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国九重天
本书本着详近略远的原则,以丰盈翔实的资料,流畅生动的文字论述了中国后宫制度的运作和变迁,系统地考察辨析了上自三代、下迄明清,长达四千余年的后宫制度。内容涉及历代皇后的选立,皇帝的择婚标准,妃嫔的名号、等级、俸禄,女官的设置,后宫管理机构的职能。其中还包括后宫的舆服、卤簿、膳食等日常生活的仪制以及婚娶、册立、丧葬、谥法等礼制。此外,还对后妃、宫人的来源与命运,宫闱内离奇波谲的内幕,后妃间争宠夺权的斗争作了充分的论述。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帝王后宫中各类重大问题。 作者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高度、皇权政治的特点来认识和把握后宫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将后宫制度与家国一体化的君主专制政体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希冀总结出后宫政治对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影响,从而启迪读者接触“宫廷文化”时多作理性的考量。 -
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
本书是“仁智文丛”之一。以丰富的理论研究了政治浪漫主义。全书以学术随笔的形式为读者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其中引用的史料与典籍极为翔实,论据确凿、分析深入、观点新颖。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自序 一、新保守主义的政治社会学 1“严复悖论”与控新保守主义变革观 2中国新保守主义的思想渊源——严复对政治激进主义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 二、中国当代变革的理论透彻 1论当代中国的浪漫主义改革观 2“软政权”与分利集团化:现代化的两重陷阱 …… 三、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思潮 1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 2民族主义、儒家文化与中国的未来 …… 四、新保守主义的近代史观 1戊戌变法与早期政治激进主义的文化根源 2科举制的废除与二十世界中国文化的断层 …… 五、从现代化看文化传统 1文化失范与现代化的因厄 2杜尔凯姆、马克思与荀子对同质社会的研究及其启示 …… -
历史研究(上中下)
《历史研究》共12卷,版前后费时27,于1939年至1961年间出齐,作总共用上百种文献资与多种语言。1947年、1957先后出版了D.C.索麦维尔为前10卷编的简编本,本书即为该简编本的中译。汤因比在该书中集中讨论了文明(即文化)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原因和机制,研究新文明的交替继,以一个职业历史学家的冷静和道德观来回答人类文明的前途与命运。 -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本书和《中国历史研究法》一样,系梁启超先生二十多年史学研究的总结,其中所讲许多治史经验,至今仍具有指引历史研究门径、启迪后学的价值。全书分总论与分论两部分。总论包括《史的目的》、《史家的四长》及《五种专史概论》。梁启超说:研究“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他还阐明了史家应具备的“四长”,即史德、史学、史识和史才。在分论中,作者详尽地论述了有关“人的专史”、“文物的专史”等专史的撰写方法。 本次出版,附录作者另外两篇讲专史的文章,即《历史统计学》、《中国考古学之过去及将来》,供读者参考。 【跟大师学国学】 这是一套写给年轻人的国学读本。晚清民国时期,东西方文化会通碰撞,人文学术勃兴,名家辈出,产生了一大批大师级的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们的著述,历经岁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辉。由于诸种原因,这些著作,有的久不再版,一书难觅,有的版本繁杂,错漏时见。有鉴于此,我们特组织出版“跟大师学国学”书系,从这些学者名家、国学大师的著作中,遴选出一些好读易懂、简明扼要的作品,仔细编校,统一装帧,分批推出,以飨读者。 我们所选书目,大多数是一版再版的经典著作,不仅在文化学术界历来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另有一部分,出自当日名家,影响很大,有的多次重印,但1949年以后未再重印,借此次整理出版的机会,我们将之重新推荐给读者朋友。这些书,都是大家名家面向年轻读者讲述,不作高头讲章,也不掺杂教条习气。我们希望,本书系在新的时代,能够帮助今天的年轻人熟悉自己的经典,认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 “跟大师学国学”第一辑作品:王国维《人间词话》、章太炎《国学概论》、朱自清《经典常谈》、闻一多《唐诗杂论》、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三国史话》、孟森《明史讲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跟大师学国学”第二辑于2010年1月推出,包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孟森《清史讲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和《清代学术概论》、曹伯韩《国学常识》、胡朴安《文字学常识》、诸宗元《中国书画浅说》、俞陛云《诗境浅说》等八种。 -
何兹全文集(全六册)
本书共收有何兹全先生《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讲义》、《秦汉史略》、《三国史》、《中国文化六讲》、《爱国一书生》等六部专著和散见各报章、杂志的论文数百篇,集中了作者一生的学术成就。何先生是我国魏晋封建说的创始者和代表者。 -
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费正清是美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本书是有关他自己与中国半个多世纪(1929~1981)交往的回忆录。 费正清的英文名字是John King Fairbank,他是二十世纪美国中国研究系统化、专业化的重要发起人之一。从1938年到1991年,费正清以哈佛大学为基地,培养了一大批中国通,在目前美国重点大学里,一大半以上的中国历史教授是他的学生。 费正清于1907年生于美国南达可他州的平原上,小时候深受作牧师的爷爷的影响,使费正清长大以后,像传播基督福音一样来传播中国研究,具有强烈的狂热性。他早年到哈佛大学上大学时,决定研究中国清末时期的外交史,重点放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海关,并在伦敦和北平查看了大量的清季外交档案。从1932年起,他在中国进进出出,结识了不少名流,清华大学历史学主任蒋迁黻还让费正清在清华任教,费正清和当时风流一时的梁思成林徽茵夫妇是极好的朋友。 费正清很像一个中国的绅士。在他的几本通史性的著作中,如“美国与中国,”“中国大革命,”以及“剑桥中国史近代”,费正清主要认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来自于西方外部力量对中国社会的冲击,而中国内部发展并不十分关键;其次,他认为中国近代史的主调是如何从传统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他的这些观点从七十年代以来开始遭到他的一些学生的猛烈批判,说他是西方中心主义者,忽视中国的内部因素,甚至有人说他是帝国主义的辩护人。 费正清虽然亲共,但是在中共骇人听闻的共产主义实践面前,他不得不不断修改自己的看法。从他晚年的一些著作来看,费正清对中共十分失望。在1991年,在他去逝前几天完成的《新中国通史》一书中,费正清用基本客观的笔调,描述了中共1949年到52年的血腥土改,镇反运动和反右运动;他把文革比作欧洲的宗教战争和纳粹大屠杀,把毛泽东看成是新式皇帝和学者;他对大跃进的灾难也作了十分冷静客观的分析。不幸的是,费正清于1991年9月14日在波士顿去世,终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