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变人类生活的418项发明与发现
这是一部关于发明和发现的历史百科全书。本书将人类的发明和发现分为六个时期,对它们在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的语境下加以考察。将重要的发明进行这样的组织编写,而不是将其进行简单的罗列,需要用年代概念。在这里,首先对本书及其组织原则做一定的说明。 刘易斯・马福德在其经典之作《技术与文明》(NewYork:Harcourt,Brace, 1934)中将古代发明如火、衣物叫做“原始技术”。他指出,这些古代艺术是人类的遗产之一,大部分在史前就发明了。他把18世纪末起至整个十九世纪的产业革命时期叫做“旧技术时期”,而“新技术”则来指科学和技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时期。他认为,这个时期始于19世纪,并一直持续到他写作和出版该著作的20世纪30年代早期。 我们认为马福德的分类很有前澹性,因此根据他的思想进行了时期划分,但尽量不使用生僻的术语。这部百科全书把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分为六个时期或时代: 1、远古时代至古代(前8000-330) 2、中世纪至16世纪末(331-1599) 3、科学革命时代(1600-1790) 4、工业革命时代(1791-1890) 5、电气时代(1891-1934) 6、原子和电子时代(1935-) -
睡鼠说
大多数记载个人电脑产业发展史的作品将个人电脑视为一种技术或者商业行为。但本书处处笔酣墨饱,深入探讨了催生第一台个人电脑的文化环境和思想氛围,即反主流文化和不断拓展的人类意识——有时甚至是在致幻剂作用下完成的。《睡鼠说》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金山湾区社会风貌,当时当地的一些梦想家们开始对计算机进行重新定义。书中既有LSD先锋肯·克西和电话黑客“嘎吱船长”,有《全球目录》和LSD, 也有自制电脑俱乐部和“黑客准则”——信息的自由流通才是计算机的存在意义。全书妙趣横生、针砭时弊、发人深省。阅读这部划时代杰作,我们不难看清人本主义与科学技术的碰撞是如何创造历史的。 *** 推荐语: “可信度高……因此妙趣横生。”——《纽约时报》 “引人共鸣。”——《新闻周刊》 “妙笔生花。”——《计算机世界》 “说到以计算机技术为创作主题的作家,马科夫当仁不让是首屈一指的。他让我们看清推动科技突破和实现新发展的人力、历史和社会动因。在本书中,他令人信服地将个人电脑的诞生追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旧金山湾区的反主流文化思潮。”——《圣何塞信使报》 “当今家庭电脑的几乎所有特征……都能追溯到斯坦福大学那两个受反主流文化全面影响的研究机构……激进政治和技术雄心的结合火花四射,故事铺陈真实可信;临近结尾,当马科夫着重描写无拘无束的加州电脑文化和年轻的比尔·盖茨之间的对抗时,故事竟然戛然而止,这真让读者意犹未尽。但愿马科夫已经准备提笔写续集了。”——《出版人周刊》 “硅谷及昔日谷中英杰的精彩史前史……当今的科技达人们可能早已熟知这段历史,但是马科夫提取出这段峥嵘岁月的精华并在书中予以展现;他让读者看到如果当时计算机先锋们说‘不’,那现在的世界该有多么灰暗。”——《科克斯书评》 “引人入胜……真实记录了非凡年代的历史。增长见识,活泼有趣。这本书必能吸引热爱科技类作品的众多读者。”——《图书馆杂志》 “在曲折的历史和北加州特立独行性格的影响下,乌托邦式的反主流文化、致幻剂、军事硬件和反战软件交织难解,最终融合于个人电脑的史前史。本书在描绘令人惊诧的人事联系时毫无生硬之感,妙趣横生的细节随手拈来。约翰·马科夫的作品讲述了最真实却也最不可思议的加州传奇,拨开了尚且笼罩在1960年代历史遗迹上的迷雾。”——托德·吉特林,《无限媒体和六十年代——充满希望和愤怒的年月》一书作者 “很显然,个人电脑塑造了当代文化。但当代文化又是如何造就了个人电脑产业呢?通过令人耳目一新的生动描述,资深的科技新闻记者及文化评论家约翰·马科夫向读者展示了1960年代的价值观和执着追求——特别是集中在旧金山湾区的文化思潮——是如何为个人电脑的出现构建了独特的社会环境,并使个人电脑成为社会工具和文化发展催化剂。”——凯文·斯塔,《追梦海岸——1990-2003年间彷徨不安的加州》一书作者 “约翰·马科夫对个人电脑王国起源的精彩描述令人大开眼界:当今的硅晶片传奇原来竟是在沾染了致幻剂、富有革命情怀的1960年代精神启发下实现的。真是点燃激情的阅读体验!”——斯蒂文·莱维,《黑客、密码以及疯狂的伟大》一书作者 “令人击节称赏。《睡鼠说》完成了在历史背景下考量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重要工作。它不仅让我们看见发生了什么,更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会发生。书中人物对世界的改变力度为前人所不能及,而现在我不仅明白变革是怎样发生的,也理解了为何变革是不可避免的。”——罗杰·X·克林金利,《意外降临的帝国——硅谷男孩们如何成为百万富翁、与国外竞争且始终找不到心上人》的作者,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系列节目《书呆子的胜利》主持人 “19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曾与官方文化进行了激烈抗争,因此一直被官方文化批判、妖魔化甚至被轻描淡写地略过、但如果把当代美国历史比作一个瓷器陈列柜,那么反主流文化始终是柜子里那只两千磅重的大猩猩。《睡鼠说》优雅而准确地描画出始于那个迷幻年代的最重要却也最被忽视的发展历程,使读者仿佛沿着先民歌谣的指点循迹而往。内心和谐、激情迸发、开机启动!”——杰伊·史蒂文斯,《风暴天堂:LSD与美国梦》一书作者 -
智慧的动力
每天,上百万的美国人打开收音机,收听立恩哈德教授主持的《智慧的动力》节目。本书即以立恩哈德教授的电台系列节目《智慧的动力》第一年的广播稿为基础。在本书中,立恩哈德教授把他对科学、文化、人类发明以及技术发展的反思重新梳理成章,展现了技术的变换莫测:它宛如一面镜子,一种危险,或者是某种大英雄主义的傲慢,全书洋溢着来自于细微观察的真知灼见。 发明家、数学家、工程师们以及独木舟、DC-3、胡佛大坝、二极管和缝纫机的故事烘托着本书的主题。立恩哈德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审视科学技术史,说古论今,动态地把握住了科学技术对人类历史的驾驭,同时也展示了社会环境、人类需求向来都决定着技术革新的方向。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还不如说是一部人类自传,因为我们的一切都已经写入了我们所制造的机器之中。 -
The Philosophical Breakfast Club
