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尼黑白
Munchen leuchtet.──Thomas Mann, Gladius Dei慕尼黑在發光。──引自湯瑪斯‧曼短篇小說〈葛拉弟奧斯〉一文 讀她的文章就像坐在美麗的河岸,然後逐漸進入冥想。在我的精神之眼,文句一直流過…… ──明夏(Michael Cornelius) 她,進入德國家庭且深探他們的靈魂感知,有關碧娜鮑許與荷索,尼采或徐四金;她,識得劇場大師並為台灣策劃德國狂潮系列劇展,引介卡斯登穆勒和歐斯特麥耶導演帶來德國劇場創新氣息;她,為莒哈絲、毛姆、卡夫卡、卡繆、佛洛依德等文學心象著迷不已;她,身為媒體駐歐特派員,與各個意見領袖遭逢,寫下達賴和哈維爾等的探訪故事;還有對自己的身體心靈,如何安置慕尼黑史坦柏格湖的尋思追問。 她,是謎樣的陳玉慧,也是誠懇為讀者找思想找典範找答案的陳玉慧;她的身影行跡遙遠飄忽,然她總是將世界帶到你眼前,讓你真實看見,孤寂沉迷的自己。 -
徵婚啟事
【歷久靡新的都會經典∕徵婚啟事20年紀念版】 屏風表演班舞台劇《徵婚啟事》原著小說(1993、1998、2002三度搬演,2009將展開環島巡演) 導演陳國富改編電影《徵婚啟事》(劉若英以此片獲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 ★收錄20年紀念版新序<我祝你們幸福> 「我們見面的那一天,風很大,我目睹一顆流星的殞落。他走近我時,手上抱著摩托車鋼盔,嘴上啣一根菸……」——第五個男人 「我至今不清楚,自己究竟不喜歡他血色太黑的嘴唇還是無法自拔的憂鬱症。我自己有時候也不快樂,但是他的憂鬱中似乎含有太多的自虐。」——第二十三個男人 「我試探性地問:會不會和我這種人結婚?沒想到他居然說:同居可不可以?」——第二十八個男人 「生無悔,死無懼,不需經濟基礎,對離異無挫折感,願先友後婚,非介紹所,無誠勿試。」 這是一名女性與42位男性徵婚的記錄。 二十年前,作家陳玉慧在劇場與文字間尋找一種新的形式與觀念,在報上刊載了一則徵婚啟事,邂逅了107位男人和1名女士,開啟一場報導式的無形劇場,而演員共通點便是寂寞單身。《徵婚啟事》記錄作者與其中42名男子徵婚的過程,以極具創意的形式呈現最真實的人性與情感。在邊緣與主流之間探索,作者看見了男人的寂寞;而從她的書裡,或許我們也看見自己和整座城市的寂寞。 -
China
奇異、迷魅、微透光又風沙飛揚的故事場景, 絕美、如玉、似夢影又釉涙斑斑的昌南工藝; 最情色最大膽又最傳統的中國,最溫柔最浪漫又最冒險的西方。 一段顛倒眾生的愛情傳奇,一部懾人心魄的瓷器盜竊史! 重量級作家陳玉慧繼《海神家族》後最新力作! 台灣文學最震撼的一章 媲美艾可《玫瑰的名字》與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 自由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印刻文學生活誌 爭相轉載 簡體字版、德文版相繼熱烈出版 CHINA,昌南也,為製瓷之地,宋代之後易名為景德鎮,西人如是稱呼瓷器,又如是稱呼中國。 可見瓷器不只是用火和土燒成的?更是血與淚。 好瓷凝聚的可是情感。無有情感,無有瓷魂。 而瓷器與愛情是這世間最容易破碎的兩樣東西。 故事從十八世紀的西方開始,一位礦物學者愛上有夫之婦,於是以槍戰決鬥斷定愛情結果,孤單的學者死裡逃生,傷心之餘,他出發到中國,邈遠的東方,為男爵尋找製瓷祕密。漸漸地,他深入這片廣曠的土地,以其科學知識與習得的中文,甚至進入皇宮內苑,成為皇上的寵臣。他沉溺於瓷器與愛情的找尋,並誓為其奉獻生命…… 陳玉慧奔途於台灣、北京、慕尼黑三地,以「那個站在東西之間的人」,將靈魂與血汗如投入瓷窯熾熱紅火中,所虔意鍛製煉情煉字煉心之絕美長篇。 