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研究
《史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研究)》讲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政治跌宕起伏,运动接连不断,社会处于急剧变革中,与此相应,中国史学也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一波接一浪的史学批判成为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特有的现象,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演绎出一段激情与颓丧、光荣与屈辱、愉悦与辛酸并存的历史。那么,史学批判是如何形成,又是怎样歧变的呢?它的后果与作用如何?对新中国史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如何认识和评价史学批判?《史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研究)》以史学批判作为研究对象,力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严谨认真的精神分析评价史学批判,从多方面揭示史学批判形成的背景和条件,理清史学批判的歧变脉络,分析史学批判发动的背景和原因、发展阶段、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以及特点等,剖析史学批判的性质、任务、方法、理论武器、批判的主体与客体、指导方针,最后阐述史学批判的后果和影响,总结史学批判的经验教训。 -
家国、夷夏与天人
四至六世纪的的中国处于历史上的南北分裂割据时期。北方是十六国北朝,南方是东晋宋齐梁陈。秦汉以来大一统的中国社会至此彻底走上分途发展的道路。较之东晋南朝,当时中国北方由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勃然兴起,呈现出尤为突出的民族重新组合和融合的景象。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及其史官史家们曾经就夷夏、家国和天人等事关皇朝久治长安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其间的流血斗争、是非曲折、以及大一统情怀,深深地印刻在当时的史学之上,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本书即围绕夷夏、家国和天人这三个主题,就当时北中国的史学和历史记忆的形成提出了视角独到的认识,以期阐明其上承汉魏、下启隋唐的历史文化价值。 -
西方史学通史 第二卷 古典时期
《西方史学通史第2卷:古典时期》内容简介:本卷阐述了西方史学的三大源头:希腊史学、罗马史学和犹太史学。其中,希腊史学包括从荷马史诗到希罗多德、修营底德以及希腊化时代的史学思想及诸史家;罗马史学包括从共和时期到帝国早期、帝国后期以及帝国治下的史学思想及诸史家;犹太史学则包括古代犹太史学的特征、范畴以及主要的犹太史家及其思想。据此,总结与归纳出西方古代史学的特征与传统。 本卷试图在兼及各阶段学术史研究成果的同时,注重考察古代史家当时所处的文化语境与时代需求,探讨史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可能做出的反应,将史家的历史书写理解为他们对自己那个时代和社会所面临问题的一种解答。因此,作者一方面引用古典文献,使读者能够直接面对、切身感受古人的观念;另一方面则尝试着容纳和穿插不同的研究视角,希望能以此发现和还原一种尽可能真实的历史,并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立意为西方古代史学史的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
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
《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内容简介:1952年当我从台湾大学外文系转到历史系时,就立下志愿,研究中国史学史,从清代始,向上逆溯。1962年负笈英伦,侧身剑桥大学,与西方世界相接,了解西方史学的兴趣骤增,于是倾力阅读西方论史学之书,如醉如痴,迄于1964年回国,阅读约数十册,初见西方史学的美富,无限欢欣。惟在阅读之际,偶然遇到西方史家论及中国史学处,觉其议论有极精当者,亦有甚值商榷者,于是草成《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一书,于1966年出版。此后继续钻研西方史学,所见及西方论中国史学的言论益多,乃于1978年至1980年之间,改写《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一书,字数增至一倍以上,学林许其有沟通中西史学之功,然自我评论,则觉不足。西方史学,浩瀚无涯埃,中国史学,自己所认识者,亦未至彻底。因此从1981年起,一方面继续深入了解西方史学,一方面计划撰写一部全面性的中国史学史,以扩大对中国史学的认识。2004.年三卷本的《中国史学史》写成,字数近八十万言,中国史学的大脉络、大建树涌现,亦于关键处与西方史学相比较,所得的新认识,与以前迥异者,为中国史学的世界地位,有不亚于西方史学者。 -
良史的命运
作者主要研究范围为近现代及当代史学史,本书是作者近年对二十世纪史学界一些节点和人物的研究文字结集,分为“回眸八十年代”“那些逝去的背影”“重写学术史”“情系当代”四个部分。 -
新史学圈外史学
史家治学贵在有法度。本书系著名史家王尔敏先生继《史学方法》、《20世纪非主流史学与史家》之后第三部探讨史学方法的专书。王先生立意检讨当代新史学风气的源流,勘验其成就与流弊,于主流之外另辟蹊径,戏称为新史学“圈外史学”,提示史学研究新门径,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对后学有启发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