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具手帖Season 01: 旅行去!
創作、設計、分享、解析! 文具迷的無敵專屬發燒書! 文具品是如此令人愛戀又熱血沸騰神奇的小物,擁有它彷彿也擁有繽紛的美好生活。而旅行是創作最好的助燃媒材,豐富想像,滋養創意。 文具手帖Season 01,以廣受歡迎的主題「旅行」作為企劃主軸,並邀集八位文具手創達人,以他們專精的文具創作品項,搭配複合媒材,設計創作出近九十件文具雜貨,作品風格豐富多元是我們對讀者最大的承諾。 且有別於收錄單一文具類別書種,本書將多種人氣文具,包含紙膠帶、顏料、筆類、印章、紙類……等應用通通收進書裡,深度及廣度絕對是全台首見。 更有趣的是達人們不只分享創意及手作,更將他們的珍藏或好用文具分享給讀者,讓我們得以一窺平常難得一見的作家敗物所得。 而在手創之外,特別邀集多位知名文具部落客,撰寫紙膠帶、印台、印章、便利貼等不同領域的文具類別深入報導,此單元話題十足且危險萬分,腦波偏弱的文具迷請小心服用。 在看完本書後,希望讓讀者有: 感謝有文具,讓人更能享受生活的趣味及美好! 【特別企劃】 ● 知名文具部落客黑女、柑仔、檸檬、Denya、大宇人,針對紙膠帶、印台、印章、便利貼、彩繪手帳拼貼等議題,有非常專業的話題報導,是勸敗十足的升火文。 ● 作者私有文具好物大公開,了解文具品之所以被珍藏的美好理由。 Mook概念 ● 每本書作品均以主題形式規劃呈現不同樣貎,也維持文具應用上的鮮度。 ● 文具雜貨創作設計應用外,每期另有各類文具相關專題報導,內容更深入且多元。 ● 沒有時效性,每件作品,每個主題,永遠具有存在的價值。 -
精品咖啡学(下)
《精品咖啡学(下):杯测、风味轮、金杯准则,咖啡老饕的入门天书》共有五章,以如何喝一杯咖啡开场,阐述香气、滋味与口感的差异,如何运用鼻前嗅觉、鼻后嗅觉、味觉以及口腔的触觉,鉴赏咖啡的千香万味与滑顺口感。第二章论述咖啡的魔鬼风味,以及如何辨认缺陷豆。第三章杯测概论,由作者和考取SCAA“精品咖啡鉴定师”证照的黄纬纶,联手合写,探讨如何以标准化流程为抽象的咖啡风味打分数。第四与第五章深入探讨咖啡味谱图,并提出作者对咖啡风味轮的新解与诠释。第六章至第七章则详述“金杯准则”的历史与内容,探讨咖啡风味的量化问题,并举例如何换算浓度与萃出率。最佳浓度区间与最佳萃出率区间,交叉而成“金杯方矩”为百味平衡的咖啡蜜点。 -
楊德昌--台灣對世界影史的貢獻
八部電影,一部一大躍進,一部一座里程碑。楊德昌導演,如此閃亮傲人的非凡成績,如此銳利如鷹的大匠巨魄,卻又如此令人扼腕的短暫生命!壯志未酬,志士之大痛矣! 謹以此書向楊導演致敬,向華人影壇致哀,向世界影史致憾。 -
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
王大閎一直是建築系學生最崇拜的本地建築師,他的建築作品多完成於1950到70年代,本書介紹他的生平及重要的作品,這些令人讚嘆卻被遺忘的寶貝。 提起王大閎,馬上讓人聯想到國父紀念館,這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可是對許多6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來說,知道的僅止於他是蓋國父紀念館的建築師,其他作品和生平點滴甚少有印象,彷彿是武俠小說家筆下的世外高人。這和他沉默低調的個性有關,以往我們只識作品不識其人,今天我們不妨揭開神祕面紗,從人去貼近作品。也許從人與人文的角度進入,我們才有機會深入建築的核心。 王大閎生於1918年,童年在中國文人庭院建築林立的蘇州成長,吸納了東方美學的種子。少年以後留學歐陸,先後在劍橋和哈佛就讀。在哈佛研究所時期的王大閎,是少數「直接」接受包浩斯現代主義啟蒙的人,師承包浩斯創辦人時任哈佛建築系主任的葛羅培斯,同班同學有貝聿銘和菲立普強生等人,王大閎畢業的時候是全班第一名。 