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碎片化的历史学
弗朗索瓦·多斯描述了年鉴学派大刀阔斧夺取权力的过程,及其在战略方面显示的巨大才能。该学派从不拒绝传媒、商业利益和广告宣传,因为在当今社会没有它们的帮助便会一事无成。年鉴学派先是夺取了社会学家曾试图控制的领地,并在其上建立起自己的霸权帝国,然后又借助天时地利,加上其诱人的说服力,收编了所有人文科学。在向读者介绍“新史学”的来龙去脉和种种变化方面,弗朗索瓦?多斯是个难得的向导。 -
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
甲午惨败后,原本封闭的“天朝”已经被彻底打碎,每一个对国家、种族和故乡还有感情的人,都要面临着巨大的、难以回答的但是又必须尽快回答的问题——“我是谁”?“中国是什么”和“中国怎么办”?以学术史的眼光来看,为回答该问题而出现的三个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国史叙述模式、种族史叙述模式、现代地方史志叙述模式,对此后中国的历史叙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一书对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形成过程做出了分析,对近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理论体系做出了归纳和总结,有助于读者对中国史学发展方向的宏观认识。 历史事实是唯一的,但是对于历史事实的呈现和理解会随着历史叙述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在中国传统社会,只有一个主要的历史叙述模式,即基于儒家“三纲五常”伦理观念构建的,以帝王将相为书写主体的历史叙述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虽然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上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对于历史事实的理解却鲜有分歧。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叙述模式之权威性受到质疑,并很快被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取代。 姜萌博士的《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一书对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形成做出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由于族群意识的影响,清末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对中国传统历史叙述模式的替代是从一个占据支配地位的传统历史叙述模式演变成三个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国史叙述模式、种族史叙述模式、现代地方史志叙述模式,这三个模式在理论上各成体系,在清末亦皆有所实践。该书对上述三种历史叙述模式对中国近代以来史学的深远影响做出了客观的叙述、分析和评价。 -
史家与史学
本书回溯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探寻吕思勉、许思园、范文澜、张荫麟、萧一山、柳诒徵等最有成就与影响的史学大家的学术追求与人格魅力,以同情地理解、分析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思想遭遇与人生遭遇,并从整体上对20世纪中国史学做出自己的考量。新见迭出,多发人所未发。 -
從《史記》到《漢書》
