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隆寺
擁有上千年歷史的法隆寺,包含了48座佛寺建築,是日本第一個登錄為世界遺產的國寶級文物,也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木造建築。由於興建的時代正是佛教初傳入日本的關鍵時刻,創建法隆寺的聖德太子相當積極推廣佛教,除了建築上的價值,法隆寺在日本佛教史上更占有一席之地。法隆寺的寺名其實含有期望佛法興隆的含意。 法隆寺是世界最古老的木造建築,但它的價值並非只是古老而已。更重要的是,透過這個建築群可以認識古代日本人所擁有的技術、知識和智慧。法隆寺分為西院與東院,無論是東院最主要的建築─夢殿,或是西院的重點建築─中門、金塔與五重塔;這幾座模倣中國唐朝的木造建築,從風格、技法到結構,氣勢恢弘、設計強而有力,中國境內都難以見到這種年代的建築,更加證明法隆寺的珍貴之處。 擁有佛教壁畫與眾多的佛像壁龕的法隆寺,另一層面的價值就是佛教伽藍。除了建築,法隆寺的佛像藝術也相當可觀,幾個收藏的觀音佛像堪稱為稀世珍寶,更增添法隆寺在佛教上的地位。 古墳時代的結束,開啟了佛教建築的時代。其契機肇始於西元592年推古天皇即位,旋立聖德太子為皇太子,並頒布信奉佛教的詔令,於是貴族競相興建寺廟。過去為崩殂天皇、祖先所蓋的古墳,也改為興建寺廟。 推古天皇13年(西元605年),篤信佛教的聖德太子將宮殿由飛鳥遷移至斑鳩之地,並於兩年後為用明天皇建造佛寺「斑鳩寺」。斑鳩寺同時有個中國式名字「法隆寺」。 法隆寺於天智天皇9年(西元670年)毀於祝融,直到天武天皇於西元672年即位之後,才由法隆寺僧侶與膳氏家族負責推動重建計畫,延請百濟和高句麗工匠的後代建造寺廟,造寺工從寺廟附近的生駒山砍伐上等檜木為建材,在眾人齊心協力之下,一座以金堂為主的木造建築於天武天皇8年(西元679年)再度完整呈現。天武天皇同時宣佈所有寺廟都要改用中國式名字,從此之後斑鳩寺就正式稱為「法隆寺」。 聖德太子於推古30年(西元622年)逝世,人們緬懷太子的人格,一股太子信仰的風氣自然興起,因此在各個時代法隆寺皆有規模不等的整建修葺。時至今日已有一千三百餘年,堂塔依然屹立不搖,成為世界最古老的木造建築。 法隆寺的價值並非只是古老,而在於歲月淬煉的古代日本建築技術和智慧。本書作者西岡常一是日本著名的「宮大工棟梁」,曾在西元1934年至1954年參與法隆寺的「昭和大整修」,對這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木造建築非常熟悉了解;加上建築史學家宮上茂隆的專業剖析,以及建築科班出身的插畫家穗積和夫的精緻插圖,讓讀者在文字淺顯、插畫生動的書頁中輕鬆了解一千三百年的建築精華! -
江南园林论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研究:江南园林论》从挖掘中国古典园林存在的基本理念入手,深入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理论及创作理论;在阐述理论的同时,作者详细地对典型的江南园林作品进行了深入赏析。《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研究:江南园林论》适合作为各大专院校园林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的古典园林理论读本,并可作为建筑、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
中國建築革命
中國推翻帝制後,社會經過一段激變的歷程。在「舊新共存」和「中西交織」之下,新的禮制如何影響了新的禮制建築設計。天壇、孔廟和關帝廟的興衰表彰忠烈和賢良的祠堂,崇祀對象的演變袁世凱墓、孫中山墓、先烈墓,以及新的紀念碑、紀念雕像、紀念堂等 鴉片戰爭之後,伴隨著外國列強的軍事、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入侵,清王朝的覆滅以及新的國家政體的形成,中國的城市和建築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變化體現在生產制度、知識體系、美學思想、材料結構、功能類型,乃至構造施工等各方面,從根本上顛覆了中國傳統的營造業和營造學。探討這些變化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就成為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的基本課題。