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鸦片战争中的中英船炮比较研究
本书研究了鸦片战争前后中英火炮技术和性能方面的文献。系统总结和对比了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战舰的载炮数量、火炮设计思想、形制、分类、材质、制造技术、炮弹、火药、射程、射速、机动性、射击精度等方面的异同。发现英军铁炮技术与性能比清军铁炮好,表现在其膛壁较薄、重量较轻、各部位比例与设计思想较相符;材质良好、制造与加工技术较高;弹药质量较优、点火装置较先进,因而造成英军铁炮射程较远,射击精度较高,杀伤力较大。正是这些关键技术与性能方面的差异,导致清军在战斗中接连失利。本文从技术与社会两方面对清军铁炮性能不良的原因以及武器、性能与战争胜负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
“国家化”名义下的“私属化”
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的创建者这一,在国民革命军25年的历史上,他也一直是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他试图将这支军队改造为清一色的有黄埔军校毕业生担任各级主管的军队。在20世纪40年代末,但他接近目标时,国名革命军走向了败亡。 目 录 绪 言……………………………………………………………………………………………1 第一章 招揽百军(1925~1928)……………………………………………………………10 一 国民革命军的编组……………………………………………………………………10 1.蒋介石的早期军政生涯……………………………………………………………10 2.国民革命军的编组…………………………………………………………………12 3.以党控军的设想与实践……………………………………………………………16 二 北伐与下野……………………………………………………………………………25 1.收抚吴佩孚部………………………………………………………………………26 2.收抚孙传芳部………………………………………………………………………27 3.党代表制的废除……………………………………………………………………29 4.争取阎锡山与冯玉祥………………………………………………………………31 三 上台与复权……………………………………………………………………………34 1.新桂系集团的形成…………………………………………………………………34 2.嫡系集团的形成与重新上台………………………………………………………37 3.东北军的归附………………………………………………………………………42 结 语………………………………………………………………………………………46 第二章 编遣与讨伐(1928~1930)…………………………………………………………52 一 编遣之争………………………………………………………………………………52 1.编遣的提出…………………………………………………………………………52 2.编遣会议的召开与争执……………………………………………………………58 二 武力讨伐………………………………………………………………………………60 1.瓦解新桂系、挫败西北军…………………………………………………………61 2.全国编遣实施会议…………………………………………………………………68 3.拉拢阎锡山以分化护党救国军……………………………………………………69 4.拉拢张学良以对付阎冯……………………………………………………………79 5.中原大战的善后……………………………………………………………………87 结 语………………………………………………………………………………………94 第三章 妥协中的整军(1931~1937)………………………………………………………100 一 冲破南北联盟…………………………………………………………………………100 1.应对石友三与两广的举兵…………………………………………………………100 2.第二次下野及上台…………………………………………………………………105 3.维护张学良遏止韩复榘……………………………………………………………107 4.应对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与福建事变………………………………………………110 5.北方的三足鼎立……………………………………………………………………117 6.两广军队的整编……………………………………………………………………122 二 西北与西南地区的整军………………………………………………………………127 1.支持龙云与瓦解黔军………………………………………………………………127 2.川军的两次整编……………………………………………………………………133 3.经营西北与改编张杨军队…………………………………………………………142 三 统率体制的建立和整军计划的提出…………………………………………………151 1.军队的控制方式……………………………………………………………………151 2.嫡系部队的扩充……………………………………………………………………156 结 语………………………………………………………………………………………163 第四章 扩军与分化(1937~1945)…………………………………………………………165 一 高度集中的统率权……………………………………………………………………165 1.统率权的突破性扩大与危机………………………………………………………165 2.扩军与1945年整军…………………………………………………………………171 二 嫡系集团中的派系……………………………………………………………………181 1.陈诚集团……………………………………………………………………………181 2.胡宗南集团…………………………………………………………………………184 3.汤恩伯集团…………………………………………………………………………190 4.派系的矛盾…………………………………………………………………………193 三 分化地方军事集团……………………………………………………………………195 1.晋绥军………………………………………………………………………………199 2.粤军与桂军…………………………………………………………………………203 3.滇军…………………………………………………………………………………205 4.川军…………………………………………………………………………………207 5.西北军………………………………………………………………………………211 6.湘军…………………………………………………………………………………216 7.