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若望的疑問
「我喜愛這本書,它迅速而強力的節奏、優美的文筆和奇異的情節,在在震撼了我,使我想起Borges或Calvino的小說。但《胡》卻是歷史--由當代英文散文大師之一以卓越生動的文筆所敘述的歷史。」-Mark Strand 「在《胡若望的疑問》一書裡,史景遷做到了偉大史學家所經常做的-處理過去的場景一如當前的現況。場景變得鮮活,讀者不禁會問,下一場是什麼?他優越的層面之一是以自由流暢的結構、生動有趣的敘述將讀者帶入1720年代難忘的回憶之旅;另一個層面是他熟練地掌握了各項細節和資科。人們可以期待他將會奠立一種風格,而且會有人文主義的模倣者,但模倣並非容易的。」-John King Fairbank 「誰(Who)?難說!【譯者按:本書英文書名為The Question of Hu(胡的問題),其實隱含著The Question of Who(誰的問題)的意思】。史景遷絕妙的敘述,探究了一個自我、認同、個性、語言和地位全部重疊在一起的領域。這是一部精采的散文作品,作者在書中建構出一種文體,可以完全表達出胡對不可理解的西方所感到的迷惑。」-John Hollander -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史景遷以雍正王朝的著名文字獄案為題材寫成這本《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從湖南張熙受其師曾靜之命,前往長安向征西大將軍岳鍾琪投書策反,岳鍾琪不敢隱瞞,立刻上奏雍正。雍正看了策反信函之後大為震怒,決定詳加審訊曾靜、張熙,最後並將審訊紀錄,連同諭旨和官員上奏的奏折,編成《大義覺迷錄》頒行天下。 史景遷從岳鍾琪收到策反信函的震驚與惶恐寫起。岳鍾琪是岳飛的後裔,岳飛當年打的是金人,就是滿人的先祖。如今他位極人臣,高處不勝寒,加上身份敏感,他若要保自己不落得像年羹堯自縊的下場,對於任何陷他於認同危機的事件,岳鍾琪都要小心處理。 但雍正何嘗沒有文化認同的問題?他是滿人皇帝,但是他在訓問曾靜時所展現他對四書五經的嫻熟、引用之巧妙,還勝於身為漢人的曾靜。史景遷從文化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這段文字獄案的始末。 史景遷處理這個題材另闢蹊徑,揣摩曾靜寫書的心路歷程,雍正的道德人格與治國理念,乃至岳鍾琪惶恐的心理、以及雍正與臣下之間的鬥法,都躍然紙上,把一件讀者心中的歷史陳案寫得格外清新,史景遷的功力,在此書再次展現無遺。 -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Chronicles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focusing on the people and event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e writings of modern Chinese authors, the issues fac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and more. -
康熙
《康熙》(原書名”Emperor of China: Self-portrait of K'ang-his”)分別從六個不同的領域(遊、治、思、壽、阿哥、諭),「戲仿」康熙的語氣,揭露他的統治思維、用人原則,乃至於生活態度、嗜好、教養子女與養生之道。透過第一人稱敘述,史料中的細節似乎活了起來:舉凡他在面對死亡、立儲引發的爭鬥時的執著與淡然,為政兼顧理、義、情,凡事親力親為、謹慎求實,展現決斷力,又不時反躬自省。這些「原料」,經過史景遷的巧手重新剪裁、拼貼、縫製後,勾勒出一幅立體的人物像。開卷讀來,彷彿親眼觀摩這幅畫像的繪製過程,而這臨場感正源自材料與技法的相輔相成,拋磨出一個事實與想像互不干擾的奇異氛圍。 不同於歷史小說所創造的場景,可就著歷史的骨架空隙自由發揮,《康熙》處理的史料有憑有據,但處理的方式有別於一般學術著述:假康熙之手,一手揣著一只鏡子,自我端詳,一手拿著一枝看不見絲線所牽引的筆,自我描繪。這只鏡子、這條絲線代表什麼,牽涉到歷史的追求,讀者定各有體會。重要的是,康熙的語氣與性情的再現,讓這位古代君王走下龍椅,褪去厚重的歷史感,呈現生活化與人性的一面。 繁體中文版的難得之處,在於譯者付出龐大心力,費心查索,一字一句皆細細推敲,還原成古雅精鍊的文體。這多添上的幾筆,將史景遷白話英文所描繪的康熙輪廓,勾勒得更為清晰,讓人彷彿穿越時空,踏入三百年前的紫禁城內,來到御書房這位仁厚的皇帝跟前,親耳聽他娓娓道出他生命中的懸念。 ■本書目錄 序言 康熙王朝 第一章 遊 第二章 治 第三章 思 第四章 壽 第五章 阿哥 第六章 諭 附錄一 康熙三十六年春,寄太監顧問行的十七封信 附錄二 康熙遺詔 註釋 譯後記 參考書目 -
婦人王氏之死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62811 -
知識分子與中國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