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借助外人眼光观察封建中国,近来已蔚成读书界的热门之一。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里有个“哑铃式”的现象:一头是西、葡、意等国传教士对明代中国的大量报导,一头是欧美各国来华人士对晚清社会的丰富记述,惟独自清朝创建迄嘉庆年间,也就是所谓清代鼎盛时期这一段,空白很多。其实,就在乾隆当国时期,曾有一个庞大的英国使团航海而来,在历时两年的访华期间,搜集了丰富的资料,《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就是使团负责人之一斯当东综合这些资料后的合成之作,以西方人的目光,对大清帝国盛世时代的中国社会,作了面面俱到具体入微的观察,出版后轰动世界,从此成为西方汉学家论述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最权威的资源和依据。这次重印,又采用丰富的图象资料与译文相配,使读者在图文的相互动映中,获得更加形象生动的感受。 -
饥饿的盛世
本书内容主要写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作者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盛世”图景,同时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之前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为过。乾隆时代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今天的版图。但是,作者从更深的层次看到,表面的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着的,是巨大的危机。 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论法的精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乾隆皇帝沉浸在“盛世”的梦境中不能自拔,想尽一切办法维持他的封建统治。可以说,中国在这个时期,错失了与世界文明接触的机会,没有赶上世界发展的大潮。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接下来的持续衰落,甚至沦落为“东亚病夫”。 另外,本书还对乾隆的出身个人生活,性格等做了介绍。 -
乾隆一日
乾隆三十年正月初八日,即公元一七六五年一月二十八日。这是个极平常的日子,随机抽样的一天,一切重要的、特殊的事情都没有发生。然而由小见大,它正是乾隆朝中叶,也是清王朝中期,又是中国古代的最后盛世——史称“康乾盛世”——的一个标本。 本书充分利用了乾隆三十年正月初八日的清宫档案与御制诗文,以及当日的朝廷文书如上谕、奏折等资料,按一天的时辰先后排列,详述乾隆帝从早到晚的宫廷生活,包括起居、饮食、宗教仪式、文艺活动、政务处理到家庭状况等。透过作者崭新的观察角度,情文并茂的笔法,鞭辟入里的分析,重新描绘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一个五十五岁、正处于人生巅峰、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的清朝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一日,系指乾隆三十年正月初八日(1765年1月28日)。这一天,既不是冬至、元旦、万寿节的国家三大节日,也不是皇帝有大事要举行祭祀太庙的告庙盛典,亦没有什么班师献俘的大典礼,以至大吏的任免、亡故、赐祭,重大灾情的报告和政府的蠲免,民众的运动,藩属的来朝,等等,一切重要的特殊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这是个极平常的日子。所以《清史稿·高宗本纪》的纂修者对它未予理会,做了空白的处理,而十洲君选择了它。这是使用了如同社会学的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并无特别的深意,就是要在平常之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事情,或许能从某一个侧面了解乾隆帝和他的时代的历史。 -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1793年,中国无大事。 但是就在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一件令研究清史和读历史的人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事件--大英帝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庞大代表团,以给乾隆祝寿的名义出使中国。 这是“天朝上国”和大英帝国的第一次正式接触。然而,英国的目的是为了通商贸易,而清政府一开始却以为是弱国的进贡与朝拜,这就造成了历史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本书为马戛尔尼本人所写的日记,详细记录了此次事件。 -
张宏杰讲乾隆成败
完美帝王还是历史罪人,著名学者张宏杰全方位还原一个真实的乾隆皇帝 他是人类历史上实际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帝王—— 六十三年零四个月。他是人类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君主之一——享年八十九岁。他既仁慈又残忍,既和蔼又刻薄,既节俭又奢靡,既谦虚又自大。他是一个成功的皇帝,一生取得辉煌的统治成绩,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他是一个失败的皇帝,晚年施政出现严重失误,亲手毁了自己缔造的盛世,并为大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他就是清高宗乾隆皇帝——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男人,一个集政治家、学者、诗人、旅行家和猎人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另类皇帝。著名学者张宏杰还原历史、走近乾隆,探究他的成功与失败。 -
乾隆韵事
自古以来,帝王,尤其是稍有成就的帝王,在众人面前总有着一张难以被揭开的面纱,人们不断地从正史、野史中了解到帝王的故事,帝王的生活小事,而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先生通过大量的史实考证,及其特有的历史观,写下一本关于雍正、乾隆的千古名著-《乾隆韵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