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希区柯克尖叫
本书一方面收集整理希区柯克一生中可作谈资的趣闻花絮,一方面试图梳理出希区柯克那些悬念电影的来源与影响。整个著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己发现、与人分享的过程,因为这个"心理变态的胖子"和他的作品,有太多有趣的东西让人不吐不快。面对已经买回家的一部部希区柯克DVD,对照着这本书观看时,或许你会进入一个奇异的隧道,看到一些从未见过未留意的东西。 -
私人电影典藏.小资电影
“小资电影”的作者如此定义“小资”:“他们在意钱包的程度远远亚于对心灵自由的 追求”,他还引用了法国后现代大师罗兰·巴特的话“小资观”———“有点钱,不要太多;有点权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闲暇。”本书共分言情小资、唯美小资、悲情小资、情色小资和迷幻小资等五部分来介绍小资电影。同时收录了250部小资电影简介、小资追捧的十位导演及小资们喜爱的明星,推荐的小资电影都很值得一看。 -
陷落的电影江湖
在进入新世纪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华语电影的形貌及内涵,乃至产业运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迁。本书即以新世纪华语电影为主要论述对象,剖析了两岸三地当下较有影响的、不同类型的数十位华语电影导演在新时期的创作轨迹及电影成就,并分别就他们在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影片的得失作详细讲解,做到点面结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本书摒弃八卦,杜绝煽情,拒斥炒作,抵制偏见,但有客观立场,有个人坚持,有信仰支点,有独立品格。作者秉持公正理性的态度,以平和流丽的文字,表达他的诚实、辛辣和胆魄。这是一本不甘流俗的书,也是一本“想说出自己观点的书”。 -
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
该书是一部以香港电影文化史为核心的研究著作。该著作对1958年至今香港电影五十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梳理;在阅读具体影片文本的基础上对香港的电影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考察了香港电影这五十年里“国”与“城”的交替变迁;以“国”与“城”的交替变迁为契机,研究了香港电影文化中呈现和暗含的“香港身份”的问题。 目 录 : 绪言 第一章 邵氏电影中的家国梦 第一节 黄梅调·古装片·文艺片 第二节 “彩色武侠世纪” 第三节 邵氏电影的转型之路 第二章 1970年代的本土化之路 第一节 李小龙Vs.张彻 第二节 许冠文Vs.李翰祥 第三节 洪金宝·成龙Vs.楚原·刘家良 第三章 1980年代香港电影之“城” 第一节 新艺城的都市喜剧 第二节 成龙与香港的双重轨迹 第三节 英雄片与黑社会文化 第四节 香港电影中的“黄赌毒” 第四章 国城之间的文化变奏 第一节 “新武侠”与《黄飞鸿》 第二节 “无厘头”与“内地热” 第三节 黑社会片的复兴与嬗变 第五章 国际化·本土化·内地化? 第一节 国际化之路与香港身份 第二节 坚守香港的银河映像 第三节 CEPA后的香港电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香港制造
喜欢香港电影需要理由吗?大概一千个人会有一千零一个说法:或因英雄侠气,或为儿女情意,或因搞笑噱戏,或为人文气息……但有一点可能是我们共同的感爱和经历;香港电影伴随我们度过了自己难忘的青春年华与学生时代,那份对港片的热爱之情恐怕只有同好之间才有“心有戚戚焉”了。 -
10导演批判书
华语电影行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可笑地成为一门严肃的行业。而华语电影导演们则成为最有资格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反驳外界批评的“实干家”群体。以此逻辑,一把辛酸泪,一堆烂拷贝,再丑的媳妇因其“无辜”,终将能熬成婆。他们把无数的垃圾真诚地献给了我们,自己,却也终究逃不过两手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