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使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点校本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为底本,是史学界通行的整理定本。本选题据中华书局点校整理本重新排版,将原铅字排版改为电子排版,版式、分册不变。 -
资治通鉴直解
《资治通鉴直解》原名《通鉴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首辅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给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此书以《资治通鉴》为主,其他史书如《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宋元通鉴》等为辅,从中选取了一些重要片段与事件加以讲解,一方面通俗易懂,一方面也融入了张居正等人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以及对重大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先读经,后读史,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资治通鉴直解》是明朝隆庆六年,由两朝帝师张居正给万历小皇帝日讲的宫内读本。《资治通鉴直解》以最通俗的白话文写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还融入了大政治家张居正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当年为皇帝讲解《资治通鉴》,意在教育皇帝如何做一名圣明之君。即使在今天,此书对各级管理者与读者大众,依然可资借鉴,更可从中读出立身处世的智慧光辉。 -
资治通鉴皇家读本(上中下)
《资治通鉴皇家读本》(上中下)是一代名相张居正为皇太子朱翊钧(即后来的万历皇帝)系统讲解《资治通鉴》的精编讲义,调度浓缩了从上古到宋元数千年间的历史事实,是中国古代政治艺术、处世经验的集大成之作。张居正的讲评用当时的流行口语娓娓道来,老于官场、明乎事故的真知灼见比比皆是,对现代的读者具有多方面的借鉴价值。《资治通鉴皇家读本》(上中下)由知名学者陈生玺教授主持整理,不仅系统地标点校勘,而且对重要人物、名物制度、生僻语词加以简明的注释,并撰写了精彩的评议,用现代意识关注原著,进一步发掘其中的丰富意蕴。 -
资治通鉴(全10册)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之比美。《资治通鉴》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在这部巨著中,作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资治通鉴》在千年的流行过程中,它的学术人才社会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资治通鉴》的各种版本层出不穷,但质量较高 的却所见甚少,可谓“凤毛麟角”。而相当一部分版本是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或断章取义,或妄如评注,贻误读者。《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原欲定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分为294卷,共计300多万字;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编成这部巨著共花了19年的时间。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的鉴戒。《资治通鉴》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关于军事、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史学等方面的历史记载。《资治通鉴》所搜集的材料十分丰富,据估计,《资治通鉴》所引之书多达300多种。《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
1. 战国时代 2. 吞并六国 3. 楚汉相争 4. 匈奴崛起 5. 黄老之治 6. 对外扩张 7. 宫廷斗争 8. 万里征战 9. 昏君辈出 10. 王莽篡夺 11. 全国混战 12. 马援之死 13. 燕然勒古 14. 跋扈将军 15. 黄巾民变 16. 东汉瓦解 17. 赤壁之战 18. 三国鼎立 19. 三国衰微 20. 司马夺权 21. 八王之乱 22. 大分裂 23. 民族融合 24. 石虎肆虐 25. 苻坚崛起 26. 淝水之战 27. 北魏兴起 28. 十国并立 29. 刘裕篡晋 30. 南北朝始 31. 南北大战 32. 南齐兴起 33. 孝文改革 34. 南齐衰亡 35. 洛阳暴动 36. 河阴屠杀 37. 遍地血腥 38. 饥死宫城 39. 禽兽王朝 40. 北周禁教 41. 突厥可汗 42. 南北统一 43. 官逼民反 44. 江都政变 45. 玄武门 46. 贞观之治 47. 黄金时代 48. 武棾夺权 49. 女皇登极 50. 韦后乱朝 51. 开元盛世 52. 范阳兵变 53. 睢阳之围 54. 皇后失踪 55. 泾原兵变 56. 猪皇帝 57. 元和中兴 58. 牛李党争 59. 甘露事变 60. 大中之治 61. 黄巢民变 62. 狼虎谷 63. 军阀混战 64. 大黑暗 65. 五代时代 66. 小分裂 67. 千里白骨 68. 半截英雄 69. 儿皇帝 70. 横挑强邻 71. 高平之战 72. 分裂尾声 -
资治通鉴(全四册)
《资治通鉴》(全4册)写成后二年,即元祜元年(1086)十月初四日,在杭州镂板,是书成后的第一次刻板,世称元祜本,或杭州本,这就是《通鉴》祖本。其后,覆刻者不止一家,如果不论其支派,只论其单传,则第一传即为结兴二年(1132)七月初一日绍兴府馀姚县刊板、绍兴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毕工进呈之本。此本是按元祜本翻刻,世称绍兴重刊本。今祖本已不可得,此绍兴重刊本实已为《通鉴》现存最早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