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体关系家庭治疗
《客体关系家庭治疗》家将庭治疗聚焦于家庭现实,精神分析聚焦于内心现实。《客体关系家庭治疗》中还有一些临床案例进行了分析,方便了读者的理解,并通过案例让读者对其操作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介绍详细,易于理解。 作者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本书的基本概念,全书整合了精神分析、儿童发展、精神分析小组进程和组织系统的相关文献,与家庭治疗进程和研究文献相配套。作者综合了各种观点,以此来支持和发展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家庭治疗方法。这本书不仅增加了客体关系家庭治疗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是家庭治疗的精神分析方法的重要代表作。 家庭治疗聚焦于家庭现实,精神分析聚焦于内心现实。由于内在焦点的歧异,将家庭治疗和精神分析进行整合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本书则是这种努力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客体关系家庭治疗》发行超过二十年,已然成为该领域的经典。——赵旭东 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客体关系家庭治疗》最见长的部分,是如何将客体关系理论具体应用于解决临床具体问题,书中还附有一些临床案例,以便读者理解他们的理论概念和操作技术。 我相信,该书的出版肯定是精神分析在中国热点地区升温发展的又一把干柴!——丛中(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活着,其实是一门专业,每个人的专业。读《客体关系家庭治疗》这样的书,可以让你更加专业地活着。 更加专业地活着,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够让自己愉快,并且能够给他人带来愉快。——曾奇峰(中德心理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爱·恨与修复
作者通过对婴儿的观察,以及对儿童的心理治疗过程,总结出了诸多有关人的情感的起源和发展的潜意识规律。本书是对她工作的一个简洁推介,抛开了研究的过程,直接将她工作中发现的有关人的(特别是婴儿期的)爱、恨、攻击、性欲等复杂的心理过程进行展示和讲解。 -
溫尼考特-客體關係理論代言人<心理諮商典>
-
客體關係治療: 關係的運用
本書描述了一種極強調治療師-個案關係的治療模式。治療並未聚焦於轉移關係、防衛機構與洞見,反倒是聚焦於『治療室之內的關係』如何被運用來治療個案的病理。治療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治療師-個案關係來充當朝向更健康之客體關係的踏腳石,以及促進個案之自體感的正向改變。 第一部:理論 第一章 客體關係理論概要 第二章 客體關係:一個發展的觀點 第三章 客體關係病理學 第二部:治療 第四章 第一階段:允諾參與 第五章 第二階段:投射性認同 第六章 第三階段:面質 第七章 第四階段:結案 第三部:治療師 第八章 客體關係治療的個人層面 第九章 治療室之外 -
客體關係兒童心理治療實例:皮皮的故事
因為妹妹的出生,皮皮陷入嚴重的情緒困擾。她從兩歲一直到五歲之間,接受了溫尼卡醫師十六次的分析。本書正是這十六次分析過程的記錄,其中還包括孩子的父母寫給分析師的信,以及溫尼卡醫師對分析過程所做的討論。讀者可以根據其中詳實的記錄,體會孩子與治療師之間關係的發展,以及孩子的內在世界如何漸漸顯露出來。 藉著這部經典之作,讀者得以進入診療室裡的親密關係,一探進行分析工作的治療師與兒童。這本書對於那些從事兒童工作的專業人士更別具價值,此外,想瞭解精神分析實務工作,以及關心兒童與其發展的人,也不能錯過這本書。 -
客體關係入門-基本理論與應用
客體關係把「關係」置於「何謂人性」的中心。其前提是:人性基本上是社會性的,我們最根本的需求是他人。 客體關係的起源來自以英國為主(British-based)(譯註:不列顛應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及威爾斯)對古典弗洛依德理論所做的發展。其早期倡導者包括:梅蘭尼.克來茵、隆那.費爾邦、唐諾.溫尼可、麥可.巴林、哈瑞.甘翠普以及強.鮑比。在這本撰寫頗為嚴謹且富批判性的入門書中,拉文尼.鞏美之依年代先後順序介紹了這些主要理論大師們的生平與著作,讓讀者能夠認識到客體關係究竟如何發展,以及其理論究竟如何建構,彼此之間理念如何分歧、甚至對立。當類似的現象透過每位理論大師的銳眼檢視,乃逐漸浮現出對各種概念的某種理解。每個理論背後會有一針對該人生平的簡要撰述,以便對其理念能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具批判性的領會。 本書第二部分則針對客體關係在諮商輔導和心理治療實務上的應用;觸及各不同取徑如何整合的課題;以及在社會和文化團體中,以及與邊緣型人格和精神病人進行治療工作時所帶來的挑戰。最後一章則檢視了客體關係的根基。 雖然本書的寫作乃針對心理治療與諮商輔導的學生,但它的生動活潑及深入淺出,必然吸引所有欲探索此一耐人尋味領域的人們想一窺究竟。本書精采處在於其涵蓋面廣,對不同理論導向保持開放的態度,並深深察覺到客體關係實為一門文化上有其特異性的思想體系。 第一篇 理 論 第一章 西格蒙.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發軔 第二章 梅蘭尼.克來茵:主體關係 第三章 隆納.費爾邦:自我的動態結構 第四章 唐納.溫尼可:浮現中的自我 第五章 麥可.巴林:和諧而相互穿透的混合 第六章 哈瑞.甘翠普:分裂心智的經驗 第七章 強.鮑比:依附理論 第二篇 應 用 第八章 客體關係理論的實務應用 第九章 如何運用差異與多樣性來進行治療 第十章 客體關係的種種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