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设计应用技术完全教程
本书是美国艺术与设计专业品牌教材,是关于字体设计应用的基础知识的基础读物,同时具有一般广泛性,从字体设计的宏观到微观,都有详实的描述。文字朴素、简洁,内容又是如此的充实和具体,它将告诉你:怎样的字体才美观?如何来应用字体并使其美观?换句话说,就是告诉你如何专业地设计编排字体。它从实践的角度解释了如何运用现代的计算机辅助工具来实现优秀的设计:排版出色的字体。 本书图文并茂,(《字体设计应用技术完全教程》对于所有从事版面设计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必备的参考书。设计师、印刷出版专业人士等读者可以直接查找索引来获取相关问题的答案;教师和学生则可以从头至尾地阅读。将其作为一本教科书。你可以在本书中学到以下内容: 1.通过索引来体现对优秀排版基本概念的阐述和剖析,忙碌的专业人士可以将其作为快速查找的参考手册。 2.如何在操作系统上管理字库和处理损毁及缺失字库。 3.字体设置的关键。 4.处理行宽、磅数、行距、紧排和其他字体基本要素的技巧。 5.调整排版问题:松散的行、难看的不齐行边缘、寡行和孤行等的实用技巧。 6.介绍了处理分词与齐行、缩进、对齐、文本围绕和专门字符集等问题的规则。 7.如何用不适配的字体处理程序和版面程序生成出色的版面。 -
The Elements of Typographic Style
Renowned typographer and poet Robert Bringhurst brings clarity to the art of typography with this masterful style guide.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this edition is completely updated, with a thorough exploration of the newest innovations in intelligent font technology, and is a must-have for graphic artists, editors, or anyone working with the printed page using digital or traditional methods. -
比文较字
《比文较字:图说中西文字源流》为设计师写的关于文字的书。千百年来,文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从远古朴素、逼真的象形符号,到当今简化、抽象的笔画字符,无论其记录条件和工具如何改变发展,文字始终发挥着储存、继承和传播信息的重要作用。它突破了语言在时空上的限制,使得历史经验教训得以总结,让群体联系、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比文较字:图说中西文字源流》的中文版以《比文较字——图说中西文字源流》为名诞生了。全书的版面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是汉字和拉丁文字,两者的内容在同一时间轴上依次呈现。 -
天书
出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爱,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呕心沥血,从事着一件鲜为人知而具有重大意义的事——34年间,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地,从甲骨、石刻、岩画、古陶、青铜、陶器、砖铭、石鼓等各种古代文物上搜寻记聚了几千个符号、记号、图形和金文、象形文字,有一些是至今仍没有破译的古代文字。他用了几年的时间,以书法形式进行了临摹和整理,汇集成册,称为《天书》。 这些难以参透的“天书”古朴而现代,雄浑而灵动,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对于研究和热爱文化艺术的人士,是一本图文双至的精美图书;对于从事美术、书法和设计的专业人员,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也是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
文字的力與美
《文字的力與美》是日本平面設計大師杉浦康平的最新著作。長久以來他深入研究、剖析了亞洲各國的文字,其中又以漢字為研究的中心。他認為文字的產生正是代表文明的結晶,而本身就會訴說動人故事的文字也不斷刺激他創作的動能。在本書中,他列舉出饒富趣味的代表性文字,以簡練易懂的說明搭配精心挑選且入手不易的豐富圖片,嘗試將他多年來深刻感受到的文字的力與美,傳遞給所有讀者朋友。 他多年來不斷強調,一個行走之人的前腳與後腳同等重要。前腳要踏得遠後腳則必須有力。若說天馬行空的創意發想是我們的前腳,傳統文化的養分便是支持我們往前的後腳。在新潮文創思考沸沸揚揚的時代裡,我們反而更應該回頭反思某些傳統文化之所以屹立不搖的原因。而文字,應該就是傳統文化的中心與結晶。 本書共分成〈甘露文字〉、〈穿著文字〉、〈頭戴文字〉、〈運送文字〉、〈文字與生活〉等主要章節;杉浦康平簡練但發人深省的文字,搭配上國內知名的民俗學者莊伯和的譯筆與考證,相信藉由《文字的力與美》在台灣的出版與推廣,我們將更能深刻體會到文字(尤其是正體漢字)的力與美,也能從中擷取創新的元素,取得傳統與創新的平衡,以開創國人的視野。 -
古代字体论稿
