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政治史(一)
一部详尽地展示北魏一代历史全貌的著作——《北魏政治史》,在学术界第一次运用现代史学方法对北魏王朝从创建、兴盛到衰亡的历史全程进行了系统翔实的描述。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统治中原的非汉民族政权,北魏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也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持久影响。北魏的民族融合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以拓跋鲜卑为主体的大量的非汉民族在血缘上融入汉族,成为汉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本书以君主在位的时代先后为序,涉及的问题至为广泛,举凡与北魏政治历史进程有关的事项诸如战争、外交、法律、经济政策、民众叛乱等等内容,都在论述之列。北魏历史上不曾为学界所注意的许多重大的抑或细微而又不可或缺的问题,在本书中都有明确交待;对于学界已做过较多论述的问题,在全面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阐释。除了利用以《魏书》为主的传世文献进行研究外,还特别重视运用相关的墓志碑刻资料及非文字性的考古资料。 -
历程 制度 人
对王朝的统治权力和对皇位的传承权力,是皇权的两项重要内容。本书从三个方面,即清朝皇权发展历程的视角、清朝若干宫廷制度建立与变化的视角,皇权发展历程与宫廷制度建立、变化中人的遭际的视角,对清朝皇权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
唐代后期藩镇与州之关系研究
张达志编著的《唐代后期藩镇与州之关系研究》力图把握唐代后期藩镇与州之关系发展的脉络,并将其置于朝廷控制地方、地方与朝廷互动的大背景之下。全书分为三条主线:行政方面,朝廷努力维持与属州的直达,并通过裂地与徙治等手段弱化藩镇;军事方面,通过“归还刺史军权”改革,提升属州兵力;经济方面,通过“两税三分制”的施行及改革,增强属州财力。最后,以六州刺史孙公乂墓志及其他史实加以验证。 -
從宮廷到戰場:中國中古與近世諸考察
《從宮廷到戰場:中國中古至近世諸考察》涵蓋了初唐、中唐、晚唐、五代以及宋初的不同時段,以日本學者提出之「唐宋變革論」為基調,透過十多篇文章,順序而下,加以敏銳的觀察力,重新演繹出中國從唐五代以至北宋初年在權力結構及形態方面的演變,對學術界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
西汉中后期政局演变探微
西汉中后期的政局既是汉代政治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汉史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书稿在认真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尽可能的利用出土简牍材料,对西汉中后期的政局作一些研究。 全文共设五章。第一章 “巫蛊之祸”与武帝晚年政局。着重探讨了“ 巫蛊之祸”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对昭宣两朝政治的重大影响,认为“巫蛊之祸 ”的爆发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产物。戾太子之死,为武帝以后的统治埋下了种种隐患,即武帝猝崩之际不得不匆忙移玺幼子,这一举措既为霍光秉政创造了良机,也为诸子争夺皇位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为宣帝即位后昭雪祖父戾太子冤狱、加强皇权最终为铲除霍氏势力奠定了客观条件。可以说, “巫蛊之祸”绝不仅仅是影响了武帝晚年的统治,而是深深的波及到昭宣两朝的政局变动。该章还对武帝遗诏的真伪、武帝遗诏对昭帝政治的影响与作用及武帝临终托孤等问题作了探讨。第二章 “公孙病已立”谶语的出现与昭帝统治局势。该章通过对“公孙病已立”这一谶语的解析,指出:为史家所称誉的昭帝“中兴”统治,并不是风平浪静的,事实上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夺十分激烈,不仅昭帝、霍光与各诸侯王、戾太子残存势力之间存在着矛盾,而且霍光集团与其他大臣之间也滋生着矛盾,昭帝时期重大的政治事件无不与这一政治现实关系密切;“公孙病已立”谶语的出现是不同统治集团引阴阳灾异和谶语以影射政治的先声。该章还对昌邑王的废立原因作了相应的探讨。第三章 宣帝政治与霍光家族。重在探讨宣帝即位后,面对“禄去王室,政由冢宰”的政局,如何开展各项政治措施从而成就“中兴”王业的过程,认为:宣帝谨慎处理与最终铲除霍氏势力、安抚各个诸侯王、培植外戚和亲己势力等等政策的出台,其目的就在于扩张皇帝的个人权威,扭转自武帝死后形成的“君弱臣强”的政治格局。该章还对《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霍山霍云的身世问题作了一定的探讨。第四章、元成政局与西汉颓势。该章重在考察宣元统治思想的变动和外戚势力的崛起。认为:随着武、宣、元三帝对儒术态度的变化,朝廷中的儒生与法吏势力此消彼长,元帝以下,儒生势力占据了绝对优势。儒生们的得势,则意味着西汉政治的进一步衰落。第五章、哀平政局与王莽代汉。该章重在探讨外戚王氏势力的扩张和王莽在“颂声交作”中顺利代汉的深层原因,指出:在各家外戚的权力争夺中,王氏势力能最终获胜,与王氏家族的儒生化有很大关系。王莽代汉并不是由王莽个人野心所导致的,而是儒生政治的必然产物。 -
北宋前期——皇帝和他們的權力
一人專制是皇帝制度的基本特質,然而,無論社會為皇帝們設定的角色地位是如何地超凡,他們其實也是一個個的有血、有淚、有喜、有怒、也有個性,活生生的人。本書以北宋前期的四位皇帝為對象,檢討他們及同時對皇帝這個政治角色權力的認知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