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重点就二十四节气的非物质遗产代表性内容和关系密切的发展、延伸内容进行了比较完整、系统的阐述。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演变过程、基本内容和直接相关的农事活动,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节庆、礼仪、民俗、谚语、歌谣、传说等节气文化。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部分珍贵古籍,重点选编、介绍了《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周髀箅经》、《群芳谱》、《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诗》等四部,分别就其产生背景、版本年代、历代批注内容与作者、历史作用及现实意义等。第三部分收录了自明清以来正式出版发行的二百多部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著作。以方便感兴趣的读者或进一步深入研究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有识之士索引。 -
中国传统色彩图鉴
中国的色彩理念融和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色彩文化。《中国传统色彩图鉴》以图鉴的形式,带你领略建筑、服饰、绘画、雕刻、瓷器、漆器、剪纸的色彩艺术,了解传统色彩知识,感受传统色彩之美。 -
再见传统(3)
代序 这些文章大都是十几年以前写的,拉拉杂杂发表在各种杂志上,也有的曾收入1996年出版的文集《觅魂记》。有一天我拿出这些文字来读觉得自己重新回到了十几年前采风考察的乡村。记忆中的乡村,天空比现在更纯洁,大地比现在更干净,人比现在更朴素,而我自己也的确比现在更年轻。 一双年轻无知的眼睛,能从纯洁、干净、朴素的背景中看出些什么来呢?肯定是多浅显、少深刻。 从第一次采风起,我不断地到乡村生活,并没想到“再见”的词语,一度梦想着传统会与我相伴。十几年过去,翻看采风的笔记和照片,又读这些文字,我猛然意识到:我去乡村的每一次都是“再见”,我离开的每一次也都是“再见”,与我相伴的,其实是现代民众匆匆忙忙“奔小康”的脚步。 啊啊,我悔恨当时自己看的每一眼不够真切,听的每一句不够细微。从这些旧文中,我企图读出更多当时的情景。 时至今日,传统民间与乡土文化成为时尚,更多的年轻人渴求对它进一步地了解。但是,今日中国乡村已经由我采风时渗透传统的土地向着“现代化”的场地迁徙了十几年,昔日的泥土围城不是人去楼空,就已改成了繁华的旅游景点……于是,我宁愿露出我的浅显,也让今天的人们多感受一些乡土中国的传统景观。 我最初把民间艺术的传承人称为“艺术的母亲”,是把她们当成自己的母亲——母亲哺育儿女成长,而我的艺术正是在民间艺术的滋养下渐渐成熟。 我的母亲姜永贞是个乡间巧手,但她活着的时候,我并没有从她那里接受民间艺术滋养的主动。因此,艺术上更多的营养补充,来自于更多“艺术的母亲”,我曾和这些母亲们亲密相处,但如今她们大多已经离开人世,她们是: 王兰畔、张林召、曹佃祥:祁秀梅:段月英、库淑兰……我会永远记住她们的名字,我会在心中为她们设置永远的祭坛。 其实,这些艺术的母亲并不属于我自己,她们是传统民间文化最后的传承人,她们代表着传统乡土中国把积淀千百年的文化遗产交给了现代。 现代,你该动情了吧?还不快对她们说一声:母亲,你放心。然后把这份遗产轻轻地接过来。 -
再见传统(2)
再见传统(贰),ISBN:9787108017390,作者:吕胜中著 -
戏出年画
《戏出年画(上下卷)》内容简介:年画是春节时人们除旧布新、趋吉避邪的木刻版画,其精美的绘画雕刻亦极具欣赏价值。年画种类繁多,其中戏出年画内容最为丰富,它借着角色、情节和绘画将传统文化传承不绝,可说是最有学问的年画。 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叫“齣”(简化字为“出”),故戏曲题材的年画叫做戏出年画。本书包括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山东等十省市最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全面展现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编辑上。更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动人的精髓,表现出中国历史和文化博大的内涵。 -
碧山05
“碧山”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MOOK杂志书,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碧山”在我们看来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碧山》系列图书将集中于探讨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判。 本辑“文庙:儒家的先贤祠”,有“专题、行动民艺、传承与表现、去国还乡、故土残调、读影、品书、观展”八个专栏。本辑文章有: 《垂教于世:中国古代地方城市的孔庙》(沈暘)、《台北孔庙的九二八释奠典礼与春季典礼》(高振宏)、《安徽文庙——以旌德和桐城文庙为例》(方光华)、《天下文枢》(叶兆言)、《东瀛孔庙管窥》(张渭涛)、《消隐于日本社会的儒学》(傅舒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