The Philosophical Breakfast Club recounts the life and work of four men who met as students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Charles Babbage, John Herschel, William Whewell, and Richard Jones. Recognizing that they shared a love of science (as well as good food and drink) they began to meet on Sunday mornings to talk about the state of science in Britain and the world at large. Inspired by the great 17th century scientific reformer and political figure Francis Bacon—another former student of Cambridge—the Philosophical Breakfast Club plotted to bring about a new scientific revolution. And to a remarkable extent, they succeeded, even in ways they never intended. Historian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er Laura J. Snyder exposes the political passions, religious impulses, friendships, rivalries, and love of knowledge—and power—that drove these extraordinary men. Whewell (who not only invented the word “scientist,” but also founded the fields of crystallography, mathematical economics, and the science of tides), Babbage (a mathematical genius who invented the modern computer), Herschel (who mapped the skies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nd contributed to the invention of photography), and Jones (a curate who shaped the science of economics) were at the vanguard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science. This absorbing narrative of people, science and ideas chronicles the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augurated by these men, one that continues to mol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round us and of our place within it. Drawing upon the voluminous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four men over the fifty years of their work, Laura J. Snyder shows how friendship worked to spur the men on to greater accomplishments, and how it enabled them to transform science and help create the modern world. -
新仪象法要译注
本书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科学家苏颂对前代天文学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在此基础上主持研制了一座全新的天文观测和报时的仪器“水运仪象台”。《新仪象法要》是苏颂对仪象台的制造和使用所作的说明,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杰作,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译注者是长期研究古代科技史的专家,在为本书所撰写的前言中对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作了介绍,对苏颂的成就进行了恰当的评价。本书对于保存我国古代天文学成果、普及科技史知识,对于方便科技史研究者的工作均有一定价值。 前言 四库全书提要 卷上 进仪象状 浑仪 六合仪 三辰仪 四游仪 …… 卷中 浑象 浑象六合仪 浑象赤道牙 浑象紫微垣星之图 浑象中外官星图 …… 卷下 水运仪象台 运动仪象制度 木阁 昼夜机轮 机轮轴 天轮 拨牙机轮 木阁第一层 昼时钟鼓轮 木阁第二层 昼夜时初正司辰轮 …… 苏颂生平 后记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China, 1880s-1940s
The first of its kind, this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opens up new venues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cience and culture by focusing on the formative decades of modern China in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t provides a wide-ranging examina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China.From anti-imperialism to the technology of Chinese writing, the commodification of novelties to the rise of the modern professional scientist, new lexica and appropriations of the past, the contributors map out a transregional and global circuitry of modern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know-how, nationalism and the amalgamation of new social practices. Contributors include: Iwo Amelung, Fa-ti Fan, Shen Guowei, Danian Hu, Joachim Kurtz, Eugenia Lean, Thomas S. Mullaney, Hugh Shapiro, Grace Shen, and Jing Tsu. R E A D E R S H I P : All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istory, and anyone concerned with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