漢承秦制,故西漢初年傳統史學幾近中絕,後至武帝又不改秦道,儒術淪為緣飾之工具。太史公作《史記》,上續古史之傳統,下繼孔子《春秋》「撥亂反正」之志。其特徵便是書寫當代史以論治,故被漢廷視為「微文譏刺,貶損當世」,形成對當代政治的挑戰。 隨著《史記》散播日廣,對漢廷統治的負面影響日益浮現,官方開始採取了種種防制措施,如成帝時刪削《史記》十篇即是。其後歷經兩漢之際共四個階段,至東漢初,朝廷先設前所未見之「私改作國史」一罪,嚴禁私人修史,將史權收歸官方。而後再命人撰述一部「頌漢功德」之史書,以求取代《史記》之影響,這就是班固的《漢書》。 班固為「尊顯漢室」,割離古今而作《漢書》。不僅扭轉《史記》本旨,更使《春秋》、《史記》以來當代史之傳統中絕,中國史學走上了述古不論今的道路,成為殘缺之史學。後史代代法之,遂使當代史不復重現。《史記》所傳「通古今之變」之大義,至此衰矣。 本論文的題目為「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研究目的在以《史記》到《漢書》的轉折過程為中心,藉此對兩漢之際史學和政治的互動情形,作一全面而詳細的分析,進而闡明其在中國史學發展上之歷史意義。並期望此一研究,可以對傳統史學形成與演變之大關鍵,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並為學者考較《史》、《漢》異同闢一新途。 本論文的第一章,首先針對研究範圍與關鍵名詞作一界定,接著進行相關研究文獻的回顧,最後則對本論文之研究目的、方法與全文結構作一介紹。 第二章先由《史記》對漢代造成的衝擊和挑戰開始談起。自春秋戰國以下,由於王權的衰弱與戰亂的影響,致使「史記放絕」,史學傳統面臨了衰亡的危機。至秦朝統一天下,又因統治者深惡「是古非今」,使這樣的趨勢達到了頂點。除了少數「文略不具」的簡單記載外,秦人幾乎刻意的滅絕了一切史籍。西漢開國,承秦之制,雖不如秦人打擊學術之甚,但對於史學亦未重視。致使西漢前期既無先秦修史之官,亦無先秦官修之史,傳統史學幾近中絕。 而另一方面,秦人以詐力得天下,又以刑法治天下。漢又承秦道而不改,至武帝更復始皇之所為,孔子之道淪為緣飾其暴政之工具。故自先聖先王至周公、孔子以來所傳承之禮樂大道,因而瀕臨絕滅之危機。太史公生於此時,有興亡繼絕之志,故以父子兩代之力著作《太史公》(即《史記》)一書,上欲重續中國史學斷裂之傳統,下欲繼承孔子《春秋》「撥亂反正」之志,以俟後世聖人君子。其書重要特徵之一,便是繼承書寫當代史的傳統,強調「通古今之變」以論治之思想。但這樣的傳統,無可避免的要對承秦制而不改的漢代統治者提出針貶,故被漢廷視為「微文譏刺,貶損當世」,形成史學對當代政治的新挑戰。 政治受到以《史記》開端的史學之挑戰,則統治者必然會以各種手段來回應。隨著《太史公》一書的散播日廣,對漢廷統治的負面影響日益浮現,漢代官方採取了種種的防制措施,其後歷經兩漢之際兩百一十二年,共四個階段的前後轉折過程,終於在東漢明帝時找出了最佳的解決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撰述一部完全站在朝廷立場說話,又足以取代《太史公》的史書,這就是班固的《漢書》。本論文的第三、 四兩 章,便是就此四個時期的演變過程詳細加以考述。 第一時期自《太史公》成書至其外孫楊惲宣布傳本,為抑禁與傳抄時期。蓋此時期《太史公》尚未引起朝廷的特別注意,然中秘之《太史公》藏本,因受朝廷對秘府藏書的嚴厲抑禁政策所限制,凡觸犯者幾近死罪,故其內容未見流傳在外。傳本則由史公傳於女婿和女兒,其部分篇章並在此時期流出,在民間逐漸引起少數人的喜好和傳抄。 第二時期自楊惲宣布《太史公》傳本至成帝賜班斿秘書之副,為公布與刪削時期。此一時期《太史公》傳本因楊惲的宣布,加速了向民間的傳播,同時引發了學者如褚少孫等對《太史公》的注意和愛好。而至成帝時,漢廷已開始注意《太史公》一書對統治的負面影響,因此刪削其中十篇。而此「十篇缺」之本,成帝又賜其副於外戚班氏,形成在藏、傳兩本外的第三個重要抄本。 第三時期自成帝賜班斿秘書之副至班彪作《太史公》之《後傳》,為補續與褒揚時期。蓋成帝時,朝廷為嘗試解決《太史公》帶來的問題,故一面刪削十篇,一面又命馮商撰續其書,希望能將此書之影響導向對官方有利的方向。而此時《太史公》之傳播已廣,續《太史公》者亦人才輩出,有名可考者自楊惲、褚少孫下,前後計十八人之多。而在西漢中期以後的「厭漢」思潮中,內容多為「譏刺漢室」的《太史公》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西漢之亡即與此相關。此後的新莽則一改漢廷之態度,改採發揚史學和尊顯太史公之作法。 第四時期自班彪作《太史公》之《後傳》至《漢書》成書,為論罪與取代時期。此時期東漢朝廷鑒於西漢之亡,力圖以強烈之政治手段干預學術,尤以圖讖和史學二途最為明顯。首先以前所未見之「私改作國史」罪名,將史權收歸官方。