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研究所完成的成果,从新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历史,提出了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可说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力作。本书将“思想界”作为问题的切入点,以审视中国社会的变迁,主要关注出版媒介尤其是报章在此期间的发展,以及走出科举时代的读书人依托于新型出版媒介所确立的新的角色。 -
笔底波澜
本书全面梳理了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言论史,起自1872年上海《申报》创刊,终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每年一篇,评述当年风云人物、典型事件,篇末以“记事”形式胪列该年言论史实。本书呈现了转型时期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历史图景,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漫长历程中如何运用言论武器表达观点,争取权利,推动社会变革进步。 -
蒋介石的1949
1949年,是蒋介石自认其革命生涯中遭遇最大挫折的一年。不过,从他一生事业来看,这年则是他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虽然被指为“失去中国的人”,但他却也是建设台湾的奠基者。 蒋介石自1949年1月21日下野,到1950年3月1日再起,前后共一年一个月又七天。他的下野固然有美国方面的因素,但是影响不大,主要还是在于国共战争,国军溃败,政府内部呈现分崩离析的状态,以及蒋氏对于中国国民党的失望所致。 就蒋介石个人而言,这一年是其一生中最感屈辱的一年,即使在时隔数年后,对于这一年各种经历的记忆,依然是“悲惨”“侮辱”。除了自我反省外,在对国民党党员的多次演讲中,他曾以“亡国”来形容当年的处境。 不过,从蒋介石一生事业来看,1949年亦是他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虽然他被指为“失去中国的人”,却是建设台湾的奠基者。 编辑推荐: 1949年蒋介石下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重庆撤退时,为何下野的蒋介石突然出现在前线指挥战斗并最后撤退,而代总统李宗仁却早早地在香港就医? 紧急关头代总统李宗仁为何突然出国?其间,蒋介石如何完成角色转换,从幕后走上前台? 共产党提出的和平谈判条件,为何被国民党高层认为是“降书”和“罪状”的供认? 下野后的蒋介石为何被宋美龄、李宗仁屡劝出国?他们的动机和和目的是什么? “悲惨”的1949年里,蒋介石有没有最愉悦的一段时光? -
中国现代史(上册)
《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上册(第3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史(第三版)1919-1949》(上)系统阐述了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编者以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统治的崩溃和中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解放的历程为主要内容,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构建更趋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别于中共党史和革命史,成为中国通史的现代部分;注意吸收多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重大问题作了更深入、全面的分析和介绍。 -
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
国际法在晚清传入中国,是历史大事,可以视作西潮东渐引发文化变迁的典型范例,影响深远,反映了西方文明渗透入中国思维的过程,更展示了中国传统“天下观”崩解的具体情况。全书以全球化的视野,探讨了晚清国际法传入中国,引起有识之士思考国际对策,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用夷变夏”的具体过程与思维变化,反映了东西方文明踫撞之时,遭受侵略压迫的中国,在被迫纳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之时,是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秩序,在左冲右突、几乎可说是“困兽犹斗”的艰苦情况下,接受了西方国际法的挑战。同时也展示了所谓“国际公法”多面与多层次的复杂性,对于我们思考世界历史中不同文化进程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全书资料资料翔实、论证细密,是近年该领域研究中的一部力作。 -
曲折发展的岁月
《曲折发展的岁月(1949-1976年的中国)》叙述、论析的是l956年9月至1966年5月,共和国十年曲折复杂的发展史。它凝聚历史风云,对于八大路线、反右派运动的发动、两次郑州会议的纠“左”、庐山会议的逆转、军队里的反彭黄反谭政斗争、三年经济困难、五年国民经济调整和党内外政治关系的调整、国际“反修”和国内“防修”的演变、党内矛盾特别是上层矛盾的发展、“四清”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共和国60年,既有凯歌行进的时期,又有曲折发展的岁月。 该书文笔简练生动,形式活泼新颖,并富于理性思考,对这段复杂历史的内在发展规律挖掘得很深,史论结合得当。这部书既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又有相当引人入胜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