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37-1941
◇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遗作!
◇从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激荡风云,一窥近代中国政治跌宕和社会变迁!
◇参考了大量民国时期上海市政、警政档案,以及上海市档案馆、图书馆馆藏档案。
◇上海是“远东第一大都市”,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中国近代各种矛盾集聚之地。从上海地方史来反映中国现代史,角度新颖。
◇本书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的第二部,生动再现了1937年淞沪会战后至1941年年底“珍珠港事变”爆发前,上海作为“孤岛”期间的政局和社会状况,以及各方势力的纠缠斗争和腥风血雨。
◇诸多史实:国民党“蓝衣社”在上海的抗日活动、“军统”对亲日分子的暗杀、日伪的血腥报复、汪伪政权的恐怖统治、沪西“歹土”地区的丑恶社会现象等等。
◇战时上海,恐怖暗杀迭出,虽是城市犯罪和各方势力角逐的“歹土”,却也是国共两党敌后抗日的战场。
-
六大以前
-
民国人物的再研究与再评价
《民国人物的再研究与再评价》选自2011年9月召开的“民国人物的再研究与再评价”学术研讨会交流发表的文稿。该次会议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推进民国人物的研究,由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中心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共五十余位学者与会。 -
入蒙与旅欧
《入蒙与旅欧》讲述了翁同龢侄曾孙——翁之憙于上世纪20年代以秘书身份跟随北洋政府将领徐树铮将军收复外蒙及考察欧洲各国政治之情形,分别对徐树铮入外蒙的背景、入蒙后的一系列举措、外蒙复杂的政治局势、册封活佛事宜及外蒙撤治后的严竣局面作了详细阐述。在欧洲各国的考察中,有不少关于世情百态的描写,并收录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如墨索里尼与意大利国王、徐树铮与欧洲各国政要合影等。 末篇对徐树铮之遇害始末作了真实记录。 -
影艺的政治
电影作为艺术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欣赏的愉悦和无限的欢乐,而又因其表现方式的直观性、形象性、真实性、丰富性,使其对观众有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从而引发对这种影响力的正面或负面的效应评判,乃至最终产生对电影进行不同形式检查的制度实践。本书研究的主题,正是电影检查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与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相对应,电影检查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其产生背景和表现形式与其他电影大国相比,有同有异,而其最具“特色”的方面,是对电影道德题材表现的关注、对武侠神怪影片的严厉查禁以及对外国“辱华”影片的高度敏感,这些都是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现实和近代以来的特殊环境密切相关的,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讨论。 -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这是民国外交史权威学者唐启华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