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金饭碗
本书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由“想当画家的故事”、“走私的故事”、“考古的故事”、“司机的故事”、“递送员的故事”、“土地测量员的故事”等六个短篇组成。实际上是克里玛的一段自传体生活写照。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捷克作家因反对当时政府的作为而遭停刊、禁止出书等不公正待遇,被迫去干各种体力活儿……,伊凡•克里马自然也未能摆脱这一厄运。本书就是他对当时特殊经历的真实记录。 -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
这部长篇小说以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为背景,主要讲述三个人物在历史事件影响下的命运:一位是电视台的摄影师,一位是年迈的总统(暗指捷克前总统古斯塔夫•胡萨克),一位是越境失败、身陷囹圄的死囚。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的人生轨迹渐渐接近,不期而然地发生交集。摄影师巴维尔的生 活是小说的主线。他在单亲家庭下长大,在捷克封锁国境时期曾试图逃亡,结果给自己惹来几年牢狱之灾。而后他因为总统拍摄纪录片而在“制造谎言”的电视台站稳脚跟,如傀儡般受上级的指挥去拍摄他们需要的东西,对无益的文化将占据人们的内心这一现象充满忧虑。在20世纪70、80年代捷克的“正常化”时期,人们在形式上对政权的支持与否决定了他们能否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子女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能否获得优越的生活条件。为此他们需要对外国势力的介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认可。这种心照不宣的交易最终造成一种道德困境——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 媒体推荐: 伊凡•克里玛属于这样一群作家,他们的作品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问世,不仅对文学,也对当时的社会事件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他知道,唯有人人自愿全身心地参与到捷克民族的命运中来,民族才能存活下去。 ——彼得•萨亥尔(本书原文版编辑) 小说的精彩之处并不在于巴维尔从未拍摄过的电影故事,而是书中重复出现的问题和作者对它的回答。克里玛的《等待黑暗,等待光明》并未带来心灵的净化、彻头彻尾的光明或者黑暗。书中有的只是大量的灰色地带。 ——迈尔克•巴步卡(捷克作家、评论家) 克里玛小说的时代背景为1988年至1990年的交接期,主人公巴维尔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故事情节虽然与“电影小说”有些混淆,然而主人公对于什么是未来,什么是胜利,什么是信念和公正的思考极具感染力。 ——沃尔克•萨基达(捷克评论家) -
被审判的法官
法官阿丹姆不得已接手了一件糟糕的案子,而他本人的生活就像案情一样混乱。法官的妻子背叛了他,他也同时在背叛妻子,究竟谁才是有资格审判别人的人?一切似乎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回忆总在莫名其妙地干扰现实,直到两者在某一个点上交汇。生活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原来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过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
终极亲密
《终极亲密》创作于1996年,延续了克里玛一贯的创作主题:围绕人与人之间关系,寻找永恒之爱,展现人在群体中的被抛弃感、 孤独感。小说描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捷克变革后的社会现实:有家室的福音派牧师丹尼尔•维德拉几乎同时遭遇了情感与信仰的双重危机,他爱上了长相酷似前妻的已婚女人芭拉,以往的平静生活顷刻间坍塌了,婚外情的罪恶感,面对妻子和孩子们的内疚及挫败感每天缠绕着他。为了掩饰秘密,他被迫说谎,偷情,过着片刻欢娱但事后自责的沉重生活。面对日常的宣教工作,他自欺欺人,痛苦不堪,甚至对上帝和信仰产生了怀疑。丹尼尔每天不得不在信仰和情欲之间来回挣扎,被迫选择。面对两个他不再属于或者不曾属于的精神和世俗世界,他最终陷入了无法解决的矛盾境地,崩溃了……小说还叙述了捷克变革后敏感的社会问题——私有财产归还,国家安全部门合作线人名单,贩毒,宗教派别等;并以大量独白、日记和信件凸显了当今时代最普遍的追问:我们是否依然有希望给予生命有意义的秩序,拥有爱的权利?是否依然有信心面对生活,和死亡。 -
一日情人
伊凡•克里玛是捷克当今文坛最为活跃的作家,有着巨大的创作力,与哈维尔、昆德拉并称为捷克文坛的“三驾马车”。 本书收录了他钟爱的十二个爱情短篇,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背景,小说里的情人们在一夜或一日间偶然相逢,通过错乱的情欲表达,宣泄出现实中的精神压抑,让人慢慢品味出背后的荒谬。这是关于爱的故事,除却爱情,没有其他。 故事讲述的是建立感情联系、实现伟大爱情理想的尝试,不过最终均未成功。克里玛笔下的角色枉 然地试图逃离父母为他们制定好路线的世界。这里没有道德,没有同情,没有爱也没有美。在这种孤独之外,还有一种孤独,那便是无法与上帝沟通,无法寻觅生活意义的孤独。 ——海伦娜•高斯高娃(捷克裔瑞典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
布拉格精神
卡夫卡,他以微小卻不容撼動的方式提出對生活荒謬的凝視,骨子裡認真執著、表面上幽默以對;表面上絕望無力、精神底蘊卻堅持反抗。 這樣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一個世紀以來的布拉格。當代捷克最知名的文學家伊凡克里瑪以散文寫就的《布拉格精神》便是帶領讀者去滋味這個城市歷史所生成的特有精神,一部深入城市靈魂的文集。大陸異議分子劉曉波推崇此書「讓人謙卑、莊重、如在刀鋒上行走」。 全書最後一篇〈刀劍逼近:卡夫卡的靈感泉源〉不但是介紹卡夫卡的極品、更是重讀卡夫卡絕佳的導引。附帶一提,克里瑪在當年蘇軍鎮壓布拉格時堅持不走,真正布拉格精神於焉彰顯。市民無不推崇其(而非昆德拉)為真正代表布拉格的作家。 書評 書中從評論寫到歷史的文字……最傑出的散文。其中〈刀劍在逼近〉一文檢視了卡夫卡的作品及生命,相當精湛,是重讀卡夫卡絕佳的導引。——《愛爾蘭時報》 冷靜、輕描淡寫中,充滿敏銳。——《周日時報》 伊凡.克里瑪是位擁有巨大力量、原創性的作家。在政治壓迫和精神壓抑下,他的作品依然能夠點石成金。——Patrick McGrath《紐約時報》 克里瑪的作品直到最近才在他的國家捷克解禁,是東歐最重要的文學家之一。與哈維爾、孔拉德(G.Konrad)、哈拉茲梯 (M.Haraszti)等人齊名。——Greg Burkman Book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