启功先生对汉字字体进行研究已长达数十年之久。他的《古代字体论稿》于196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立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的很多观点已成为后来文字学著作引证和立论的根据。在1978年再版的20年之后,1999年,启功先生再次对此书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北京师范大学李国英教授对记者说:“随着汉字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字学界越来越认识到字体问题在汉字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汉字字体的研究。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启功先生这部《论稿》会更加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同时,它又一次修订再版,也很好地满足了学术界研究的需求。” 谈到这本书的写作缘起,米寿老人启功先生谈兴仍浓。他说:“汉字有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其字体演变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那时,我自己在写字、看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比如大篆、小篆、籀文、隶书,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等等。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费了好大劲儿。我想把这些问题都记下来,所以1961年我开始写,在写的过程中,一个问题往往又会带出另一个问题,后来渐渐地,就形成了这本书。” “费了好大劲儿”的说法,是启功先生惯用的谦逊随和的表述,但这句话也恰恰透露了《古代字体论稿》一书的深厚功力。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该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含量极为丰富深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董琨说:“启功先生对汉字字体发展中种种缠杂不清、甚至相互抵牾的说法进行了逐一的清理,并且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套用一句老话,称得上是‘老吏断狱,铁案如山’。他是真正地把字体方面的很多问题搞清楚了。” 《古代字体论稿》不仅廓清了很多复杂的学术问题,梳理了汉字字体的发展历史,同时,启功先生的治学方法也给后学带来了不少启示。董琨指出,启功先生的“实物与文献互证”的科学方法和他辩证、发展的历史观,以及他尊重前贤而不迷信成说的治学精神都是具有启 发意义的。正因为运用了科学的方法,所以启功先生能够得出带有科学预言性质的推论。例如,在六十年代初没有出土资料可以证明的情况下,他就推论秦代有汉隶样或接近汉隶样的文字,这一预言在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得到了证实。 淡泊谦逊的启功先生一再强调:“书无足论,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修订和补充,这里的材料没有什么遗漏和空白了。”的确,《古代字体论稿》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字体发展的文献资料。书中近百帧各历史时期的字体图版本身就是一幅美丽、形象的历史长卷。而最令启功先生欣慰的,就是那两种新出土的材料战国中山石刻 和秦律简的补充。启功先生的字体研究和材料搜集工作成就斐然,其过程无疑是艰辛而寂寞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张恩和教授倡言:“启功先生这部书虽名《古代字体论稿》,实应正名为《古代字体论纲》。因为在这部书中,启功先生实际上已经为‘汉字字体学’架构了体系,勾画了轮廓,指出了方向。他不是静态地说明大篆、小篆、隶书、八分等字体各是什么,而是动态地解释了这些字体的形成、发展和流变。同时, 他结合时代、地域、作者、工具等诸多因素来考察字体的流变,很多问题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都可以形成专著。这明,建立汉字字体学这一学科,已经具备基本条件了。”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也指出,《古代字体论稿》是一部汉字史的重要著作,也是一部书法学兼汉字学的论著。它提出了“字体”概念的多元内涵,将字体风格与字形结构一同纳入了汉字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当中。她说:“字形结构是外部形式的问题,眼睛可以观察,分 析容易操作,描述可以具体;而字体风格却是内在的问题,目治未能竭尽,很多因素的把握要凭心领神会,描述起来也难以具体,非有相当的识字、写字、观字、辨字的造诣,是难以做出可信服的结论的。启功先生不但是书法家,而且是书法学家,自然兼为文字学家,他在《古代字体论稿》中所总结的字体理论,是在考察了汉字发展史上诸多字体现象后总结出来的,又是凭着他书法家的眼光观察和体验出来的。”关于启功先生字体研究的丰富内涵,王宁教授总结说:“他的字体研究阐明了汉字字体演变的总规律,可以称作‘字体历史学’;同时他还论述了汉字字体分类和命名中的诸多现象,可以发展出一门‘字体分类学’;此外,他以汉字字体描述的方法,构建一套汉字字体描述的术语系,可以称为‘字体描述学’。所以,说《古代字体论稿》中包含着一整套科学的汉字字体学,是绝对不过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