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的興起
-
现代世界的起源
本书认为,从1400年到1800年,世界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地区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而不是在欧洲。现代世界的特征是工业、民族国家、国家间的战争、世界上最富裕与最贫穷地区闻巨大而不断增长的差距、“旧生态体制”的摆脱。要从根本上解答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是如何走上现代化之路的,更多地应该是循着以下的思路:便利的煤炭储藏使英国首先工业化,然后把这种早期工业化的成果运用于武器装备,最终用这种新式武器对付亚洲人和非洲人 -
全球史读本
全球史不是囊括全球人类的全部生存经验,而是一种从整体出发关照历史的意识和方法。最近二三十年,全球史已经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书遴选、翻译了17篇代表性的论文,从理论、方法、专题研究各个角度反映当前的学术成果。对国内史学界读者来说,是必备读物。文章的作者都就职于欧美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包括麦克尼尔等著名历史学家。就文章以英文形式首发的时间来说,最早的发表于1963年,最晚的发表于2007年。从主要内容来划分,这些文章可以分成四组,即"全球史的概念"、"全球史的分期"、"全球史的主题"、"全球史上的中国"。可以说,这些文章基本反映了全球史从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直到今天的发展历程,也解答了我们关于全球史的诸多疑问。本书可以为国内读者提供有关全球史研究的国际资讯,其新颖的研究方法、开阔的历史视野,可以启发读者的思考。 -
独立宣言
本书对1776-1993年之间的独立宣言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独立宣言的简要概括,主要是“独立宣言里的世界”和“世界上的独立宣言”;二是11篇著名的独立宣言。该书不仅提供了一部独立宣言里所反映的世界历史,同时也提供了著名的独立宣言的文本,让读者一窥其详,分享它的宝贵精神财富。 -
新全球史(第五版)
在数十年的发展后,有赖于《全球通史》等一代名著的推动,“全球通史”不仅突破了以国家为单元的世界史框架,甚而也超越了跨国贸易、商业网络、比较政治等“跨国境”的初步研究,终于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对于“关联”与“互动”的强调。 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所追求的,不仅是描 述“全球史”的面貌,更进而努力追问“全球史”何以呈现今天的面貌。他们以“传承”与“交流”两大主题,为纷繁复杂的世界历史确定了焦点。既关注各文明社会独有的发展历程、文化传统与文明成就,更倾注心力于它们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以及由此萌芽和蔓延的色彩斑斓的文明网络,以系统、清晰、生动而具可读性的方式呈现了人类社会的鸟瞰式全景。 《新全球史》把全球历史的整体框架解析为七个大的时段,在每个时段,既展现社会的整体变迁,也描绘作为社会纹理的个人命运,从而成就了一种大小毕现的阅读感受。本卷讲述自公元1000年至1800年的历史,将这一时期分为“跨文化交流的增速”与“全球一体化的缘起”两大历史阶段。 —————————————————————————— 《新全球史》着力于说明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以及互动过程中各个文明的变型。作者富有创意的观点得到全球史学界的广泛认同,并因此跻身当代全球史代表人物之列。本书也被视为将全球史观运用于通史编纂的成功尝试之一。 ——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 像杰里•本特利这个讲得这么好的“全球史”故事,在当今世界是罕见的。通过以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动来阐释人类文明的一切发展,这部“全球史”既最大限度地化解了西方中心论的偏见,又以空前的力度凸显了世界历史知识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因此有望成为推动我国史学进步和国家健康发展的一股“正能量”。 ——高毅(北京大学) 本特利的《新全球史》,展现了他对历史材料过人的组织和表述能力。这本书的视角很让人喜欢,我的学生们也很欣赏书中使用的地图、插图等视觉资料。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对世界史的把握和处理恰到好处,内容全面综合而又不失结构的平衡。 ——Keith Pacholl(State University of West Georgia) 《新全球史》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本特利和齐格勒深入浅出的文笔。全书视野广阔,论述内容纷繁,但叙述清晰简明,在完整呈现复杂的历史背景的同时,并没有给读者造成阅读的负累。两大主题是它的亮点,尤其是“交流”这一观念颇具特色,读者在每一章里都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 ——Sherri West(Brookdale Community College) 这是我见到的最好的一本世界史。 ——Bruce Castleman(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
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
本书以清华大学国学院五位重量级专家向领导干部的文化讲座为底本,收录了五位导师关于全球史和全球化主题的一组讲稿,从理论面相、历史变迁、经济社会发展及文化多元等角度,展现了全球史中的中国文化特质。全书保留了鲜活的现场感,和面对面的可读性,以期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冷静思考全球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