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设计
众所周知,英国的饮茶之风源自布拉于萨王朝的凯瑟琳公主嫁于查理二世时期,当时一同引入的除饮茶习俗之外,还包括与巴西和东印度进行自由贸易的权利。半个世纪以后,川宁创办了首家茶馆。《旁观者》一书中提到:“甚有讲究的家庭在每天下午都设有一小时的茶点时光。”从此,随着茶具的日益普遍,其设计风格也随之衍变,革新意识也日渐突显,例如茶缸的设计衍变等。《茶设计》以从茶叶税收到茶会礼服的衍变过程为主线,对茶的社会地位及经济价值展开论述,内容丰富,诙谐幽默,盈满趣闻轶事,颇具吸引力,旨在呼吁读者尽情畅享醇香隽美的绝世饮品。 -
中国茶书
《中国茶书(英文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新雅致的格调,完整呈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中国茶书(英文版)》集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卷上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不同茶叶的特点和地理、历史特色,以及在泡饮品赏方面的差别之处等。卷下对茶文化中各个体系和范畴的精髓进行了介绍,包括茶文化法则(时间、空间、存在和消逝)及中国艺术史上与茶相关的古诗、书法作品和古画,并探究了茶与禅的渊源及中国茶文化对周边国家茶道与茶文化形成的影响。《中国茶书(英文版)》使用具有艺术感的角度和语言,生动而优美地展现了茶文化的精髓。在图片甄选、版式设计和装帧上,《中国茶书(英文版)》也追求与茶文化本身特色相匹配的格调和感觉,旨在展现出淡雅芬芳的“茶味”。 -
大观茶论(外二种)
《大观茶论》(外二种)共收三种茶书,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许次纾《茶疏》黄龙德《茶说》。《大观茶论》全面论述了宋代的主流茶道艺,在古代茶文化史上有重要历史地位;《茶疏》是明代茶文化的集成之著,详尽而务实地论述了茶事的各个方面;《茶说》全面总结了明代炒青绿茶的制作工艺,所记录的工艺程序为此后的绿茶制作所沿用。 -
阳羡茗壶系.骨董十三说
《骨董十三说》从“骨董”字义谈起,进而论其本义、类别极其见识与杂说,是我国收藏史上一部较早探讨骨董收藏的专论。《阳羡茗壶系》考察阳羡陶工陶土的世系流传,从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介绍了陶工一系的流传。将紫砂工艺的发展过程,从初创、发展到兴盛阶段出现的名工名匠逐一记述,并且考订其生平、艺术风格、所见传器等,以鉴赏家眼光分别录入书中,是第一部宜兴紫砂专著。 -
茶道的开始
《茶道的开始:茶经》内容简介:《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茶道的开始: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 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茶经》,分为三篇(即上、中、下三卷)十章,而十章中的其中五章是关于茶业的宏观记述。 导读者郑培凯教授认为陆羽的《茶经》占有非常ii独特的地位,是最重要的茶文化经典。郑教授从神农的传说开始谈起,再对照《茶经》的内容并旁征博引各种考古和古籍资料,细述历代茶人在制茶、泡茶、喝茶、茶仪的演变。从审美观照的角度来看,郑教授认为《茶经》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一、审美感觉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具体讲的是茶碗,由此延伸到其他茶具、茶仪、饮茶环境;二、择水与用火,讲究“活水”与“活火”;三、本色,强调茶有本色,茶有真香,不假外求;四、“茶性俭”,讲求质朴,强调俭朴之美,发展出简约哲学,把形而下的饮茶行为提升到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此后的茶道演变,无论是宋代宫廷与士大夫的点茶斗茶,寺院茶仪的持修空灵,明清文人的清雅茶聚,日本茶会的和敬清寂,都因陆羽的开示,而得以开创自成体系的饮茶天地。 -
茶之書
茶文化,是東方文化的深層精隨。茶道的理想顯現出不同情調的東洋文化特徵,不論是需要烹煮的團茶(茶餅)、需要攪拌的粉茶,還是需要淹泡的茶葉,都可以明示出各個時代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 茶的原理並不僅止於一般所言的審美主義而已。它與宗教、倫理合而為一,它為我們定義了宇宙的均衡比例,讓所有信奉茶道的人們成為懂風情、有品味的精神上的貴族,體現東方美學思想的真實內蘊。 《茶之書》於1906年由紐約Fox Dufield 出版社出版,原題為《THE BOOK OF TEA By Okakura-Kakuzo》。「此書一於美國付梓上市,便席捲了美國全土。不僅為中學教科書所轉用,更於兩、三家不同出版社發行;甚至穿越海峽,陸續譯為法文、德文版本,遍及全歐洲。《茶之書》的「岡倉」(Okakura)赫赫有名,舉世皆知」(齋藤隆三『岡倉天心』人物叢書40、吉川弘文館、1960)。順帶一提的是,德文版、法文版分別正式於1922、1927年付梓,其後又陸續被翻譯成瑞典語、西班牙文等等。1944年左右出現了中文版本,但目前無法確切考察。此次由鄭夙恩君將之翻譯成中文,可說是在台灣首次發行的中文版本。──亞洲藝術學會會長 神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