分析工具”“大量性”“As Found”美学等,表述了研究的核心内容。最后,基于批判性重建,本书以“新毯式建筑”理念的提出,对未来城市与建筑之间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现世的乌托邦(十次小组城市建筑理论)》由朱渊所著,《现世的乌托邦(十次小组城市建筑理论)》适于城市设计及理论、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历史等相关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与研究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
现代建筑
本书是对世界现代建筑的一次全面审视,是国际著名建筑师、建筑史家及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的成名作,1980年问世以来即获极高赞誉,被称为现代建筑发展史的经典之作,多次再版。2004年,三联书店曾出版该书第三版中译本,深受读者欢迎,亦多次重印。在此第四版中,作者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增补一章,从地形、形态、可持续性、物质性、人居及公共形式等六个方面分析世界建筑在近三十年来的变化。 本书资料翔实,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丰富而精致的图片,令本书的阅读更加直观;客观而精到的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线索变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建筑与音乐、绘画、哲学的内在联系也更可感知。 -
丹下健三与新陈代谢运动
新陈代谢主义是七位努力探索全新都市主义道路的日本年轻建筑师和设计师在1960年创立的一个先锋运动组织,他们发表了题为《新陈代谢1960:新都市主义的提案》的重要宣言。伴随着他们的实验性建筑实践一起产生的还有大量带有未来主义倾向的城市构想。新陈代谢运动的诞生也标志着这些新陈代谢主义者成为日本二战后文化复兴象征性人物的历史时刻。新陈代谢主义城市乌托邦运动的出现是基于把城市看做一种有机演化过程的特殊观念。它立足于城市的现代主义模式的对立面,并创造了诸如人工土地、海上文明和代谢循环这些富有野心的设计概念,而这些概念都体现了新陈代谢的社会变革思想。 作为第一本有关新陈代谢运动的都市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长篇批判性著作,本书将新陈代谢主义置于日本大规模城市重建、经济腾飞奇迹和社会政治再定位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进行阐述。《丹下健三与新陈代谢运动——日本现代城市乌托邦》作者林中杰博士在书中探讨了新陈代谢主义者的新奇都市构想——他们经常把海洋和天空预想为人类未来的栖息地——事实上也可以看做建筑师针对日本二战后社会所面临的城市和文化危机作出的特定的反应。 通过追溯从1960年世界设计大会伊始到1970年大阪世博会绝唱的新陈代谢主义发展历史,《丹下健三与新陈代谢运动——日本现代城市乌托邦》介绍了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稹文彦、菊竹清训和矶崎新等对当今世界建筑和城市造成了深刻影响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新陈代谢主义运动以多样化和多层面的设计和社会观念为发展主线,本书必将满足建筑历史学家、建筑师和其他对先锋设计运动和日本建筑有特殊兴趣的读者的阅读需要。 -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