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贝与贝币
★ 尚未上市即引起媒体热议,入围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
★ 穿过传统中国史的缝隙,书写一部藏在海贝里的全球史
栖息在马尔代夫群岛周边海域的软体生物——海贝,从史前时期开始,就被货贸至亚非欧大陆的各个区域,并逐渐转变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货币。作者从这一微小的海洋生物着手,把从考古时期到二十世纪初的历史碎片拼凑起来,以全球史的视野,对亚非欧大陆内外的贝币进行了考察,描绘了一个奇妙且引人入胜的贝币世界,展现了一部鲜为人知的全球史。
《海贝与贝币》描绘了在两千年时间里,以贝币为媒介的市场是如何将语言复杂、文化多元的印度洋世界整合为一体的,而全球资本主义又是如何终结这个世界的。全书按区域展开分析,同时又超越区域的界限,结合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种叙事体系。海贝文化体现出了一种“全球在地性”,即它既是地方性的,也是全球性的;而将陆地世界和海洋世界联系起来的贝币世界,则为全球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书荣誉】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有关海贝的传奇,还是一部由贝币交错串联起来的全球史。这是杨斌教授的一部世界史力作:它既向我们展示了贝币在全球体系内作为支撑性基础货币的区域和地方性特色,又揭示了它在东半球传播的广度。从海贝本身到其作为货币的兴衰,本书描绘了一幅它在东半球六个区域内传播的历史画卷。
——帕特里克·曼宁,
匹兹堡大学安德鲁·W. 梅隆讲席教授、美国历史学会前任主席
杨斌的《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是迄今为止对这种主要货币(贝币)最全面的研究之一。它建立在坚实的历史资料之上,必将与万志英的《财富之泉:11~18世纪中国的货币和货币政策》等作品一样,成为货币史上的经典。《海贝与贝币》应被放在全球历史学家和货币史学家的书架上。
——丹尼斯·O. 弗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研究人员和教员若在他们的书目和课程大纲中加入这一研究成果,定会有很大收获……世界史的学生和教员在用海贝拼凑我们全球历史的碎片时,会从这部重要的作品中获益匪浅。
——埃里克·施皮雷尔,美国马萨诸塞州格罗顿学校助理教师
-
全球海盗史
【编辑推荐】
★入选《选择》杂志2019年最佳学术书籍名单;
★详尽考察全球范围内的海盗历史,深刻分析海盗屡禁不绝的政治因素;
★揭示海盗背后的隐藏身份——海洋帝国的先锋、刺客、间谍;
★历史上的伟大海盗次第登场,伊丽莎白女王竟是海盗之王;
★在东非与亚洲南海,海盗不仅是贪婪的产物,更是殖民时代的遗产。
【内容简介】
海盗为什么会出现?又为什么屡禁不止?三大海盗集团——大西洋沿岸、地中海和中国东海沿岸的海盗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海盗有两种,一种是横行四海的海上强盗,一种是持照经营、“奉旨”抢劫的私掠团伙,但在纷繁复杂的海上航道,海盗的两种身份是可以随意切换的,在合法与非法之间,开辟出一片灰色地带。曾经强大的海洋帝国在这片灰色地带,利用海盗这一绝佳的刺客、间谍和随时可以丢弃的棋子,以极低的成本攫取着巨大的利益。
本书抛开对海盗的浪漫化想象,从中世纪的维京人一直讲到现代的索马里海盗,深入地探讨了海盗的劫掠动机和发展过程——在历史上,海盗不仅是烧杀抢掠的私人团伙,还是各个时代海洋帝国之间相互博弈、对抗的工具和棋子。海盗屡禁不绝的背后,是区域性地缘政治的巨大影响。
【本书获誉】
“这是一部严肃的作品,政策制定者一定要读这本书。”——《金融时报》
“在这项信息丰富且很有趣的研究中,莱尔追溯了全球海盗历史,明智地引用了一系列历史学家和资料来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泰晤士报》
“在他生动的海盗史中,莱尔发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一些惊人的连续性。”——《外交事务》
