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pan Prepares for Total War
The roots of Japan's aggressive, expansionist foreign policy have often been traced to its concern over acute economic vulnerability. Historian Michael Barnhart tests this assumption by examining the events leading up to World War II in the context of Japan's quest for economic security. Drawing on a wide array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 sources, this is the first English-language book on the war's origins to be based on research in archives on both sides of the Pacific. Barnhart focuses on the critical years from 1938 to 1941 as he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s drive for national economic self-sufficiency and independence and the way in which this drive shaped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policies. He also explores American economic pressure on Tokyo and assesses its impact on Japan's foreign policy and domestic economy. He concludes that Japan's internal political dynamics, especially the bitter rivalry between its army and navy, played a far greater role in propelling the nation into war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han did its economic condition or even pressure from Washington. Japan Prepares for Total War sheds new light on prewar Japan and confirms the opinions of those in Washington who advocated economic pressure against Japan. At a time of growing interest in U.S.-Japanese economic relations, this book will be stimulating and provocative reading for scholars and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American and Asian history. -
日本佛教史
中文版序: 日语版《日本佛教史》在1992年由新潮社出版。第一版只发行了3000本,当时并不被认为会是一本畅销书。但自1996年收入“新潮文裤”再版至今已经发行了23版,广受读者的喜爱。 虽然市面上名为《日本佛教史》的书相当的多,但大部分只以叙述历史事实为主,不涉思想的讨论。针对这一点,本书的特征,如同副题“思想史的探索”所呈显的,以思想为中心,探讨日本佛教的开展。只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事实,是不足以理解日本佛教的,理解根本上的人们的思想是不可或缺的。 日本佛教的源流,或经由朝鲜半岛,或直接传自中国,其基本概念因为来自中国,所以常常被认为它只不过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支流而已。另一方面,亲鸾、日莲等知名的佛教人物,虽然说他们开展出了日本独自的思想,但是由于他们的想法太过偏激,从中国佛教的常识来看,要把他们纳入佛教的范畴内,看来似乎有些困难。因此,对中国的研究者、知识分子,甚至对佛教抱持关心的人们而言,他们往往认为没有必要特意去研究日本佛教。也正因如此,实际上中国对日本佛教的关注是极其缺乏的。 虽然乍看之下日本佛教好像没有什么独创性,或似乎脱离了佛教的一般常识,但是,日本佛教的思想有其必然性的发展。因此,并非只是去理解个别的片段思想,而是要把握整体思想史的发展,方能理解其产生新思想的必然性。如此才能适切地理解日本佛教独特的魅力。 中国文化受到儒学绝对性的影响,而日本文化或日本人的想法,其根底是佛教。中国佛教以僧院为中心,其影响在某一限定的范围内,而日本佛教则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丰富了日本人的生活及文化。今日虽然其影响力逐渐衰落,但为了了解日本,学习日本佛教成为不可或缺的首要之务。 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位置上虽然很近,但却很难相互理解。如果如是没有相互理解的对立,那是很危险的。如欲克服这个难题、建立新的中日关系,理解相互的文化根底是不可缺的。因为,在理解他人的同时,也成为自我反省的契机,不是吗? 本书虽然不是大部头的书,但尽可能不受特定宗派所拘泥,从自由且宽广的视点来描述不同于中国的日本独自的佛教思想及其发展,深入探讨被视为是日本佛教特征的本觉思想、葬式佛教、神佛关系等问题。虽然是入门书,但不拘于一般的通说,尽量记述从我个人观点出发的研究结果。二十几年前的著作,或许有些地方无法反映出现在最新的研究状况,但在基本的地方,我有信心即使是现在仍然称得上开端性研究。 本书的繁体中文版由台湾商周出版社在2002年出版。译者涂玉盏氏(台湾文化大学日本语文学系副教授)是我任教于东京大学时博士班的学生,以日本净土教研究取得博士学位。这一次,因有葛兆光教授的大力帮助,才促成了简体中文版的发行,身为作者的我,这是很开心的事。但愿本书能让读者更理解日本佛教,甚至理解日本。 末木文美士 2013年9月 -
