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一家言
本书辑录了高阳有关《红楼梦》研究的若干篇文章,就红学研究中历来争议颇多的问题有《红楼梦》与曹雪芹家世的关系等等,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既有严密的考辨,又有大胆的想像,为红学界颇有影响的一家之言。 -
向匠人致敬
就某种意义而言,作者是匠人,出版者也是匠人。虽然我们往往更易为“巨匠”征服,但大至创建信仰,传承文化,小至颐养性情,减压娱乐,匠人的专业态度正是伟大梦想的落脚点。感谢每一位诚实睿智的爱书人,祈愿更多人坚持阅读,更多好书为时间铭记。事实上,本集或只应是一支箭头,指向我们读书生活的远方。 本书精选多位作家、学者与书评人对译林版图书的评论文章。各篇或诗意或严肃,或诙谐或学术,或褒奖或指正,品评涵括外国经典文学、通俗文学、人文社科及翻译理论等在内的译林版各类图书。 谨以此集向所有的匠人致敬,祝愿读者分享“阅读的至乐”。 -
笔杆子、画笔和毒药
“他把他的天才都倾注在生活里,在他的作品里只倾注了才华。” 纪德在自传《如果种子不死》中这样描述王尔德。 王尔德的生活总是比他的作品更为人所津津乐道。 在作品中,王尔德“给大多数人的是叫人落泪的喜剧,给少数人的是语言的阿拉伯图案”;在生活上,他“尽管有恶习和不幸,却保持着一种不可摧毁的天真”。 本书架构由王尔德“作品”和“生活”交织的经纬线。 意图呈现叱咤维多利亚时代的唯美主义者,奥斯卡·王尔德,如何对“才华”和“天才”做出最倨傲并且纯粹的诠释。 -
马瑞芳说聊斋
《马瑞芳说聊斋》:蒲松龄在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同时,用主人翁的特殊人生告诉读者,在荆天棘地的社会中,人如何生存?在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人如何发展?怎样面对人生逆境,置于死地而后生?怎样把人生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怎样飞黄腾达?怎样发财致富?怎样对待“爱情”、“财富”、“地位”三个永恒的人生难题?聊斋人物的人生阅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对现代人仍有启发借鉴作用。 -
四月的奥德赛
作者阅读兴趣与涉猎极为广泛,本书从其多年阅读生涯中精选收录了一系列阅读类随笔,关涉文学、作品、作家和诗歌。这些读书笔记以个体的视角带领读者进入阅读的森林,去体验文字、阅读与思想之美。 书籍是阅读的最佳载体,它通过语言延伸人类的想象。对于那些喜欢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的阅读的人来说,随意拿起一本书,随手翻阅,或者多种书籍交叉阅读,不为其他规定所制约,是喜悦的、惬意的和自由自在的,犹如一次游荡。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阅读行为中,天然存在着一种逾越成规、开拓视域、自由穿行于各种思想界线的冲动。阅读本身没有边界,即便各式书籍自有体式和内容范畴: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它们仍然无法为想象力设置屏障。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令人舒心的一项自由活动。因此,请让我们一起遵循的是布罗茨基法则——他曾在一篇文章说到——如果你把一本书读完,那是作者的荣幸;倘若你中途搁下,也不必歉疚,因为这不是你的错。 这些带有评论性质的文字被书写成随笔样式是有意为之。将解析、论述、诠释,与联想、沉思、抒情,以及个人认知和体验相结合,是作者的愉快尝试。因此,不要把这些篇章看作是对作品的导读。因为在作者看来,所有作品都天然地具有开放性,并不限制读者从任何角度进入,也不规定谁才拥有对作品解释的惟一合法权。“惟一真理”这样的理念在世间并存在,更无须遑论谁能拥有。所以,作者更愿意你把这些篇章看作是朋友间的一次闲散、随意的交流。我们共同的兴趣在于书籍本身。也正因为由于它们的存在,才构成我们这一世界美妙的一部分。 -
我读我看
《我读我看》是王安忆的读书笔记,其中包括一些戏剧方面的见解,故书名为《我读我看》。王安忆的阅读不仅向读者展示了她特有的阅读方式;宽容的心境、敏锐的洞察、理性的思考;而且还向读者传达着这样的信息,即作者是如何在阅读中为艰辛的写作完成其知识和学养的准备的,这些准备并非是刻意的,但确是人们能不断地、欣喜地阅读到像《长恨歌》那样优秀的作品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