“对历代海盗行为的开创性调查。莱尔详细分析了海盗行为的原因,他揭示了在大多数历史上被忽视的海盗行为,他还为索马里沿海、马六甲海峡和几内亚湾最近的袭击事件提供了专业知识。”——大卫·科丁奇(《黑旗之下》)
“这是我读过的最全面的海盗历史,一本激动人心的书!”——阿德里安·汀尼斯伍德(《巴巴拉海盗》)
“世界领先的海上安全和反恐专家之一以全新视角审视全世界历代海盗的行为。莱尔抛开了过去那种笼统的谴责和厚颜无耻的浪漫化的诱惑,找出了这个古老职业的核心永恒的模式。这是一本权威性和教育性的书。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克里斯·E.莱恩(《掠夺帝国》)
-
奥斯曼之影
耶鲁大学历史系主任修正现代世界起源叙事的重磅新作。
奥尔罕•帕慕克推荐,安德鲁•卡内基杰出非虚构作品奖提名作品
以一位冷酷苏丹的生平为主干,勾勒出:
●奥斯曼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传奇历程
●奥斯曼帝国的宫斗大戏
●奥斯曼与波斯、埃及、西班牙在地中海和中东的缠斗
●大航海、宗教改革背后的东方推手
【内容简介】
1453年,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千年东罗马帝国灭亡,欧洲震动。随后半个世纪,奥斯曼人继续扩张。到了16世纪初,虽然扩张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奥斯曼仍是一个以巴尔干和安纳托利亚为主体的中等国家,直到它迎来了第九任苏丹:塞利姆一世(1470—1520)。
塞利姆是穆罕默德二世的孙子。作为非长子的他本与苏丹大位无缘。然而,由于哥哥与父亲反目,他借机通过政变成为苏丹。登上大位的塞利姆发动了三次东征。查尔迪兰战役,塞利姆击败了势头正盛的波斯萨法维王朝的开国君主伊斯玛仪,压制了萨法维的上升势头,也拉开了伊斯兰教内部逊尼派和什叶派持续斗争的序幕。达比克草原战役,塞利姆一天便击溃了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军队,马穆鲁克苏丹阵亡,阿勒颇、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等名城相继落入塞利姆手中。赖丹尼耶之战,塞利姆不到一个小时便再次大败马穆鲁克军队。不久,塞利姆在马穆鲁克首都开罗称哈里发,确立了在伊斯兰世界的至尊地位。短短不到4年,奥斯曼帝国就在塞利姆的领导下崛起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帝国。
塞利姆不仅重塑了奥斯曼帝国和中东的政治生态,在他带领下蒸蒸日上的帝国还将影响辐射到了全球。帝国对东西方商路的垄断,导致哥伦布等人冒险穿越大西洋,最终发现了新大陆。而殖民美洲的欧洲人也用他们在旧大陆与奥斯曼人打交道的方式,与印第安人打交道,从而引发了新大陆的一系列冲突。同时,帝国的扩张也给欧洲带来了巨大压迫感,一些欧洲人将欧洲相较于奥斯曼的劣势归因为道德堕落,主流信仰遭到挑战。因此,倘若忽略奥斯曼帝国的作用,我们就无法完整地理解大航海时代和现代早期的世界。
本书既是一部关于塞利姆的传记,充斥着手足相残、父子反目、诸子夺嫡等权斗故事,以及塞利姆的赫赫战功;也是一部摆脱欧洲中心主义,以奥斯曼帝国为中心,描绘1470—1520年全球历史的创新之作,强调了奥斯曼帝国在大航海、宗教改革等重大事件背后的作用,补全了我们对现代世界起源的认知图景。
“奥斯曼之影”与“真主之影”永远投在了世界上。
【编辑推荐】
●奥斯曼崛起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传奇历程。短短不到10年时间,一个中等强国便成为横跨三大洲的世界帝国。扩张中的奥斯曼帝国、初创的波斯萨法维帝国、统一了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垄断了欧亚商路的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四股势力相遇,为何奥斯曼帝国最终主宰了中东和地中海?
●抛弃欧洲中心论,以奥斯曼帝国为中心重新书写1500年前后的全球史,重新解释现代世界的起源。欧洲人的大航海不再是这一时期历史的主旋律,而是笼罩在奥斯曼帝国扩张的阴影下;哥伦布、达•伽马等人不再是这一时期历史的主角,奥斯曼苏丹塞利姆才是;宗教改革、欧洲人在新大陆和印第安人的冲突,背后也都有一只东方推手;塑造现代世界的不只有欧洲,还有奥斯曼帝国!
