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颠覆到经典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革,特定概念的“现代文学”从“文学外”走到了“文学内”,取得了新的正统地位。这意味着它从内容到形式到风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一种新的、属于20世纪这个大时代的艺术精神。 该书介绍了二十世纪15位世界著名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精神世界和主要作品,包括卡夫卡、里尔克、劳伦斯、艾略特、波德莱尔、川端康成、昆德拉、马尔克斯等著名文学家。适合于中文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 -
李敖議壇哀思錄
此書是李敖在三年立委任內經歷的點點滴滴,包括他決定參選的始末,當選的花絮,在議會的鋒利質詢,對部會官員的嘲諷批評,和立委同仁的有趣閒聊,或私密互動。其中穿插的故事、笑話,甚或一語雙關,更是此書的點睛之處,每則都能引起八卦話題。 -
网看金庸
本书所选文本,力求比较客观地反映当前网络金庸之全貌。选文的标准,一是需有一定的质量;二是突出网络特色,重个性文字,与学院派的写作风格尽量体现出区别;三是适当考虑文章在风格选编自网络,不重视作者名气,并尽可能不选众所周知的名家名作,但少数长期在网络发表作品并具有较大影响者除外。 金庸既是一个平民喜爱的作家,也是被学院派经典化的作家。严家炎在北大设“金庸研究”,谢冕等在其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中选入《射雕英雄传》,王一川则把金庸选为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之一,《天龙八部》选段入选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等等无不昭示:金庸是一个受欢迎的、读者热于讨论的作家,在网络这个自由表达成为可能,话语霸权被飙夺的公共空间,品评金庸及他的小说更是一种竞相比附的时尚。方舟子先生说,有华人处就有金庸,有网络处也有金庸。信焉斯言。从朴素先生选编的这本《网看金庸》亦不难窥出这一点。《网看金庸》选取了天涯社区等知名网站网友品评金庸的妙文,几乎涉及到了金庸小说的方方面面,大到作品艺术、政治形态、思想内涵,小到武功排名、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切入之小之巧之刁,其见解之高之深之新,其逻辑之严谨,分析之精到,洞察之细微,均令人为之心仪折服。实为“金学”入门之理想读物也。 -
必须冒犯观众
本书是一册批评随笔集,也是一部隐晦的自白录。写作时间跨越十一年,领域涉及文学戏剧泛文化。从这些庖丁解牛式的文艺随谈里,可以见出作者对才华、勇气和创造力的标举之忱,对贫乏、反智和习惯势力的冒犯之意。在其背后,是心灵和人格率真热诚的敞开与投入。此书印证了瑞士文论家斯塔罗宾斯基那句著名的话:“随笔的条件和赌注乃是精神的自由。” 李静将批评家与作家定位为对手关系。她将王小波等搬出来,一锤锤要敲打出火花。她能在那么多人写过写滥之后,再给你一个新视点、新思考。她理性而快乐地冒犯作者,冒犯读者,冒犯观众。我喜欢读她。 ——陈村 李静的文字在对话里展示了思想的穿越的力量。那些于安静中剧烈的精神角斗,隐含着对温吞文人的批评。我因而于此受益匪浅。 ——孙郁 执意做诤友,执意走出性别约定,偶有自叹,因艰难而愉悦,尤擅将“每一个审美判断与对意义和自由的丈量联系在一起”,有原则地任性而为。这就是李静。 ——黄集伟 李静的批评没有学院派的四平八稳,没有体制内文学窃窃私语的行规和帮规,没有名士大腕年富力强的那股子聪明劲儿。李静追随的是已故作家王小波。嬉笑怒骂的温柔心肠与她最为契合;启蒙主义的自由精神是她智性生活的初始和终极。她那种质直的文风,真挚开怀,不留余地,却显示出机敏的审视和洞察力。 ——许志强 -
洞见:不闹革命的文化批评
“洞见”是凤凰网文化频道下属一个栏目,主推文化评论和访谈,《洞见:不闹革命的文化批评》正是该栏目的精彩文化评论访谈合集。所选文章多观点独特,文风犀利又兼具情怀,有不错的思想性和可读性。 -
纽约时报歌剧评论精选
来自《纽约是报》的指南丛书系列,文化界著名评论家的权威之作,100部精选歌剧及其最出色录音的热情洋溢而见解深刻的完全指南。 歌剧把戏剧的视觉行动和音乐的强烈情感交织在一起,即使通过唱片来体验,这种感觉也丝毫不减。在这本最好的歌剧和唱片指南中,作者钻研了故事与音乐是怎样结合在一起从而创作出微妙而有效地感动我们的那些时刻的。在本书中,作者挑选了那些经年不衰的唱片,并抓住了每一出歌剧的音乐的丰富多彩与故事的戏剧性。无论是对于音乐发烧友,还是对于新入门者,托马西尼都是一个关于歌剧的激情与趣味的完美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