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泡沫
泡沫,比如20世纪20年代和90年代的股市泡沫,是现代经济生活令人深恶痛绝的特征。美国的投资者一次又一次受到快钱、新技术和过度乐观情绪的引诱而头脑发热。当泡沫破灭时,他们一次又一次证明着自己的愚蠢。因此,金融史也是一部梦想破灭和痛苦反思的悲剧史。 但这是故事的全部吗?现在回顾起来,泡沫是否也有它积极的作用?这种疯狂的经济狂热是否也为机遇、增长和创新打下了基础?泡沫能成为经济的一个有利因素吗? 在本书中,丹尼尔•格罗斯从大量事实中得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所有的泡沫都有积极作用。从19世纪的电报狂潮到当今美国对于可替代能源的狂热,从铁路到房地产,格罗斯带我们回顾了这些大胆投资者和先锋所带来的旋风,分析了它们所留下的宝贵财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通常被认为是灾难的泡沫实际上曾经帮助人们建立了商业基础设施,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泡沫其实也是重大的科技和商业创新时代中迅速扭转经济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打击金融泡沫并且成功走出阴霾的能力也是经济的韧性和繁荣的秘诀之一。 -
债
《债》内容简介:尽管负债是现代经济体的基础,但是在经济思想史中“债”一直是一个未被充分研究的概念。所有的经济学著作都认为,货币的出现取代了复杂的物物交换,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这种观念存在的问题在于——没有半点证据支持这种说法。 通过对作者对传统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货币并不是以物物交换的替代者的形式出现,它原本是以一种度量尺度、一种抽象物的形式,同时也作为人类之间的关系(债务与义务)出现的。在5000年前,人类已经在使用复杂的信用体系而不仅是物物交换来进行商品交易。信用体系的存在远远早于硬币和货币的出现。他在书中指出,在没有货币的年代,人们并不“易货”,他们互相馈赠,有时以进贡的形式,有时会在晚些时候得到回赠,有时则是纯粹的礼物。货币的出现不是为了方便交易,而是埃及等古国或苏美尔的神职人员为更有效地收税或计算财富而创造出来的。价格概念和冷漠的市场应运而生,它们吞噬了人类社会原本拥有的一切温情脉脉。是金钱让责任和 义务变成债务,欠债还钱的常识腐蚀了人类彼此关爱的本性。格雷伯认为,一旦我们理解了债务的社会起源,就会乐于在条件发生改变时重新协商债务问题,无论他是抵押贷款、信用卡债务、学生贷款、还是整个国家的债务。 在书的最后,格雷伯开出一剂“药方”:免除所有国际和消费者债务。“这会奏效,因为它不仅能打打消除人们切实的苦难,而且提醒人们,金钱并非妙不可言,还债不是道德的核心,这一切都是人为的安排。” -
金融危机真相
《金融危机真相:20世纪90年代》再现了当年惊心动魄的危机场景,分析了危机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为我们揭开了金融危机的神秘面纱。20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接连发生,从1994~1995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到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成为很多人不愿回想的噩梦。各国政府官员为开脱罪责,纷纷控诉国际货币金融体制,指责货币投机者。事实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是国际金融制度出了问题?还是货币投机者从中作祟?抑或是另有隐情? -
香港企业购并经典
《香港企业购并经典》既可视为一部香港30年来企业收购兼并的历史,亦可作为收购兼并的个案分析教材。倘若读者能从中获益,笔者将深感欣慰。踏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资崛起,部分跟风进去的中资大企业,如中信泰富等,先后展开对恒昌、美丽华酒店的收购战,挟巨资的国有企业如首钢、中航等,亦在香港大展身手。与此同时,已晋身跨国企业之列的东南亚华侨财团亦不甘人后,先后策动海托、亚证、电视企业等一系列收购合并。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骤起,其后对香港经济造成空前的冲击,香港企业收购兼并再次风起云涌,其中,最瞩目的当数李嘉诚的二子李泽楷旗下的盈科所策动的香港电讯的收购。 -
逃不掉的风险
《逃不掉的风险(经济史上的15大泡沫)》选取历史上影响最大的15个典型经济泡沫案例,以通俗生动的语言,配以大量丰富多彩的图片,向读者展示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一个个可笑而又可悲的泡沫故事,使读者不但能通过具体事例了解什么才是泡沫和泡沫经济,还能思考这些泡沫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普通民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为自己在面对泡沫时保持清醒,趋利避害,化危为机提供有益的启示。 -
香港英资财团
《香港英资财团(1841-1996)》试图从历史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对香港的英资财团作一个客观、平实的概述和分析。一部香港英资财团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是香港近现代政治、经济历史的一辑极其生动的侧影,从中反映了逾一个半世纪以来香港经济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各种资本与财团势力的激烈竞争和角力,以及中英两国的国力在远东地区的此消彼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