躁动的日本
鲜见前例的绝密档案研究 再现日本官方对亚太地区的 战局推测及战略考量 ◆ 日本打着解放亚洲的旗号悍然发动侵略,并邀请苏联加入轴心国,憧憬建立一个称霸世界的欧亚帝国? ◆ “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怎样的观察和预测?它早已知晓最后统一中国的人将是毛泽东? ◆ 原子弹并非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早已密谋全身而退的日本,直接塑造了苏美冷战、朝鲜分裂、蒋介石败走的历史格局? “二战”后,日本主流学界对战败的叙述总跳不出“太平洋战争”的桎梏。这种历史观导致战后日本人对亚洲侵略行径的集体遗忘。亚洲要想走出战争的阴影,首先应充分发掘日本战时制定的“欧亚—太平洋”战略思考与规划。 作者找到了日本内阁、外务省和帝国大本营销毁的机密文件等一手资料,还原了战前日本与俄国的亲密关系、战时日本对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评价以及随着败局日显,战时领导人制定的生存策略,并客观公正地详述了日本称霸全球的野心。 日本史学界的深刻反省之作 -
近代日本的元老、宫中势力与内阁
元老和以内大臣为首的宫中势力是近代日本在政治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超脱于宪法体制之外的特殊势力,它们位于天皇和宪法规定的各权力机关之间,能够影响宪法体制内的各权力机关。在宪法体制内各机关中,受这些势力影响最大的是内阁,因此本书选择以元老、宫中势力与内阁关系为中心,探讨了这些势力的性质、存在原因及影响政治的方式、影响力大小的变化等。元老和以内大臣为首的宫中势力对内阁的影响,加剧了内阁的不独立性,反映了战前日本明治宪法体制下天皇制的特殊性,以及战前政治中缺乏有效的中央决策机制的特点。 -
二十世紀日本 : 從德川時代到現代
百年以來,中日兩國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除了十九世紀的「明治維新」、「甲午戰爭」及後來的「抗日戰爭」等跟中國有關的事件外,國人對日本歷史──政治、經濟、社會諸方面的發展──可說十分陌生,尤其是對日本內部政治外交、社會文化發展的脈胳,了解就更加薄弱。 日本是中國最重要的鄰邦,未來的歲月裏肯定會在政治和經濟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二十世紀日本》以眾多的篇幅闡述戰後日本的發展,特別是經濟及社會結構上的變遷。近年來,多種以英語書寫的日本近現代史面世。它們的好處都是以「外國史」的角度,分析日本這個傳統社會在歐西工業革命和帝國主義擴張的壓力下,怎樣進行近代化。因此在國家近代化過程的描述上比較詳盡,尤其是日本百年來在內政外交的遭遇,以至思想社會變遷的軌迹。其他國家也先後有着同樣的經驗。日本為什麼在重大改革期間,走上帝國主義的老路?這恐怕要更多了解日本的遭遇、內在經濟社會的結構、領導層和基層民眾的互動等等。這正好是本書的强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國人未能撰寫一本周全的日本現代史之前,這樣的一本翻譯著作,在授課及參考上都是非常需要的。 目錄 前言 【一】 哲學的冀求 哲學何為 哲學的本懷 明己之學 人的存在 哲學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孤獨與哲學 生命的奮進 神聖的尋求 【二】 知識與存在 知識的性質 形式知識與經驗知識 科學與哲學之間 經驗知識的方法論 ( I ) 歸納程序 ( II ) 零與1之間 客觀世界的存在 ( I ) 實體的存在 ( II ) 事物的本相 ( III ) 世界的互倚互持性 現代、後現代,我們的生活絮片 理性與生命的對立 【三】 快快樂樂地活著 人為著快樂而活 快樂主義的涵蓋性 ( I ) 行為的動機 ( II ) 快樂的層次 公利主義 快樂主義的盲點 ( I ) 實踐層次的盲點 ( II ) 理論層次的盲點 價值相對主義 價值相對主義的盲點 性善說 社教化論難 良知的先驗論證 【四】 自由與終極 內在時間 理性與信仰 或此或彼 自我太沉重 蘇菲的抉擇 神之觀念的發展 存在的證悟 宗教精懷 後記 Review 「本書是迄今同類體裁中最出色的作品,作者戈登對過去二百年日本的歷史,做了豐富詳盡及引人入勝的分析。」 The Japan Times 「戈登這部《二十世紀日本》的題材所描述的不過是近代性所帶來的希望與悲痛,其中包括社會的動盪不安、生活的多樣化以及全球的聯繋。這些處於不同層次爭扎過程所付出的代價及產生的成果,在日本社會銳變中顯露無遺,本書都撮要地描繪了出來。」 約翰.道華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歷史系教授、 《悲壯的失敗︰二次大戰後的日本》作者) 「本書作者未囿於從美國看日本的立場,以宏觀的態度,涵蓋德川時代以還日本之『現代性』、『多樣性』及『關聯性』,淋漓盡致地描繪了日本社會在世界史中之獨特性,跳脫傳統描述日本近現代史的刻板印象與迷思。……在描述日本近現代史的諸多作品中,本書屬於廣度、深度並重,深具世界觀的作品,值得讀者細讀。」 徐興慶(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 -
古代東亞政治環境中天皇與日本國的產生
本书作者细掘诸种语言文献,广考考古、人类、宗教学等资料,以独特的视点,从东亚文明体系中描绘出日本历史发展过程中联合政权之产生及君主在政体中所担当之角色。本书指出了日本与其它东亚国家同受中华文明影响,但却有其独特的建国过程。创一家新说.此背景资料,能让读者思考世纪后日本政治体制变化之原因、历史上合议制的产生、以及今日日本虚君政治制度之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