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从现代精神分析发展的视角,对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并对其理论体系进行大胆的建构,而且将其思想与精神分析发展史上的四大模式进行比较,深化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研究,丰富我国西方心理学流派的研究;通过对温尼科特儿童精神分析思想的阐释,试图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将其作为了解和深入儿童青少年内心世界的一个突破口;通过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疗法在我国应用的临床实践研究,为探索适合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提供启示与借鉴。 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生平与思想来源 第一节现代精神分析学运动中的独行侠 16 一、生活与学术历程 16 二、著作与语言风格 22 三、在精神分析学史上的地位 25 第二节思想来源 27 一、达尔文 28 二、弗洛伊德 29 三、克莱因 31 四、其他精神分析学者 35 五、工作与临床实践 37 第二章 儿童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节 引言 40 一、客体关系理论与儿童精神分析 40 二、基础概念 45 第二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环境 47 一、理论的起点 47 二、战争中的思考 48 三、促进性环境 49 四、够好的母亲 51 五、原初母爱贯注 53 六、主观全能感 55 七、案例 57 第三节 儿童人格发展的结构——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 60 一、术语的产生 60 二、虚假自体 61 三、真实自体 65 四、母亲的镜像作用 66 五、抑郁母亲的影响 69 六、临床意义 71 七、案例 72 第四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空间——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 74 一、心理发展的新观点:关于人类本质的第三种表述 74 二、基本概念 76 三、发展与特点 79 四、幻觉与幻灭的价值 81 五、过渡客体与象征使用 83 六、含义的扩展 85 七、案例 86 第五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攻击性、创造性及其他 91 一、攻击性与客体使用 91 二、创造性与活力 95 三、反社会倾向 97 四、抑郁 100 五、担忧 102 六、独处 103 第六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两条发展线索 105 一、绝对依赖—相对依赖—独立 105 二、整合—人格化—现实化 109 第三章 精神分析治疗观与游戏治疗 第一节 精神分析治疗观 112 一、精神分析的情境与设置 112 二、心理疾病的分类与儿童精神病 116 三、治疗过程:退行至依赖 120 四、反移情与反移情中的恨 123 五、交流与不交流 127 第二节 精神分析的游戏治疗 130 一、游戏的理论与本质 130 二、游戏具有治疗作用的一个案例 137 三、游戏治疗的一种方法:潦草画线游戏 139 四、游戏治疗之案例一 141 五、游戏治疗之案例二 157 第四章 儿童精神分析思想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临床案例之一 169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临床案例之二 221 第三节 临床案例研究小结 236 一、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36 二、应用的原则与方法 237 第五章 思想进展与理论比较 第一节 思想进展 241 一、学生与密友 241 二、研究机构与工作坊 247 三、关系精神分析的发展 249 第二节 理论比较 251 一、与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论比较 251 二、与自我心理学的理论比较 254 三、与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理论比较 255 四、与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比较 267 第六章 总体评价 第一节 温尼科特的贡献 279 一、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 279 二、对精神分析治疗实践的贡献 284 三、开创精神分析的积极人性观 288 四、坚持精神分析研究的独创性与自发性 289 第二节 温尼科特的局限 290 一、理论缺乏系统性 290 二、缺少父亲的影响 291 三、对性本能的态度模糊 292 四、对退行的质疑 292 第三节 温尼科特的影响 293 一、对现代精神分析的影响 293 二、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295 三、对心理治疗、社会工作等助人领域的影响 297 四、对文学、美学等领域的影响 298 年表 301 参考文献 303 后记 319 -
嫉羡和感恩
在精神分析史上,梅兰妮·克莱因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有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本书收录了从1946年以后到1960年梅兰妮。克莱因过世之前的著作,其中.还包括了在1963年她辞世以后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这些几乎囊括了克莱因毕生最重要的文献,也成为其著述的高峰。 ‘ 在《嫉羡和感恩》中,克莱因引入了新的观念: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现出来,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一类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妒的重要性,例如弗洛伊德发现的阴茎嫉妒;然而,克莱恩对于嫉羡的概念完全是革命陛的。 当今,大部分的精神分析师都非常熟悉克莱因所述的早期客体关系,许多分析师甚至使用她的发现与概念而不明就里。她的许多思想已经被纳入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维当中,且仍在世界各地流传和发展;其著作的启发性与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喜欢精神分析的读者来说,克莱因的这本著作绝对值得学习与收藏。 -
