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档案
这是一部跟乔治·奥威尔或约翰·勒卡雷的小说一样扣人心弦、令人不安且具有道德挑战的私人叙述,只不过这里讲述的全部都是真的。★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13)——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梁文道专文导读“出卖作为一种美德”。 ★背叛与妥协的刻骨描述,叫人毛骨悚然;现代与当下的无价记录,书写勇气与美丽;人性无解之谜,魂萦梦系,永远挥之不去。——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20世纪伟大的谍报小说家)★(本书)回忆加顿艾什本人与恐怖的东德秘密警察机构“斯塔西”交手的亲身经历。从来没有一个族群受到如此严密的监控,即使是在胡佛麾下的美国联邦调查局时期也望尘莫及。《档案》生动地还原许多恶质的人形怪兽,他们的目光总是紧紧地盯着每一只小麻雀折翅坠地的时候。——亚瑟·米勒(Authur Miller,20世纪最知名的美国剧作家之一)★《档案》一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在于加顿艾什追踪许多当年持续跟踪、监视并密告他的人,本书因此更接近惊悚小说的味道,然而,较惊悚小说更胜一筹之处在于,《档案》所述皆为真人真事! ——《苏格兰周日报》(Scotland on Sunday)★ 完美融合谍报惊悚小说、冷战史、自传与哲理思索于一书……笔触优美,探讨严肃而不失幽默讽刺。 ——《英德书评》(British-German Review)★《档案》重现20世纪80年代中欧变化的手法,从未见于其他任何书籍。这是一本传家之作,当我们的子孙问起中欧共产主义政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当他们怀疑优美的英语写作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答案就在《档案》之中。 ——英国《独立报》(Independent)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的蒂莫西·加顿艾什为了研究希特勒统治之下的德国,分别在东、西柏林停留数年搜集资料,但没想到,他在东德的行踪被认为是间谍活动,并被秘密警察和线民盯梢,留下了厚达325页的秘密档案。两德统一后,东德的秘密警察档案开放,作者重访东德,根据东德国安部为他建立的档案和自己的日记,一一寻访当年那些监视他的人,重建青年时期的一段记忆。他惊讶地发现,彼此立场不同的人,往往对相同的经验持有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回忆;于是,穿越各种回忆的迷雾,探寻自身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历史的真相,就成了本书写作的动力,最终促成了这样一本动人心弦的著作。 这是一部将个人回忆与历史探索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的纪实作品,读来引人入胜。 -
苏联的最后一天
苏联是在枪林弹雨中建立起来的,却是通过政令解散的。 爱尔兰记者奥克莱里是苏联解体的见证者,在本书中,他以1991年12月25日这一天为框架,围绕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斗争,将苏联最后六年的政治混乱、经济衰败、人心向背,用细致可靠的描写,表现得清晰而传神。 苏联陷入泥潭难以自拔,整个国家的命运和走向,最集中地体现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两个人身上。每个人都看着他们,“就像狼群等着最强壮的两头狼对峙”,看谁会成为领导者。卑微不是戈尔巴乔夫的脾性,宽宏大量也不是叶利钦的风格。两人从最初的联手合作,到后来的冲突不断,终于变得势同水火,各不相让。最终,戈尔巴乔夫不能很好地判断他的人民,在自我认识上更加糟糕,而叶利钦则在动物般的直觉下,听到了远处历史车轮的轰隆声。 -
零年:1945
《零年》是对作为二战尾声的1945年所发生的事的回顾。一个世界走到了尽头,另一个焕然一新且前途未卜的世界正徐徐拉开大幕。世界各地都在上演政权更迭,无论是亚洲,还是欧陆大地,均随处可见。之后的权力斗争往往相当残酷,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我们所熟知的现代世界。 这一变革的规模几乎难以想象。纵观全球,大城市沦为一片废墟,饿殍遍野,人口大幅衰减,生活颠沛流离。人们开展了大范围的无情报复。与此同时,难以估量的损失已成过去,光复掀起了无以伦比的喜庆狂潮,人们前所未有地纵情欢乐。1945年的一系列事件孕育了欧洲福利国家、联合国、去殖民化运动、日本和平主义以及欧盟。战胜者将社会、文化和政治“再教育”强加给战败者,力度之大,几乎史无前例。这种做法多半未经过深思熟虑,但正如伊恩•布鲁玛向我们呈现的那样,以事后之明来看,这些举措实际上还是较为开明、人道和有效的。 这部作品布局宏大,人物故事跌宕起伏。书中,作者信手拈来地谈及亚欧两地的影视艺术作品。也许没有人比伊恩•布鲁玛更适合撰写《零年》这本书了,这是他的力作。 -
耳语者
斯大林时代(1924—1953)既是一个全面控制时代的开端,也是它的高潮时刻。经过改造的苏维埃人,既恐惧政治权力,又对它无比崇拜。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成了“耳语者”——或藏身于角落窃窃私语、互诉衷肠,或暗中迎合,成为向当局告密的举报人。许多关于苏联的历史著作都聚焦于恐怖的外在现象——古拉格、逮捕、判刑、囚禁甚至杀害,却几乎没有人关注普通的苏联人过着一种怎样的私人生活,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是什么。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所关注的正是最为广泛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是第一部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尽管在书中几乎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斯大林的存在,但是《耳语者》并不讲述斯大林本人,讲的是,斯大林主义如何渗入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本书也并不试图解说恐怖的起源,或描述古拉格的兴衰;只想解释警察国家如何在苏维埃社会扎根,让数百万普通百姓卷入恐怖制度,或是沉默旁观者,或为积极合作者。正如俄罗斯历史学家米哈伊尔·;格夫特所说,斯大林制度的真正力量和持久遗产,既不在于国家结构,也不在于领袖崇拜,而在于“潜入我们内心的斯大林主义”。 而对于这一切,我们绝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