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ang Kai Shek
With a narrative as briskly paced and vividly detailed as an international thriller, this definitive biography of Chiang Kai-shek masterfully maps the tumultuous political career of Nationalist China’s generalissimo as it reevaluates his brave but unfulfilled life. Chiang Kai-shek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orld figur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leader of the Kuomintang, the Nationalist movement in China, by 1928 he had established himself as head of the government in Nanking. But while he managed to survive the political storms of the 1930s, Chiang’s power was continually being undermined by the Japanese on one side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s on the other. Drawing extensively on original Chinese sources and accounts by contemporaneous journalists, acclaimed author Jonathan Fenby explores little-known international connections in Chiang’s story as he unfolds a story as fascinating in its conspiratorial intrigues as it is remarkable for its psychological insights. This is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of the man who, despite his best intentions, helped create modern-day China. -
蒋介石的日常生活
本書從多層面瞭解蔣介石的日常生活,如觀影劇、旅遊、起居、閱讀等,研究其思想、行為,生動活潑,富有創意,深入而準確顯示蔣介石日常生活的多采多姿,讀之津津有味,生動有趣,乃蔣介石之「人化」也。全書運用資料,切中要害,還原歷史真相,為本書重要貢獻。(民國史學者 蔣永敬) 本書大部分內容是以蔣介石的日記作為基礎的論述,注意到過去對蔣介石生平研究一直被忽視的主題。從對「私」領域的討論與瞭解,有助於對長時間、習慣性、具人性、有共性,涉及政治與社會結構意義的考察,以及對公共事務作為的認識,使史料活化,歷史事實因之浮現,歷史詮釋因此昇華。(國史館館長 呂芳上) -
最後的帝國軍人: 蔣介石與白團
日本帝國最後的軍人,竟然是台灣現代國防的起點? 繼《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謎樣的清明上河圖》後, 日本知名新聞工作者野島剛從《蔣介石日記》出發, 走訪白團成員及其家屬,取得大量從未曝光的日記與自傳, 親眼目睹台灣國防大學祕藏數十年的白團書庫最高機密檔案, 耗時七年書寫時間,揭開蔣介石與日本關係、與白團的神祕面貌! 學習與克服──蔣介石的一生,反映出近現代中國與日本的糾葛 蔣介石的一生,可以說是與日本有著切也切不斷的「緣分」。這並不只限定於蔣介石個人,而是生在那個動盪時代的中國人不管願不願意,都無法不去面對時時刻刻來自鄰國日本的「時代的邀請」。 沒有人可以否認,現代中國的歷史,可說是與蔣介石個人的命運緊緊相繫的。另一方面,從蔣介石的一生起伏,特別可以清楚看出當時日本與中國關係的投射;因此,研究蔣介石與日本的關係,就等於是探索中國與日本之間的關係。 學習日本、利用日本、最後克服日本, 蔣介石以這樣的形式,推動著某種「歷史意志」的運作。 而在這當中,最能特別體現出橫跨在蔣介石與日本之間,可稱之為「學習與克服」這道橋梁的事物,正是《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所要探討的主題──白團。 從未公開的史料──揭開白團的神祕面紗 白團的成立與實現,正是發生在台灣的命運由黑暗轉為光明的這短短一瞬間。