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周文化探索
《先周文化探索》在系统梳理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中国青铜时代考古中族属判断的研究方法。主要利用近十年来的新资料与新成果,建立了关中地区商时期相关居址与墓葬遗存新的分期体系与新的分类体系。在判断关中地区商时期区域聚落形态与重点聚落性质的基础上,辨析相关遗存的族属,判断了不同区域碾子坡文化遗存与先周文化的关系。 -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本书重点突出地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80余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成果。全书以年代先后为经,以不同地区文化遗存为纬,纵横结合,构建了全国各地不同时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间、空间和内涵框架体系,把大约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按年代早晚和发展演变脉络,大致分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四个时期。以黄河流域、北方地区、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四大区域为第一层次,再在四大区域内划分不同地区为第二层次,然后以不同文化遗存为第三层次。在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总体考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探讨了社会发展诸阶段的概况和文明起源问题,证实连续、多元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孕育了日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本书对从事考古学、先秦史学、民族学、文物和博物馆学等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均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
中国考古学十八讲
《中国考古学十八讲》主要内容:考古学的年代与分期,考古学主要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与成果,古代主要遗迹遗物的分类与研究方法等。其中遗迹部分重点介绍古代城邑的起源和发展、布局及规划思想;古代葬俗的起源和演变、墓葬制度等。遗物部分则选择田野考古中最常见的石器、陶器和铜器三大类,归纳各类器物的基本知识与时空分布。 -
敦煌石窟全集 第1卷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瓜州榆林窟,因相同的地理位置、历史条件、题材内容、艺术特征,共属敦煌佛教石窟艺术范畴,统称为敦煌石窟。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石窟全集》的规模大约将达到一百卷,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即包括公认敦煌凿建最早的“早期三窟”填补了敦煌石窟研究领域的空白,对于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满足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对敦煌石窟资料的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报告分上下两册,以文字、图片、测绘图等形式,详细记录和描绘了敦煌莫高窟第266窟、275窟等11个洞窟的石窟档案。此次完成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运用文字、测绘和照相等各种记录手段,逐窟记录洞窟位置,窟外立面,洞窟结构、塑像和壁画,洞窟保存状况,以及附属题记等全部内容,是洞窟最翔实的“档案资料”,为今后洞窟修缮乃至全面复原提供了科学依据。 -
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宗教与历史
这本《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宗教与历史(精)》由罗丰主编,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书中收入了《“寄田”与“仰谷”——试论西汉时期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农业开发方式和农产品贸易》、《史诃耽与隋末唐初政治——固原出土史诃耽墓志研究之一》、《安禄山服散考》等论文。 -
宝鸡六章
本书全面介绍了作为青铜器之乡宝鸡市的考古发现,特别是近年来在石鼓山地区的考古收获。 本书的六篇文章,分别从宝鸡石鼓山西周墓葬出土青铜器、戴家湾出土青铜器、海内外博物馆的宝鸡青铜器收藏、商末周初关中文化与政局变迁等六个角度,展现了青铜器之乡各方面的发现与特色,通过考古学者们的推理与解读,再现出昔日商周变迁之际的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