其次,在明帝重重考核和指導後,命班固著作「頌漢功德」之《漢書》取代《太史公》,並推廣之以消除《太史公》之不良影響。最後,再命楊終對《太史公》原書進行大規模刪削。三管齊下,終於大功告成。 隨著《史記》的傳播與統治者的政策變化,兩漢之際史家也有著前後不同的反應。本論文的第五章,將就兩漢之際諸子對《史記》的評價、補續《史記》諸家、史學新著作的出現等三方面作一補充。 在瞭解從《史記》到《漢書》發展的轉折過程後,本論文的第六章將由此認識出發,重新探討《史記》和《漢書》的轉變及其歷史意義。蓋班固承明帝之意,為達「尊顯漢室」之目的,割離古今而作《漢書》。從此當代史之傳統中絕,中國史學走上了只述古而不論今的道路,成為殘缺不全之史學。《漢書》又採取「避重就輕」之筆法,將西漢種種亂象之根源,由《史記》所注重的治道與制度問題,扭轉為個人之道德問題。此外,觀察《漢書》之「天人」觀及「古今」觀,亦多隨當世之時宜,處處為尊顯漢室而服務。最後回顧班固一生,其早年不甘寂寞,力求功名而不得見用。至青年時,賴明、章二帝賞識其才,故一意逢迎帝王,為漢歌頌,然自以才高而位低,常懷怨望之心。晚年則阿附權兇竇憲,為虎作倀,尚自以為榮。其雖才華出眾,但所作所為,恐皆為貪利慕榮而發也。 本論文的第七章則是結論,將總結從《史記》到《漢書》之轉折過程及其歷史意義。蓋我中華之史學本為論治行道而作,其本旨與六藝無異,證諸《史記》一書可知。而在太史公原來的規劃中,完整的史學是包括「古」與「今」在內,兩者缺一不可。後世史學之繼其書者,亦當代代「下至于茲」,不斷撰作新的當代史,將古今結合為一體,方可對當世政治有所指導,以維繫理想於不墜。但自班固為迎合人主,篡亂《史記》之法後,後世史學多法《漢書》,遂再無面對當代以論治之勇氣與史識。《史記》所傳「通古今之變」大義,至此衰矣。 【本書目錄】: 第一章 序論…………………………………………………1 第一節 研究時間範圍與名詞界定……………………………2 第二節 研究文獻回顧…………………………………………14 第三節 研究目的、方法與全文結構………………………… 20 第二章 《史記》對漢代政治的挑戰………………………23 第一節 「弗廢史文」──史學的中衰與復興……………… 24 第二節 「撥亂反正」──以《史記》繼《春秋》………… 47 第三節 「貶損當世」──對漢代政治的挑戰……………… 62 第三章 從《史記》到《漢書》的轉折過程(上)…………89 第一節 抑禁與傳抄時期:藏之名山與傳之其人…………… 90 第二節 公布與刪削時期(一):楊惲與褚少孫……………110 第三節 公布與刪削時期(二):十篇缺與班氏家藏本……129 第四章 從《史記》到《漢書》的轉折過程(下)………151 第一節 撰續與褒揚時期(一):續《太史公》十八家考………151 第二節 撰續與褒揚時期(二):十八家背景分析與史通子…191 第三節 論罪與取代時期(一):「私改作國史」罪與「十篇有錄無書」……………202 第四節 論罪與取代時期(二): 官修《漢書》與刪削《太史公》書…………………224 第五章 兩漢之際的史學與《史記》………………………239 第一節 兩漢之際諸子對《史記》的評價……………………239 第二節 兩漢之際諸子對《史記》的撰續……………………265 第三節 史學新著作與《史記》………………………………280 第六章 從《史記》到《漢書》的轉變………………………287 第一節 從體例看《史記》到《漢書》的轉變…………………289 第二節 從論贊看《史記》到《漢書》的轉變…………………306 第三節 《史》、《漢》中的「天人」觀與「古今」觀………325 第四節 班固之為人與《漢書》…………………………………340 第七章 結論………………………………………………361 徵引書目……………………………………………………367 誌謝 …………………………………………………………381 【訊息來源】:http://www.press.ntu.edu.tw/ntu_nube/news/b_view.asp?book_id=544&foo=1 -
历史著作史(下卷全两册)
本书下卷共分七编。第六编讲近代史学的兴起;第七编讲德国的史家;第八、九编讲法国的史家;第十编讲古代东方史学;第十一编介绍教会史家;第十二编介绍了北欧、南欧、东欧及巴尔干的史学著作情况。 -
历史著作史(上卷全两册)
我馆历来重视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考,又利于文化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