●以一位冷酷苏丹传奇的一生,全景展现奥斯曼帝国的宫廷斗争和对外扩张。他出生于帝国边陲,从小便目睹了叔父和父亲的生死斗争;他年轻时便表现出了杰出政治家的能力,积极结交实力派,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他本与苏丹大位无缘,却最终通过手足相残、逼父退位等手段成功上位;他在位只有8年,却大败波斯萨法维王朝,灭亡埃及马穆鲁克王朝,使迅速帝国崛起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然而,他却经常被历史学家忽略,他就是奥斯曼帝国的第九任苏丹:塞利姆一世。
●奥尔罕•帕慕克推荐。安德鲁•卡内基非虚构作品奖提名作品,《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出版人周刊》《今日历史》年度图书,《纽约时报书评》编辑选书。彼得•弗兰科潘、玛丽•比尔德、伊恩•莫里斯、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等诸多学术大咖倾力推荐。
【各界人士及媒体推荐】
米哈伊尔是一位非常有独创性的历史学家。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扣人心弦……一项引人注目的的重要修正。米哈伊尔对现代社会的重新解释是雄心勃勃的、带有挑战色彩的……正如人们对一位有成就的历史学家所期望的那样,米哈伊尔的写作很有权威性。他的写作很生动,也很容易让人理解,这意味着这本书虽然学术,但颇具可读性,读起来津津有味、令人越快……一部关于大变革时代奥斯曼帝国的优秀入门读物。
——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高级研究员,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作者
奥斯曼帝国深藏在现代世界背后。米哈伊尔的这本新书很好地介绍了奥斯曼历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苏丹塞利姆一世。
——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作者
本书充满了跨文化交流的细节,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米哈伊尔的另一个主题:奥斯曼帝国塑造了我们的现代世界。他将他的这本书称作一种修正主义的解释……强调伊斯兰教在塑造欧洲历史、美洲历史和美国历史的一些基本面向时所扮演的角色。由此出发,他说,“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产生了,它将推翻主导了人类上千年的信念。不管政治家、学者和传统历史学家喜不喜欢,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由奥斯曼帝国塑造的”……这个故事总是很有趣……一本历史书所能获得的最大褒奖就是它将让你从一个新的角度看问题。
——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西方将主宰多久》作者
米哈伊尔对苏丹塞利姆及其征服和改革的研究,正确地将奥斯曼帝国和伊斯兰教置于早期现代史的核心地位。一本既重要又生动的作品。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得主,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马丁•盖尔归来》作者
天才的历史学家阿兰•米哈伊尔讲述了奥斯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一世的一生,这是一个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堪比《权力的游戏》。通过宫廷阴谋、战争、手足相残和纯粹的马基雅维利式狡诈,塞利姆在16世纪从默默无闻一步步登上世界权力的顶峰。但是,米哈伊尔所写的历史远不止塞利姆非凡的一生。本书是对世界现代史叙事的一次激进式修正,认为奥斯曼帝国在刺激哥伦布航海,困扰欧洲民族国家的恐惧和野心,以及深刻影响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自我理解等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沿着这条研究路径,米哈伊尔表明,塞利姆统治下的穆斯林文化在很多方面比基督教西方的文化更进步、更宽容、更具世界性。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普利策奖得主,哈佛大学约翰•科根校级特聘教授,《大转向:世界如何步入现代》作者
米哈伊尔的这部巨著是地缘政治方面的杰作,书中对西方自诩的主宰地位做了深入研究,对西方历史上以种族为中心的自大做了非常值得的、亡羊补牢式的修正。阅读本书是一场重要的学习经历。
——戴维•利弗林•刘易斯(David Levering Lewis),普利策奖得主,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得主,纽约大学历史学教授,《真主的锻炉:伊斯兰和欧洲的形成,570—1250》作者
像他的作品一样,米哈伊尔的野心是很大的,他将三四本书的内容融合进一本书里。本书的核心主题是一部快节奏的传记,讲述了主人公杀害自己的兄弟姐妹,被控谋杀父亲,以及战场上的战功等故事,因此可读性很强。
——马克•梅佐尔(Mark Mazower),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巴尔干五百年》作者
米哈伊尔的这本书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全球史作品。通过考察天主教大西洋与伊斯兰教地中海之间漫长而纠结的互动,米哈伊尔提出了一个大胆且完全令人信服的新方法来思考现代世界的起源……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格雷格•格兰丁(Greg Grandin),班克罗夫特奖得主,纽约大学历史学教授,《必然帝国:奴役、自由与新世界的骗局》作者
米哈伊尔敏锐地重现了哥伦布时代一位土耳其苏丹的生活。塞利姆一心追求全球霸权,通过压制东部邻国和欧洲基督教势力,戏剧性地扩张了他的奥斯曼帝国。通过探索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过去的竞争和相互影响,米哈伊尔提供了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新见解。
——艾伦•泰勒(Alan Taylor),普利策奖得主,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企鹅美国史”第一卷作者
作为耶鲁大学历史系主任和研究奥斯曼历史的专家,米哈伊尔向我们展示了这位极具影响力的苏丹是如何定义他的时代并让世界臣服于他的……米哈伊尔以奥斯曼帝国为中心描绘了15世纪和16世纪的地中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贾斯廷•马罗齐(Justin Marozzi),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白金汉大学高级研究员,《巴格达:和平之城,血腥之城》作者