小股派系……………………………………………………………………………219 结 语………………………………………………………………………………………223 第五章 控制的危机(1946~1949)…………………………………………………………226 一 喧嚣一时的“军队国家化”…………………………………………………………226 二 选将与换将……………………………………………………………………………232 1.东北:杜聿明—陈诚—卫立煌……………………………………………………233 2.华北:傅作义………………………………………………………………………248 3.华东:薛岳—顾祝同—刘峙—杜聿明……………………………………………253 4.西北(一):胡宗南—阎锡山……………………………………………………259 5.华中:白崇禧—程潜—张轸………………………………………………………261 6.军事失利的检讨……………………………………………………………………264 三 派系与国军同归于尽…………………………………………………………………269 1.第三次下野后的军权之争…………………………………………………………269 2.华南:朱绍良—汤恩伯—余汉谋—白崇禧………………………………………274 3.西北(二):胡宗南—马步芳—陶峙岳…………………………………………278 4.西南(一):罗广文—宋希濂—胡宗南…………………………………………279 5.西南(二):谷正伦—卢汉………………………………………………………283 结 语………………………………………………………………………………………286 结 论……………………………………………………………………………………………288 参考文献…………………………………………………………………………………………295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
《中国历代战争史13:元》讲述蒙古崛起、铁木真称汗、蒙古扩张和元朝建立、统一中国时期的战事。起于蒙古崛起前东亚高原之一般形势,迄于元统一后平定内部之争各战役。《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八国联军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中国历代战争史》亮点: 一、专业视野,评论精彩 军方专家的全面届入,使战争检讨有了全新的视野对战争的检讨,讲述每场战争时,最后部分即“申论”,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战的申论:编纂者经周密论证,认为姜尚助周王训练使用新武器——战车,阵法上亦有中央突破与两翼策应配合。战车速度快极,虽是堂堂之阵,而致有突袭的效果,做战之时,周军以寡敌众,当然志在杀伤,终致敌方前军崩溃。这种解读,既避免了“至仁”与“至不仁”这种无法穷究的论争,也给“流血漂橹”以崭新的解释。这种精彩解读俯拾皆是。 二、重视地理,手绘地图: 军方专家的参预,使《中国历代战争史》对军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视:一是讲论战前形势时,必将双方地理地形做相当论述;二是绘制了近800幅完密的战争地图。历史是活动的流体,皆依附于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讲究“左图右史”,即意在不割裂这一体两面。离开地理地形讨论统帅和战将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凭据。书中地图,全系手绘,脱胎于军事地图,精确详密,自不待言,亦使《中国历代战争史》成为一部让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 《中国历代战争史》看点: 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 这是一个史迹斑斓、意气纵横的史学天地;一部承载得动中国绵长历史、完美展现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 蒋介石手令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时,初衷是分发军中校官,以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军中校官,学识当然有限,故《中国历代战争史》除开学术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结构上力求层层展开,语言则务求明晰如话。因史事浩繁,非精炼典雅之文字,难控篇幅,事实上,这种文白相杂的典雅之作,极为精彩,文风略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相当,绝无难读之虞。 《中国历代战争史》号为“历代战争史”,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历代有作为的君臣良将,皆在战场和政治上扬名立万,《中国历代战争史》自始至终,皆以这两把手术刀解剖他们,而不以这六十年来大家所熟知的,以阶级论来划分政治正确或不正确,或以忠奸智愚来将他们分门别类。编纂者抛弃意识形态和标签,务求将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天才和决然勇气,展示于读者目前。这种极务实的态度,延续了中国历代史家的真正传统。拨开云雾,朗月分外清洁;抛开浮荡,先人的智慧和勇气才显出分外的光芒。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篡者皆民族战争、国内战争的亲历者,亲见本民族濒于绝境,深知立国成事之艰难,对民族感情尤深,对战争的思考尤为痛切,形与笔底,则处处可见这种情怀。《中国历代战争史》开卷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赞赏其战斗精神、手创之灿烂文化。全书之中,对先人均有极大尊敬,排列形势,让读者明了,他们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势之绝境,失败者当中,不乏真英雄。读者藉此获得对先人的温情、对本民族的认同,获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时时处处宽容他人。 中国历史绵长,史事浩繁,非有大作,无以展现。《中国历代战争史》作者名家云集,正是撰写宏大历史的最佳人选。要求得“故智”,却又拒绝大历史著作者,终难以如愿。这种悖论,表现于人生的时时处处——没有人能轻易获得知识,或是成功。 二、对于军迷和军方人士: 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旷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 这套书,填补了《剑桥战争史》当中中国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沟通中国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历实战的将校的参预而精彩无伦。