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
作者大卫·沙夫在本书中,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案例呈现了他在与来访者心理治疗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共鸣,以及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运用这些共鸣,从而形成了其对心理治疗独特的观点: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在帮助来访者重寻客体和重建自体的同时,自身也在经历着同样的过程,而来访者的成长恰恰见证了治疗师自身的成长,反之亦然。可以说,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都是在关系中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 成为自己的人。能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才可以帮助来访者成为自己;而一位可以找到自己的潜能从而发展自体的人,最终将不再需要心理治疗。 -
遊戲與現實
遊戲中的孩子,忘我到幾乎脫離現實。 他們佔據一個無法輕易離開,也不容他人入侵的領域。 這領域不是內在的心理現實,是在個人之外,卻不是外面…… 遊戲是個體驗,有創意的體驗,而且還是將時空連續一體的體驗, 也就是生存的一種基本形式。 唐諾‧溫尼考特的行醫生涯從小兒科開始,而後對兒童心理學愈來愈感著迷。因他與嬰幼兒接觸的豐富臨床工作經驗,而對人類發展成長的知識,做出了舉世皆知的獨特貢獻,且備受推崇。溫尼考特長期關注的主題是:想像力的泉源何在?又是甚麼決定了個人能活得有創造力?在本書中,他接續1953年提出的論文「過渡客體與過渡現象」,深化其理論,藉著十一個章節來探討這個哲學家和詩人向來關注的領域。 溫尼考特稱之為「中間領域」。他認為這領域是極度私密的,介於內在和外在現實之間,它的存在與運用,全看每個人最初的生活體驗而定。假如兒童可以使用這個領域來開啟他們跟這個世界的關係,起先透過過渡客體,後來透過獨樂樂的個人遊戲,以及眾樂樂的團體遊戲,一個豐富的文化體驗就會向他們展開,他們也就可以擁有真正的創造力。 1971年,他在完成《遊戲與現實》不久,即撒手人寰。目前本書已成為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經典名著。 -
嫉羨和感恩
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及憂鬱心理位置是克萊恩所創的最重要概念,本書收集了她在此創新概念下的著作,並顯示這樣的理論架構如何擴展且深化了她的視野。這是克萊恩畢生中最重要的文獻,也是其著述的高峰,更對精神分析的發展與轉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在精神分析史上,梅蘭妮.克萊恩被譽為繼佛洛伊德後,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最具貢獻的領導人物之一。本書收錄了梅蘭妮.克萊恩從1946年以後到1960年過世之前的著作,也包括了在1963年她辭世以後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這些是克萊恩畢生中最重要的文獻,也是其著述的高峰。 在〈對某些類分裂機制的評論〉一文中,克萊恩引介了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的概念,她主張嬰兒從一開始就具有自我,能夠經驗焦慮、形成關係,並且使用防衛的機制,這樣的自我大部分尚未整合,而且在焦慮的刺激下,容易被強力的分裂機制所分裂而碎裂化。這個心理位置是精神分裂相關疾病的固著點。 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及憂鬱心理位置是克萊恩所創的最重要概念,本書中的其他論文,都是她在此新理論概念下的著作,顯示了這樣的架構如何擴展而且深化了她的視野。有些是關於技術的,有些探討了比較廣泛性的精神分析主題。兩篇她在過世前寫的未完成論文顯現了一種反思,並且涉及了更廣泛的議題。 在〈嫉羨和感恩〉中她引介了新的觀念:嫉羨在生命初期即已運作,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現;嫉羨與感恩是相衝突的,在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運作的嫉羨,是精神病理的強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強調嫉羨的重要性,例如佛洛伊德發現的陰莖嫉羨,但是,克萊恩對於嫉羨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今日大部分的分析師視克萊恩所述的早期客體關係為當然,許多分析師甚至使用她的發現與概念而不知其淵源。她的許多思想已經被納入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維當中,且仍在世界各地增長中,其著作的啟發性與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為了向這位無與倫比的兒童精神大師致敬,心靈工坊將陸續推出《克萊恩全集》,全套四本,完整呈現一代大師的實務及理論精隨。喜歡心理分析的讀友,絕對值得珍藏! -
人我之間
客體關係理論近年來在心理治療領域逐漸取得主導地位,具有強烈的實踐性質。但是就像所有的心理治療理論一樣,客體關係理論有其繁複的思想辨證與專有術語,因此初學者要將理論付諸實踐前,須克服知識上的障礙。這本書就是為心理治療的初學者而寫的。作者先從客體關係理論的ABC開始介紹,簡明扼要地說明何謂客體、何謂自體等等,接下來逐步說明心理發展的個別階段、各種心理機轉。之後,以將近一半的篇幅討論心理治療中會遭遇的實際狀況,並將之前所介紹的概念與理論以實例說明、分析。若想把客體關係理論應用在巨觀的社會學、文化領域或是文學的想像上,作者在最後一部份也有讓人激起想像空間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