阿兰•米哈伊尔用生动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历史,这段历史不是从欧洲各王国狭小的疆域写起,而是从1492年左右奥斯曼帝国的巅峰时期写起。当苏丹塞利姆和他的军队征服了当时已知世界的大片土地时,哥伦布和少数几个同伴正在寻找绕过强大的伊斯兰势力的途径……本书会改变你对过去和现在的看法。
——戴维•奈恩伯格(David Nirenberg),芝加哥大学神学院院长,《邻近的信仰:中世纪和今天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这本深入研究和优雅书写的书恢复了奥斯曼帝国在世界历史上应有的地位。米哈伊尔巧妙地向我们展示了欧洲以外的领导人在塑造我们所知的世界方面发挥的强有力作用。
——安妮特•戈登-里德(Annette Gordon-Reed),普利策奖得主,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蒙蒂塞洛的海明斯一家》作者
在本书中,米哈伊尔使读者重新校准了自己的历史感。在他对征服和探索时代的描述中,地位崇高的是奥斯曼苏丹塞利姆,而不是哥伦布或达•伽马。这位武士苏丹将自己统治的辽阔疆域扩大了一倍,使帝国成为三大洲的威胁。米哈伊尔追溯了这场震动从中国到墨西哥造成的全球影响,认为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充满野心的政治世界中的核心力量。
——莱斯莉•皮尔斯(Leslie Peirce),纽约大学历史学教授,《东方皇后:一个欧洲女奴如何成为奥斯曼皇后》作者
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书,提供了一个新的世界观……它挑战了传统上以欧洲为中心的关于“摩尔人杀手”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新教改革导火索的叙事。它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全新的画面:奥斯曼帝国是一个“统一的庞然大物”,征服并控制了三大洲,而欧洲则是一个“争吵不休的政治马赛克”。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
史密斯先生到中国
【编辑推荐】
★为马戛尔尼访华乃至中英鸦片战争的起源提出新的解读;
★挑战以英国、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主导的传统亚洲海上贸易叙事;
★透过多个国家和多个语种的大量档案史料,将全球史和微观史有机地结合。
【内容简介】
18世纪下半叶,受到亚当·斯密“自由贸易”经济思想的催动,三个同名为“乔治·史密斯”的苏格兰商人,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绕过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贸易,在印度洋海域上掀起了一场商业风暴,最终造成了一场金融危机,而金融信用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最终引发英帝国对亚洲的入侵与殖民。
本书透过三位史密斯先生极其代表的“散商”群体,展示了大英帝国在全球扩张的内部运作与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他们以自己的商业活动填补了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贸易中出现的金融缺口,并与伦敦的政治高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通过这种政治联系将他们在远东的贸易需求转化为国家的政治议程,推动了英国首个访华使团的成行,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线。
【媒体推荐】
本书是一部对18世纪英国帝国主义扩张的富于独创性的研究,也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社会历史著作,作者打破了叙事/分析、社会/政治和微观/宏观二分法,并展现了18世纪英国人对中国观念的变化。
——《历史评论》
在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中,韩洁西为英国海外贸易研究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讲述了三位苏格兰人的真实故事,他们都叫乔治·史密斯,并用他们的经历为十八世纪的帝国主义、跨文化贸易和全球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
——欧阳泰(《从丹药到枪炮》作者)
-
黄金
本书以黄金的历史为主线,回顾了人类狂热追求黄金的历程。从古希腊、古罗马的黄金神话到中世纪的欧洲、非洲黄金宝藏,从美洲、澳大利亚的淘金热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再现了黄金从单纯的稀有金属到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全球财富的流动和权力中心的变迁以及世界各区域间的经济、外交、文化交流,是一本趣味性和深刻性俱佳的杰作。
-
时间的全球史
时间是如此重要,人们须臾不可或缺,世界的运转都要依靠时间的度量。可时间又是如此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我们现代人要如何来判断时间的流逝,以及确定具体时间的呢?而且,时间是否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一个统一的标准呢?身处非洲的人为什么会跟中国人有着同样的时间概念?我们怎么知道今晚从北京出发的航班明天会在什么时候降落在伦敦机场?
铁路、轮船、航空和电报通信的新网络使相距遥远的地方变得前所未有的接近,人们相互联系的意识加深,而时间的约束因素使得这种相互联系性面临着实际挑战。为了消除这种妨碍全球化进程的因素,自19世纪以来,人们就开始致力于建立全球统一时间标准的努力。本书通过研究近现代以来人们对标准化时间的追求,探讨了时间观念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发展,关于时间的意识如何在全球获得趋同的形态。同时,时间的标准化又如何对全球化进程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本书同时指出,时间的标准化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还未完成,统一的日历也未实现。这表明,全球化是一个缓慢而不平衡的采纳和变异的过程,这加强了国家间的差异。
本书荣获美国“社会科学历史协会总统奖”(“Social Science History Association President's 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