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研究
《古文献研究丛书》是国家教委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这个项目旨在反映我国当代部分学者研究我国重要古籍所取得的新成就。 我国的古文献浩如烟海,其整理研究工作也源远流长,历代都有贡献。尤其是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由于在各个时代反复进行整理和研究,所以巳积累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由于这些古籍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良个时代的学者叉各自立足于他们的时代,带着各典特征的学术视野、观点与方法来进行再认识;所以,整理和研究的课题虽然一再重复,但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重复的工作在整体上却具有推陈出新、步步深入的特点,是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得到创造性传承的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进程。这样的进程显然在将来也要继续下去。 前些时候,围绕着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曾有过激烈的思想论争,通过论争也取得越来越明确的共识。那就是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越是对外开放便越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熏陶能够加深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养成,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工程中,对于重要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因为这些重要古籍事实上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它们不但传承悠久,而且从古至今都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站在自己的伟大时代,完全应该本着实事求是、去伪存真、去芜存精的原则,进一步认清这些古籍的本来面目,并更为科学地评估它们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古文献研究丛书》的作者,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几代中青年学者。这些学者都受过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深广的认识,并在各自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提高了关于中国古文献学的造诣;同时在改革、开故的时代,也对各种外来的学说和研究方法有所了解或吸收,因此具有在学术上反映时代特色并继往开来的潜力。但由于本丛书是属于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研究项目,因此各书的内容仍以对古文献的考证为主而兼及其它论述。各书的研究形式并不一致,除多数为专书研究外,也有专题研究与论文集。但在学术质量方面则有统一的要求,即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奉原则,学术观点上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广泛掌握实际材料和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供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由于各书都以考证为主,因此所有作者不管在研究中吸取什么新的方法,都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朴学”的谨严作风,以实学为前提,对所有结论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力戒浮言臆说,绝不故弄玄虛。至于这些要求在实践中究竟做得怎样,则敬析学术界人士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教。 由于组稿有先后,交稿有迟速,所以本丛书采取分批出版的方式。现在,学术书刊出版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江苏古籍出版社却本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多做实事的原则,对本从书的编辑出版优先安排,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以保证出版工作高质量地完成。 -
孟子讲义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过去学者所注重的只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及考据的角度对其思想、典章、名物等加以研究,而很少涉及其散文艺术和写作技巧方面。永概则遵循了本师吴汝纶之说[义理、文章、训诂,虽一源而分三端,兼之则为极至之诣],对其文法、创作经验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总结归纳且语言典雅生动,色彩鲜明,感情充沛,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了解孟子一书的本义,并更好地掌握有关文法评论、艺术分析的方法。 孟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一生活动于战国中期。是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张的继承者、发扬者,也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大师和代表人物。后世,1083年被宋神宗封为“邹国公”,1331,被元文宗加封为“邹国亚圣公”。 在中国,“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位有远见的母亲真是没有白费心思,她的儿子孟轲终于在中国历史上久享盛誉,与儒学始祖孔子一道被称为“孔孟”,孟子本人也被尊为“亚圣。” -
孟子今注今译
《孟子》一书可谓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思想文化源泉之一,孟子的思想历经两千余年的扬弃,仍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引导力量。 《孟子》是先秦著作中著名的论辩体文本,语言风格激昂有力,逻辑推理亦多有体现;而且能让人清晰地联想到一个生动的孟子,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参考文本。 本次注本选用著名学者史次耘的注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孟子与公孙丑
《孟子与公孙丑》今存七篇,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也是研究孟子和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公孙丑》被南怀瑾先生视为《孟子与公孙丑》最重要的一篇,认为孟子借着与公孙丑的问答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内圣外王”的中心思想。南先生指出,《公孙丑》上下两章是相连的,上章是学理的发挥,下章则引用事例加以说明,体现孟子重视扩充内养而致外用的境界。 《公孙丑》涉及管仲、晏子、曾子、孔子、告子、大舜、周公、商汤等众多历史人物,以及汤武革命、汉宣帝废立太子等纷繁的历史事件,南先生在讲授时采用一贯的“经史合参”、融会百家的方式,旁征博引、贯穿古今中外地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给予了中肯而精辟的评价。他还将《公孙丑》与《礼运篇》、《论语》等儒家经典相互发挥,阐扬儒家学说精髓,并将其中的哲理、甚至整个儒家学说与其他学说、教义进行比较,分析《孟子与公孙丑》对人类文化的深远影响。南先生的讲述博大精深,涵盖个人内养的原则、方法和外用的境界、器度,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哲学、人事制度、财经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圣贤之路”、法律体系等方方面面。 -
孟子章句讲疏
《孟子章句讲疏(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甲申春,予始以经学史课诸生。诸生多未尝用力于载籍,颇苦之。故暇则以《孟子》数章相授,句读而外,于义理亦稍稍提掇,俾其优游涵咏,渐有人途。汉人尝云:《论语》者,五经之观辖六艺之喉衿,此诚具眼之论。以予浅识,若《孟子》者,则儒术之观辖 也。学者由此入门,沉潜反复,然后寝餹于六经,归源于孔子,以上达乎昭昭冥冥、无可言说之域,则其源泉混混者复矣。至若盈科后进,纳百流于一泓,尚有待乎贤者之扩充。否则一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或横绝于一时,而终归于涸槁之地。百年以来,言会通者比比,至其超胜者则谁欤?返本以开新,是尚有待于来哲。虽然,能由此翠,是近乎智矣,若仁则子曰岂敢。天行屯蹇,俗染浇风,萎软诡脆之言盈耳,伟岸峻拔之行罕见,至若滑稽玩世、放浪形骸之辈亦难乎其人,岂龚定庵所云大音将兴之候乎?然则《孟子》之读,是其时矣。书仅成六卷者,各随其时也,余当俟诸异日。然大义已具,初学者可循此以升其堂,至其微言深造,则尤备乎后篇,入室与否,尚视乎其人。书成,乌鲁木齐黎生大伟,助执校役,用力独多,因志之于此。 -
傅佩荣解读孟子
《傅佩荣解读孟子》,以现代白话译解,并综合与融会历代注家与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引领读者跨越文字的隔阂,去探究盂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其特别凸显盂子的思想基础——人性论,将它视作儒家哲学思想大厦的基石,对于现世人生也颇有指导意义。 《孟子》继承发扬孔子思想,是一部记载孟子周游列国与君主论政的对话录,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经典。孟子身处乱世,当时天下七国争雄,盛行合纵连横之权谋,而孟子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君主对谈仁者王道,论辩滔滔,宏大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