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我不在的地方
本书是一本北京酒吧指南,它将带你走进几乎所有有意思的处所;或者说是一本平面设计的实验图鉴,一本视觉摄影集,它用镜头记录的风情万种足可以让人醉倒游吟。而且,本书更像是一本北京酒吧夜生活的蜕变写真,以闲文与摄影相得益彰的表达方式,集合时尚另类元素,再现了酒吧扎堆儿的三里屯、后海、朝阳公园、798等地区的灯红酒绿中的欢娱与寂寥。 -
流光如梦
三十年间,一次决定中国命运的会议让冰河缓缓解冻,大众文化开始生长起来—— 一位叫邓丽君的台湾女歌手带着她的天籁之音悄然来袭,各种大众文化热潮自此一发不可收;柔靡轻款的歌声未息,香港的声画让佛家少林寺开创了数十年的视听武打之风。 一种叫“朦胧诗”的文学体裁席卷全国,一代青年都是文学青年;让人如痴如醉的《霍元甲》、万人空巷的《上海滩》,开拓了民众精神世界新的疆域;金庸的“成年人童话”在有华人的地方数十年不衰,琼瑶的小说竟成“爱情教科书”。 一个“新民俗”——春节联欢晚会,承载了多少人的文化记忆;王朔的文字,让人知道崇高可以挖苦,高尚可能可笑;席慕蓉的清浅诗行滋润了多少人的心灵,由北向南辐射的“汪国真热”竟以笑柄煞尾;余秋雨由万众仰首的文化大师变成了对世故文人的“千年一叹”;“全民选秀”造成的电视传播业奇观…… 《流光如梦》通过唤醒曾让我们沉醉的记忆,检视三十年来伴随国人心智开放、成熟的种种文化现象与文化心理。 -
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
从荔园、歌厅、红馆到全世界的舞台,重组「香港女儿」的传奇一生,重访香港流行文化的光辉岁月,重溯香港独特的本土历史。这是第一本关于梅艳芳的评论集,亦包括独家深度访问,受访者包括关锦鹏、许鞍华、杜琪峰、张学友、郑裕玲,许冠文,黎小田,刘天兰,郑丹瑞等,谈论梅艳芳的演技、角色、专业精神和他们的合作经验。梅艳芳的形象、音乐与电影标志了香港一个可一不可再的精彩时代。此书由不同领域的学者及评论人撰稿,从不同角度讨论梅艳芳的演艺成就、社会意义、文化价值,从性别政治、流行文化、明星研究、九七政治、身份认同及香港电影发展等不同议题切入讨论。 《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 二○一三年是梅艳芳逝世十周年。十年以来,从坊间、传媒到学术界对梅艳芳的讨论,早已超出对一个已故巨星的纯粹怀念。不少人指出,梅艳芳的形象、音乐与电影的代表性,标志了香港一个可一不可再的精彩时代,是港式流行文化及香港人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部份。 在音乐方面,梅艳芳歌路纵横,形象百变;她有「东方麦当娜」之称,同时大量改编日本歌曲,又翻唱国语老歌,但在挪用其他地方的元素之同时,梅艳芳却建立个人风格──那是香港溷杂文化的代表。在当过多届歌后、唱片销量及演唱会均破纪录的背后,梅艳芳身上铭刻了香港文化。 电影方面,除了曾是影后、香港片酬最高的女星外,她也是少有游走不同电影类型而都获得肯定的香港女演员:文艺片《胭脂扣》、喜剧《审死官》、动作片《东方三侠》都非常成功。这跟她舞台上的百变形象有关,也跟当时香港的外向型文化特质关係甚大。 这书的目的并不只是让人更了解梅艳芳,而是从她身上了解整个香港文化的独特性。本书旨在对梅艳芳作深入的评论及赏析,尝试深入浅出,并以多元角度讨论。 -独家深度访问: 访问曾跟梅艳芳合作的音乐製作人、导演及演员,包括黎小田、伦永亮、关锦鹏、许鞍华、许冠文、许志安、郑裕玲等,谈论梅艳芳的歌唱技术、舞台风采、角色演绎、专业精神等,娓娓道来他们与梅艳芳的合作经验,釐清坊间对梅艳芳的不实传闻。 -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及评论人撰稿: 由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讨论梅艳芳,例如从性别、流行文化、明星研究、九七政治、身份认同及香港电影发展等不同议题切入。 -随书收录 梅艳芳逝世当年,各届人士纷纷撰文悼念,道出她对整个影坛、歌坛及社会的影响与价值,此书重新收录当中部份文章,当中包括张五常、李碧华、陶杰、张敏仪、吴霭仪、黄霑等人的文章。 (此书作者收益扣除基本开支后作慈善用途) 这本书有很多不同人士的访问,受访者全部都是曾经跟梅姐有交集的,音乐上的拍档、电影上的拍档、人生上的重要人物(母亲、朋友、歌迷等),还有学术性的评论文章和纪念文章。 你会知道很多梅姐的幕后故事和成长点滴,会知道很多她的优点和小小缺点。你会知道她为身边的工作夥伴、亲人和朋友,带来了什麼影响。 你会知道一个有血有肉的梅艳芳 没有什麼? 绯闻、八卦、是非 通通没有 -
奢侈的!
★ 一部关于名牌的经典书。 ★ 揭露奢侈品牌黑暗内幕的第一书,一部诙谐幽默、见识广博的社会史。 ★ 本书历数了奢侈品在20世纪巨兽般的崛起、扩张、普及的过程,也揭露了如今奢侈品行业的暴利源头。 ★ 本书既受到奇幻、幽默作家的热烈推荐,也得到严肃作家的亲睐;它总是被时尚编 辑所引述,被时政记者所推崇。 ★ 娱乐界、时尚界、新闻界的必读经典,电影明星、流行歌手、国际名模的贴身读物。 ★一切从你迈出的第一步开始。穿着深色西装、戴着无线耳机的男人安静地为你拉开厚重的玻璃门,店里鸦雀无声,装修时髦但充满极简主义风格,强调铬黄等中性色彩。身段苗条、话语轻柔的女店员在热情恭候顾客光临,小聚光灯把商品打磨得像件艺术品。就像一个编织得过于精美的梦境,除了最后的刷卡、签名可能会让你惊醒。 你可能负担不起造价200万人民币的定制晚礼服,但你可以花300块选一支口红,或者花2000块拥有一个钱包,上面同样有Chanel、Dior、LV的精致LOGO。 你可以说,这也是小小的奢华梦。但,这离奢华的本义有多远? ——《南方都市报》编辑 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