中国历代史家,绝少知兵者,对于战争,常怀有悲悯,不愿对战争做详密介绍,导致有关战争史迹,流散于各种典籍当中,而无专门史著。《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者,将这些史迹,从典籍当中,细细搜选,一丝一缕,详加校订以期至当。21年艰苦卓绝,终沟通前史,成就这一绝无仅有之战争通史。是军迷和军界人士的不二之选。 三、对于政界: 《中国历代战争史》堪称政治智慧的源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与否,在何处使用,却是政治家面临的问题。军事与政治,犹如双手和神经中枢。 全书当中,对政治的重视,一在国际,一在国内。这是《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极为赞赏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实力压制敌方,而不轻试锋锐,正是求得国际和平、谋取国家利益的无上方略。今日国际,谙于此者屡得大利,眛于此者,屡见催败。 国内政治始终是《中国历代战争史》重视的一点。优秀统帅,始终能与豪杰同休戚,政令简而不繁,以公心推于万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历代典籍皆屡见不鲜,只不如《中国历代战争史》这样明确提出政治战略,而又解读得如此透彻。 书中政治人物,或参预国际纷争,或以上御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级相处,成功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对政治人物的品评,极重视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细细揣摩历代政治人物的临事机变和政治理想,即可获得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气,从而成就自己,为国家谋得福祉。 四、对于商界: 这是一座充满财富的绵延群山。 商场如战场,实非虚言。一公司和一国家,面临同样的问题:同行之间的竞争,人才的获取,人才的驾驭。 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为中国国际竞争较为透彻之时。春秋时齐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过纷繁芜杂的国际纷争,看到了华夏集团的命运,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从而联合诸夏,外抗夷狄,内息本集团内纷争,开启了春秋五霸的局面,本国所取得的利益,远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业内极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的国家道德:不临驾与诸夏之上,不取诸夏之财富。透视时势和追求道德,是集团取得财富的最捷径。 求得人才,礼遇和金钱不是唯一的利器。马援到公孙述那里,公孙述极尽礼遇,许以高官,马援断然离去;见到刘秀,刘秀便装接待,马援却决意追随。刘秀的长处,一在于自身的见事明彻,一在于屡申国家大义,极有担当。商界并非单纯的利场,以造福众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贯彻于公司经营,或有意外的收获。 人才的使用,是经营管理的大事。三国时钟会是一代名将,司马昭明知他野心炽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认为钟会不但才气过人,且在伐蜀的议论当中,态度最为坚决,有必胜之心。至于平蜀之后,如有反心,则归意甚坚的本国士兵必不为所用,蜀国沮丧之师必不堪用,料无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才,不必执着于德才兼备。另外除本身才能外,其信心、决心也应考量。 在商学兴起之前,世上本无商学,大家从事商学,无外对时事的观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对时世的明彻可称“当下之智”,是横向的广度;后者则是纵向的深度。大敌当前之时,前沿广大、纵深厚实者,腾挪的余地越大。同理,同时拥有“当下之智”和“故智”,当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观察问题。书中叙论的战场和政治场,正是我们先人最为精彩的表演场,商业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业“故智”随处皆是。 五、对于专家学者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极可靠的资料库,有专业的著史方法和史学观点。 《中国历代战争史》材料的采取,取法于《资治通鉴》。编纂者搜罗540余种典籍,然后漫行其中,将有关战史者尽行采撷,经军事专家和史家的共同认证后,才用于撰写之资。故本书不但资料丰宏,且史料均经仔细认证。 《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极重视时代形势和战前形势的叙论,战争的触发、决胜皆以此为依凭。每一论点的展开,皆以论据的铺开为前提。每一史学观点的得出,皆以强大论据为基础,并以战争原理相照映。论据、论点、史观层层相因,丝毫不爽,让读者感觉清晰如绘。 《中国历代战争史》史观,未受纤毫意识形态和标签化的影响,尽显军事家的专业性和一流史家的底韵,专家学者可将这些史观与自身的观点对照、碰撞,对史识史才当有良好的助益。 海报: -
卫所、军户与军役
本书在广泛收集史料的基础上,以明清时代的江西地区为中心,集中探讨“卫所军户”的户役负担与存在形态。不仅对卫所、军户、军役诸论题有宏观上的认识,同时以明清方志等原始史料为依托,对府级以下地方单位的个别状况亦有较为精确的掌握。作者提出以“原籍军户”、“卫所军户”与“附籍军户”来区分卫所人丁的不同形态,由此得出了颇具说服力的认识。对史料中彼此矛盾、谬误之处,亦有多方考证辨析。 -
世界上二十次重大战役中的决定因素
本书列举了扎马之战、哈丁之战、滑铁卢之战、维克斯堡战役等20次历史上重要战役,并逐一分析导致战争胜负的几大因素。 -
东线,从乌克兰到罗马尼亚
东线是一套目前我国出版的表现苏德战场的最详细、最贴近军迷爱好者的纪实军事文学作品。全书以丰富的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及细腻的文字表现,展示了苏德战场上惊天地、泣鬼神的浴血大搏击和攻防力量的大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