而新舊矛盾、中外交流、現代主義與民族主義衝突,也是考察這些變化的基本語境。 本書探討辛亥革命之後至抗日戰爭爆發期間中國禮制建築的發展。禮制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的綜合體現。服務於它的建築物也是一個社會最重要和最具文化象徵意義的物質與空間表現。伴隨社會變革、信仰體系及傳統習俗的改變,影響中國社會長達三千餘年的禮制建築傳統命運如何?新的國家政權下新的禮制建築是什麼?新的禮制如何影響了新的禮制建築的設計?又如何從中外傳統中尋求借鑑?本書建立在大量歷史文獻的搜集與整理,以及廣泛的實地考察上,適合歷史、建築和美術以及對民國建築有興趣的讀者。 本書特色 本書談論從帝制到民國的轉變,也影響了建築設計的形式(例如祭孔、天壇的祭天、中山陵等紀念物的設計等),在民國百年出版別具意義。 -
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在这本书中,詹克斯说:“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去……?” 正是因为这段阴阳怪气的评述,一时之间,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甚嚣尘上。而“后现人主义建筑”这一新的旗号,也从此在历史舞台上拉开。当然,真正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打造理论的罗伯特·文丘里。文丘里在1980年的一次谈话里说:“就某种意义而言,我想我们自己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是从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 事实上,关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界定,从来都是含混的、模糊的,在中国建筑界尤其如此。本书的出版意图,正是为了试图理清其中的脉络,让读者对这场建筑运动有一个清要醒的认识。本书中将近300余幅的精美图片,亦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建筑资料。 -
律师会馆
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不错而且有趣的书。而在于引起人们对这些知识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搜索有关的书进行阅读。这本书也可以算是对英国培养法律人以及其他人才的知识的普及读物,依作者自己的标准,它在这方面是成功的。你或许可以随时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和你的知识背景的契合地,发现某些让你心领神会之处,邂逅那些你可能在别的书中知道的英国历史上的各界著名人士,当然也会发现某些你愿意进一步了解的东西。 目录: 第一章 律师会馆的起源 第二章 圣殿骑士团及其后继者 第三章 圣殿教堂 第四章 中殿会馆 第五章 内殿会馆 第六章 林肯会馆与魔鬼突击队 第七章 格雷会馆 第八章 预备律师会馆 第九章 高级律师与高级律师会馆 索引 译后记 -
反理性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
本书将一些最著名的建筑理论家针锋相对的著说集于一册,其争论的主题为现代主义,这是20世纪最引人关注的问题。本书的出版对这个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的论点及时地作了全面的回顾。本书是由享有盛誉的作者将两部有关著作整合而成。《反理性主义者》一书认为现代主义运动那种拘谨严肃的理性正在消亡。尼古拉斯·佩夫斯纳和詹姆斯·理查兹认为新一代建筑师正在转向多彩多姿、可塑性和个性化,而开始抗争工业化社会现象,即五六十年代起在城市中占主导地位的由玻璃和钢材料构造的高楼大厦。与之相反,丹尼斯·夏普审阅支持《理性主义者》一书相反观点的有关论述,重点收集了这个时代最受尊重的建筑评论家的文章。丹尼斯·夏普在这本合订本的序言中说道,重新出版这些有关20世纪建筑的重要篇章既令人欣悦又十分必要,因为本书为一代新人提供了20世纪主要的建筑潮流和理念。本书选材独特,主要取自1959年—1968年间《建筑评论》以及大量的当代的特约评论文章。本书作为源材料的集成,既保留了资料的相关性又与人以弥久一新之感觉,其有效性不会随时代变迁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