跨越迢遙東西距離,連接現今與從前,交流異國文化語言,作者讓中西美學與價值觀對話,真假虛實新古相錯,以意識流的剖白寫法,穿梭男人與女人身體,像要穿過所有最遠的隔閡最堅固的核心最難的謎,只為找尋永世恆存、無以倫比的「美」。 我看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打算從這裡出發。我是那個站在東西之間的人。我在東方,我也在西方。 想像一個西方遇見東方的故事,因為想說,畢竟西方無法體會東方,而東方一樣也不能了解西方。英國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不都說過了? 整部東西文化交流史其實是一部誤會史。 瓷器在麥森被稱為薩克森血碗。可見瓷器不只是用火和土燒成的?更是血與淚。好瓷凝聚的可是情感。無有情感,無有瓷魂。 而瓷器與愛情是這世界上最容易破碎的二種東西。 我自己是在麥森街道上遇見了這位十八世紀的礦物學家,他從這裡開始一段驚心動魄的冒險旅程。挑戰是空前的,因為小說以第一人稱寫成。而他是男子,不但是古人還是薩克森人。因為太不可能了,所以就完全有可能。我便是魏瀚,我真的是。 他曾愛上這裡的女子,為其中一名女子決鬥差點而死,一生註定要為愛情付出。 我也是? 他的愛非關感官,非關精神,他只是需要被喚醒,被激發,他可以愛上所有的無限。 他愛女人,女人的胴體正像瓷器或者玉,他陷入,沉溺,女人像瓷器般可以包容盛載他的靈魂,他愛上詩歌,他讀過Novalis。 他愛瓷器,他愛中國。 還要再談一次性別嗎?我是女性?男性?中性?或無性?又或者,都是? 我只有在離別後才像個女人。 請你原諒我的心猿意馬,我如果難以抉擇,那是因為命運開我們的玩笑,他在暗巷中偽裝成另一種面貌。 我的人生因此在彼時有了另一種風景。 所有要說的都說了,事關China…… 事關瓷與愛。──摘自陳玉慧著〈薩克森血碗〉 -
遇见大师流泪
因為波特萊爾,而讀了愛倫坡; 因為榮格,來到了陽光旅館的窗前; 因為遇見布烈松,才明白凝視不是構圖,而是流動的生命; 因為聽見舒伯特,因為尼采;因為碧娜鮑許的咳嗽舞; 因為德惠街的那些夜晚,搖滾樂之神路瑞德飛進了青春…… 這些,那些,大師們, 思想是多麼偉大,憂鬱是多麼正常,或者多麼瘋狂; 意志多麼堅強,命運多麼孤獨,情感又多麼軟弱; 他們的靈魂和陰影,讓人愛讓人驚嘆…… -
巴伐利亞的藍光
「那個城市有一種獨特的藍光,」他說,那是一種慕尼黑天空下才有的藍,那是巴伐利亞的藍。巴伐利亞獨有的藍光,正顯出台灣女子陳玉慧的獨特風格。 《巴伐利亞的藍光:一個台灣女子的德國日記》是陳玉慧近年來在歐洲的行旅經歷。這些年,具有國外特派員身分的陳玉慧,一方面進行新聞觀察,一方面也不停輟文學創作。《巴伐利亞的藍光》是陳玉慧以其才慧之眼,帶領讀者經歷我們從未到過的歐洲,有憂鬱也有感傷,幽默中閃著靈光,是觀照歐洲城市生活的重量佳作。 -
海神家族
本書為陳玉慧創作以來高峰代表作,透過一個台灣女子的尋根溯源,以複瓣玫瑰的結構一層層揭露家族的幽黯與祕密,同一旋律在不同章節變奏交響,各自獨立又緊密銜接,一波波推展出衝突、分裂、對抗,而至和解的終樂章。這是一部男性不斷缺席的家族史:一心想開飛機而拋家棄子的外公、為政治獻身離鄉背井的叔公,以及被肉欲放逐在不同女人間而不能負責的父親,缺席的男人造成愛的缺席,無愛的女人只能彼此折磨、傷害,卻又不得不相互依賴。 陳玉慧所建構的陰性史觀,再再與傳統男性大敘事背道而馳,女子的小情小愛,成為敘事重心,卻最終撐起所有的重量,顛覆傳統框架。她透過小我的描摹,影射整個台灣的命運,糅雜三代人近百年的台灣歷史,融貫民俗、宗教、歷史與人物回顧,深刻思索「台灣人」的意義,並試圖解答「我是誰?」的困惑與焦慮,允為台灣近年來長篇小說的重要收穫。 (摘自誠品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