在美國捨棄台灣的時候,白團誕生了,並且逐步發展;爾後不久,美國重新恢復了對台灣的支援。這時候的蔣介石,深深陷入了對美國的「絕望」以及「感謝」這兩種矛盾複雜的情緒當中。一方面,他對於在自己苦難之際仗義伸出援手的白團懷抱著深深的感謝之情,但另一方面,美國的軍事援助仍然是他賴以防衛台灣,乃至反攻大陸的關鍵,這一點也一直沒有變過。 如此看來,白團能夠在台灣活動長達二十年之久,其實是諸多偶然要素匯聚之下所產生的結果。這樣一想,若是我們將白團的存在,視為在錯綜複雜的現代亞洲孕育下猶如奇蹟般誕生下來的「怪胎」,或許一點也不為過。 野島剛以近年公開發表的《蔣介石日記》為起點,鍥而不捨探索散落台灣、美國、日本三地的龐大資料,包括從未公開的《曹士澂檔案》、白團成員家書、日記等珍貴史料,同時透過對相關人士的縝密訪談,忠實描繪「政治家蔣介石」最真實的面貌,以及日本軍事顧問團「白團」實際活動的情況,呈現白團在「報恩」和「反共」的外表形象之下,更私密更真實的人性一面。 國際媒體好評 《週刊Diamond》:翻譯家、政治・經濟評論家徳川家廣:新聞記者出身的作者善於採訪、透視人性,詳實呈現出戰敗的舊帝國軍人透過協助蔣介石對抗共產黨,而在台灣重新找到生命價值的過程。 《朝日新聞》:日本近現代史研究者、著名作家保坂正康:作者關懷層面既深且廣,不僅重建了二戰之後跨越台日兩地的祕密軍事援助體系,也注意到舊帝國軍人缺乏戰爭反省的那一面。 《日本經濟新聞》:東大準教授川島真:瑕不掩瑜,作者發掘了密藏數十年無人知曉的史料,想要了解二戰之後東亞地區的冷戰格局,必讀本書。 -
蒋介石的文臣武将
《蒋介石的文臣武将》编辑推荐:大陆解放前夕,随着国民党统治的迅速瓦解,蒋介石的文臣武将们也在大厦将倾时走上了不同的归宿:(1)阵亡或自尽。如嫡系将领邱清泉等死于战场;"文胆"陈布雷则选择弃世而去。(2)被俘。主要是一些在前线厮杀的嫡系将领如王耀武、廖耀湘、杜聿明、宋希濂等。(3)起义、投诚。如张治中、郑洞国(投诚)。(4)流亡海外。如宋子文、陈立夫、孙科、卫立煌(后回国)。(5)随蒋介石逃至台湾。这部分人又分两类,一类是到台后继续受到重用,如陈诚、顾祝同、周至柔、胡琏等;另一类则未被起用,郁郁而终,如陈果夫、胡宗南、汤恩伯、薛岳等。 -
蒋介石的陪都岁月
《蒋介石的陪都岁月(1937-1946)》内容简介:1946年5月,在“庆祝国民政府还都大会”上,蒋介石说:“本人自出生以来,除家乡以外,没有其他地方比重庆算得是我第二故乡”。 从1938年12月8日由桂林飞抵,到1946年4月30日还都南京,蒋介石在“陪都”重庆度过了生命中最艰难也是最辉煌的时光——他经历了汪精卫叛逃,组织了国民党抗战,建立了“三青团”,一度成为国际瞩目的风云人物;还曾梦想过合并共产党,最后却不得不跟共产党坐在了一个谈判桌上。 蒋介石在陪都的这段时光,国民政府究竟是如何运转的?这座曾经的西南小城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大事件?作者透过多年从事地方志工作掌握的第一手史志和档案材料,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包括当年美国《生活》周刊记者留下的鲜活影像,深刻剖析了蒋介石抗战期间的心路历程,披露了蒋介石个人生活的不少细节,清晰再现了错综复杂、波诡云谲的势力关系,勾勒出各色人物的真实面孔,揭开诸多鲜为人知、尘封已久的岁月往事…… -
蒋介石的1949
1949年,是蒋介石自认其革命生涯中遭遇最大挫折的一年。不过,从他一生事业来看,这年则是他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虽然被指为“失去中国的人”,但他却也是建设台湾的奠基者。 蒋介石自1949年1月21日下野,到1950年3月1日再起,前后共一年一个月又七天。他的下野固然有美国方面的因素,但是影响不大,主要还是在于国共战争,国军溃败,政府内部呈现分崩离析的状态,以及蒋氏对于中国国民党的失望所致。 就蒋介石个人而言,这一年是其一生中最感屈辱的一年,即使在时隔数年后,对于这一年各种经历的记忆,依然是“悲惨”“侮辱”。除了自我反省外,在对国民党党员的多次演讲中,他曾以“亡国”来形容当年的处境。 不过,从蒋介石一生事业来看,1949年亦是他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虽然他被指为“失去中国的人”,却是建设台湾的奠基者。 编辑推荐: 1949年蒋介石下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重庆撤退时,为何下野的蒋介石突然出现在前线指挥战斗并最后撤退,而代总统李宗仁却早早地在香港就医? 紧急关头代总统李宗仁为何突然出国?其间,蒋介石如何完成角色转换,从幕后走上前台? 共产党提出的和平谈判条件,为何被国民党高层认为是“降书”和“罪状”的供认? 下野后的蒋介石为何被宋美龄、李宗仁屡劝出国?他们的动机和和目的是什么? “悲惨”的1949年里,蒋介石有没有最愉悦的一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