1953年35歲的王大閎成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開始了他在台灣土地上「中國建築現代化」的實驗探索,他的中國建築現代化不是抄中國建築元素到作品裡,而是融合入傳統建築的精神,更可說是全新的創作。在第一個設計案「建國南路自宅」他以一個簡單的長方形平面,打造出內部空間自由流暢的住宅,這個作品嘗試結合中國的建築語彙和密斯的風格語法,帶給當時國內建築界極大的衝擊,並給掙扎著想創新中國建築的年輕一輩指出出路。之後他陸續完成許多建築案,除了住宅案之外,公共建築案的表現亦極為精采,如國父紀念館、外交部、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等,以及得到競圖首獎卻因政治因素而徒然化為紙上傳奇的故宮博物院計畫案。80年代後王大閎從建築圈淡出,加上他低調的個性,這個名字和他的作品逐漸被遺忘。 王大閎的構思與創作,是一個不斷化繁為簡的過程,所以他的作品總能予人形式簡單,走入其間卻感受層次豐富,比例勻稱。在造形、尺度、線條、細部工法,乃至人文內涵,在在都讓後輩建築師由衷讚嘆,試想要有何等才氣及紮實的專業訓練才能創造出這樣的作品?無怪乎他被葛羅培斯視為最愛的學生。 本書特色 1. 本書的出版乃見證台灣五、六○年代建築文化的重要發展,同時也看到活躍於建築界的青壯建築師及建築系老師們於五、六○年代仰慕學習的本地建築師「典範」。透過本書尋訪王大閎的作品,更在於找回屬於這塊土地的舊有美好價值,祈盼更多人重新認識這位當代建築大師。 2.作者經多方溝通,耗時兩年始促成王大閎展覽和本書的誕生,其苦心搜羅史料以外,並走訪王大閎好友和他一幢幢的建築,文字深入淺出,每個作品的誕生和建造經過都像故事般有趣且耐人尋味,就像鑽入時光隧道回到五六0年代。 3.收錄建築與非建築業界人士的評論和訪談摘錄,超過百幅珍貴照片。探討王大閎23個作品(含譯寫的一本小說),包含那些未被執行的計畫案如故宮競圖計畫、台大禮堂和登月紀念碑等等,還有已遭到拆除或是改建的建築,在這個王大閎的作品持續消失中的時代,本書更具有珍藏價值。 王大閎 -是第一任外交總長王寵惠的獨子 -是德國現代建築大師,亦是包浩斯校長葛羅培斯在哈佛大學的得意門生 -是貝聿銘在哈佛研究所的同班同學(王大閎畢業是班上第一名) -是第一位完整接受西方現代性建築教育的建築師(英國劍橋大學建築系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是五、六○年代台灣建築學子的學習對象(譬如1953日本駐華大使官邸、1954建國南路自宅、1955松江路羅宅、1961台灣大學學生活動中心、1962台灣大學地質館、1963淡水高爾夫俱樂部、1964虹廬) -是第一位使用預力懸壁梁的建築師(1963淡水高爾夫俱樂部) -是第一位使用帷幕牆的建築師(1966亞洲水泥大樓) -是第一位使用鋼管構造的建築師(1972國父紀念館) -是第一位橫跨文學領域的建築師(1977將王爾德”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翻譯改寫成《杜連魁》,九歌) -
建筑美学的春天
《建筑美学的春天(一个城市设计家50年的实践与追求)》作者黄南渊是台湾少数历练了完整公务体系,亲身参与各项都市规划与法规建置的资深建筑人。这本书就是他与台湾的建筑并肩一甲子的完整心路历程。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城市设计家的抱负与视野,一个建筑园丁的执着与耕耘,更可窥见台湾建筑的成长之路与都市形塑变迁的轨迹。 -
滚石30
《滚石30:1981~专辑全记录》收录了滚石唱片自1981至今共计1200多张专辑封面图片,百张珍贵从未曝光过的艺人宣传照片、新闻资料、幕后拍摄制作花絮照片;珍贵绝版1976年及之后所出版的滚石杂志封面和内页;李宗盛、陈升歌词及传真手稿;滚石1986快乐天堂演唱会企划手稿;过往滚石员工所提供珍贵工作证、历史照片、滚石文具、滚石相关商品等历史宝盒;以及滚石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