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1辑
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读懂它?
《资治通鉴熊逸版》给出了答案。这是一项跨越数年的“读史大工程”,作者熊逸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资治通鉴》,但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
本书为第一辑,内容涵盖《资治通鉴》周纪一、周纪二,以250个问题为抓手,为你展开一幅别开生面的历史画卷——
辨真伪的史料分析:《资治通鉴》为什么这么多错?
有启发的管理经验:胡萝卜和大棒哪个更有用?
有深度的专题研究:战国是怎么提高人口规模的?
有对比的世界格局:东西方继承方案有什么不同?
……
现在,请你跟随熊逸老师的脚步,知道历史的发生,理解历史的发展,最终学会运用历史的思维。
-
通鉴版本谈
这是一部有关《资治通鉴》版本知识的简明读本。全书以清嘉庆胡克家仿刻的胡注《通鉴》入手,细致探讨了胡三省《通鉴注》出版以来有关《资治通鉴》的版本源流问题。全书最大的贡献在于,作者充分利用自己的版本学知识和历史学方法,将胡注《通鉴》撰述及出版的相关历史背景与中国古代图书的版本学基本问题,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让广大读者在了解《通鉴》版本的基础上,对其史料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这是本书在版本学、历史文献学方面的重要贡献。
-
資治通鑑補
明代史学家严衍,字永思,一字午庭,号拙道人,又号招道人,嘉定(今属上海)人。生于明万历三年(一五七五),卒于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一六四五),享年七十有一。他一生潜心治史,尤嗜《通鉴》,自四十一岁起,「肆力于司马公《通鉴》全书。怒而读之,跃然喜矣;忧而读之,欣然乐矣;躁而读之,悠然恬矣。宁或有终日不食之时,未有终食不读之时也」(严衍《资治通鉴补自序》)。沉潜既久,渐发觉《通鉴》之不足,认为宋代司马光因侧重于「资治」而略于其他史实,遂与学生谈允厚,「积三十余年风雨晦明,竭耳目心思,忘饥渴寒暑,广求四部七録之繁浩,旁参二氏百家之异同,上下于一千三百八十年之见闻,摩对于一十七史之记载,以校正此一书」(许自俊《资治通鉴补序》),为《通鉴》作补。严衍所补,一则正《通鉴》之误,如系年舛讹;再则补史事之缺;三则为大量人物增补简明小传,要言不烦,浑然一体;且态度审慎,实事求是。书中凡补正文,皆列入「〔 〕」内,比较醒目;补注亦另加标识,清楚可判。《资治通鉴补》完成后,曾长时间未被重视,乾隆朝修《四库全书》,此书亦未被收入;其时虽赖有钱大昕推崇,始渐为世人所重,却依然只有钞本传世;直到咸丰元年(一八五一),始由江夏童和豫聚珍排印百余部,惜流传不广,知之者尠。至光绪二年(一八七六),武进盛氏思补楼据童本校订付梓,此书才稍得流传。近代学者王伯祥先生亦重视《资治通鉴补》,曾于一九六○—一九六三年及一九七二年两次校读此书,不仅对全书文字施以句读,还对书中之缺漏、讹误等进行补正。由于盛氏思补楼本印制较粗,补文所加「〔 〕」符号亦多有缺漏或模糊,在本书影印制版之前,王伯祥先生之子湜华先生将之与我局标点本《资治通鉴》核校一过,对缺漏或模糊处予以补正或描修。对盛氏思补楼本所做之补漏、校正,凡属王伯祥先生批改者,一仍其旧;偶有不易分辨者,则在相应位置标以「△」符号,以示误之所在。凡属王湜华先生补正者,则在其修订之处或原本点校有疑义之处标以「△」符号,并在书眉上予以注明,以示区别。 -
德政之要
《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所编撰的一部史学著,记载了一千三百余年的中国历史。由于司马光是政治家,因此他笔下的历史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智慧。本书即着重揭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表达的如何施行德政的关键点。全书参照《大学》进行编排,分修身、齐家、治道三个层次,从《资治通鉴》中选取若干正反两方面的故事,从个人小我的修身讲起,逐步扩大到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治理,再进而扩展到为政之道,由己及人,由内向外,揭示为善可以致宦通显、青史留名,为恶则导致身亡家破、遗臭万年的历史经验教训,而以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贯穿全书始终。本书深入剖析了《资治通鉴》的格调与格局,以主题的形式解说千余年间历史因革、兴衰成败,可以使读者对《资治通鉴》和中国古代历史有宏观的把握和具体的领悟。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岂之推荐说: “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这是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时选材的标准,也是《资治通鉴》充满政治智慧、值得一读再读的原因所在。姜鹏是专业的史学研究者,对《资治通鉴》有深刻的理解,他的这部《德政之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从修身、齐家、治道三个层次,解说中国古人施行德政的关键点,有助于今人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著名理论家李君如推荐说: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给帝王看的,这本《德政之要》是给大众读者尤其是领导干部看的。在离开西柏坡的时候,毛泽东把掌握全国政权看作是“进京赶考”,并以历史教训为鉴戒,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执政,对于执政党来说,确实是一场大考。在这场大考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资治,足以扬德政。古人尚且懂得历史中的智慧可以为后人治国之用,今天的干部更应该学习历史中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在为民执政中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本色,提高自己的施政能力。 -
资治通鉴续纪
本书系《资治通鉴》的续作,因前人所作的《资治通鉴》相关续作如清毕沅、夏燮的《续资治通鉴》、《明通鉴》等质量不高,史料不全,文笔繁冗,叙事不连贯,无法与《资治通鉴》相提并论。为此,作者重新综合各种史料,进行系统编纂,以成是书。全书参照《资治通鉴》体例,用文言文写成,按编年体例,逐年记载史事。起自宋建隆元年正月,至清宣统三年十一月结束,凡九百五十二年,共计三百三十八卷,字数四百余万。 -
资治通鉴补(全六册)
《资治通鉴补》,又名《资治通鉴补正》,明末清初严衍撰。《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成书之后,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争读不止,为之注释者亦不胜枚举,其中胡三省之《资治通鉴音注》影响最大。胡三省对《通鉴》进行校勘、考证、解释,对释文作辩误,并对史事进行评论。严衍读《资治通鉴》,因病其于史事多有疏漏,故撰《资治通鉴补》二百九十四卷,既对《通鉴》之讹误加以勘正,也对胡注的遗漏和舛误进行补正。该书取材广泛,辨正精审,为胡三省注后所仅见。今将本书影印出版,以资历史研究者参考。 第一册 汲冢纪年存真二卷周年表一卷 通纪二十卷(存卷四至卷十五) 编年通载十卷(存卷一至卷四) 古史纪年十四卷 古史考年异同表二卷后说一卷 资治通鉴补二百九十四卷(卷一至卷十一) 第二册 资治通鉴补二百九十四卷(卷十二至卷六十七) 第三册 资治通鉴补二百九十四卷(卷六十八至卷一百二十三) 第四册 资治通鉴补二百九十四卷(卷一百二十四至卷一百八十四) 第五册 资治通鉴补二百九十四卷(卷一百八十五至卷二百三十七) 第六册 资治通鉴补二百九十四卷(卷二百三十八至卷二百九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