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别裁
-
拆掉思维里的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新一代人生设计大师古典倾情打造“人生开窍手册”:心理学+职业规划+人生哲学。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会经常觉得累?结婚一定要买房吗?你认为坚持就一定会成功?你总忍不住与别人比较?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老板可以掌控吗?小人物就无法对抗不公平吗?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却又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但却因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这样过下去?每天都在混日子,却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就一定会全心投入?如果有一个回答是“YES”,那么这本书就是你想要的。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从“IMPOSSIBLE”到“I’MPOSSIBLE”,只须一点改变,你的人生也许就此大不相同。 -
诗集传
《诗集传》最初成书刊刻时为二十卷,末附《诗序辨说》,但《诗序辨说》不知何时被删骈,历代著录及今传宋刊本均未载。至清修《四库全书》,则只有八卷本,“盖坊刻所并”(《总目提要》),讹误改易之处很多,四库本作了一些校勘。《诗集传》二十卷本与八卷本是两种明显不同的版本系统。包丽虹通过对《诗集传》历代版本注音的比较研究,考察朱熹注音的原貌及其依据,认为在传世刻本中,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二十卷的学术价值为最高,但其卷十二至卷十七缺损,应与北京图书馆旧藏宋刻明印本配合使用;《诗集传》八卷本的注音是经过历代篡改而致,非朱熹原注;二十卷本注音的主要依据为陆德明《经典辞文》和吴棫《毛诗补音》。 -
经典常谈心裁
在这本书的序里,朱自清先生把他编写这本书、乃至栗强先生、宗平同学作疏作评的主要意图都写得很明了了:“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分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在此多一句嘴——我们为什么要读那些经典呢?用他人的思想武装自己吗?不是!这些经典里深藏着“中国人的精神”,用你自己的心去读,让那看似无形却真实存在的精神之火引燃你自己内心的精神之火,“所立在大”,心中有了主宰,真切见了道,才给中国文化还了魂,才可化繁为简,一以贯之。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白话彩图本)》是举世闻名的博物学巨典。是世界科技史上最为宏大的、记述所有生民日常实用品物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医库中一部食物养生学及药物学巨著。集几千年食物、药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之大成。对后世食物养疗学、饮食烹饪学、医药学、动物学、种植学及人们对日常食物品味的选择都构成了深远影响。是天下生民最切于实用的一部生活大典。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曾评价该书:“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就是李时珍那部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而明代。正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顶峰时期。 《本草纲目》原著篇幅太过宏大。而且所录的—些物种今世已难以访求。因此,我们进行了切于实用的编译。将今人常用和尚能访求的物种加以收录。以使该译本更利于天下生民在家居日用饮食时加以披览。使日常所食之物真正发挥养生、疗疾的功效。 《本草纲目》原本共190多万字。52卷。它共收集品物1892种。其中植物1094种。动物443种。矿物161种。其他194种。收录药方11096个。绘制了插图1110幅。该书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再以类为纲、以药为目,又在每种药物之下。以药名为纲、以八项分析为目。故命名为“本草纲目”。 原书卷一至卷四是附录,收入序言、凡例、目录、附图、引用书目等内容。卷五以后是主体部分。李时珍把所有药物分为16部:水部、火部、土部、金石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服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 《本草纲目》所录品物包括八个部分:第一,释名。罗列各种典籍中该药的异名,并解说诸名的由来:第二。集解,集录诸家对该药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的时间与方法等的论述;第三,修治,介绍该药的炮制法和保存法;第四,气昧。介绍该药的药性;第五,主治,列举该药所能医治的主要病症;第六。发明,阐明药理或记录前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七,正误,纠正过去各类本草典籍中的错误;第八,附方,介绍以该药为主的各种验方及其主治。可谓条理清晰,内容完备。 -
木鉴
《木鉴》是一本以图识木为主、文字说明为辅的基础性书籍。主要内容以明朝、清朝家具用木材为主,侧重于传统的、有代表性的黄花黎、紫檀、红木、花梨、乌木、楠木(金丝楠)、鸡翅木,也兼面子一般用材新近进入中国的木材,如非洲的亚花梨、中国的山槐木、红豆、杉、香榧木。按树种进行分类并记述其一般特征、历史与文化,对种木材的不同表面特征进行展示与简要说明,以提示每种木材的多种表面特征,如颜色、纹理、光泽、斑点、疤结、缺陷等,以期达到以图识本本、增加理性认识,建立各种木材的真实标准。真正识别木材或见到木质文物一眼就能断定是什么木材,是十分不容易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接触各种木材、新旧家具才能做到八九不离十。这对于木质文物特别是古典家具的研究、收藏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本书所用的木材名称仍以传统的习惯性称呼为主,每种木材与科学认识木材和方法结合起来而不至于造成新的混乱。同时对每种木材的一般特征、经验识别方法及每种木材的不同表面特征进行记述,这样可以认同一种木材特征的多样性、多变性,不断实距、总结,才能建立正确的标准,不至于在实践中走眼。另外,有一些木材用于明清家具的辅料,如香楠木;还有一些并不能单独成器或难以得到部面标本,如榈木、海南黄檀等木材,均未提供诸如剖面、器具照片,十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