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器物图像与汉代信仰
本书通过对汉代的器物,如熏炉、钱树、树灯、阳遂、铜镜、玉璧、武器、铜鼎等及其图像的讨论,带领读者从图像的背后了解汉代人们的信仰的根源。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穷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那些文献失载的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深层内涵。 -
时惟礼崇
《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以考古学文化系统理论为主要框架,从技术-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重新阐释东周之前的青铜兵器。在技术层面上,规避了蒙特柳斯式类型学的社会化大生产和渐进演化等预设观念,采纳兼具通则观念和历史特定性考量的物质文化分析方法,提出了青铜兵器形式风格的功能化和美术化两个倾向。在社会层面上,《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提出物质性、空间性和学术史三种情境概念,提炼出戈-矛组合和钺-刀组合等社会等级表达方式,揭示了作为社会区分标识的物质的内部多元和复杂程度。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尝试以认知考古学和情境考古学思路局部复原青铜兵器的文化归属、性别认知和信仰与禁忌。对与铜兵长期并存、相互影响的另一条线索——玉兵的讨论表明早期中国礼制体系的多元和互动本质。 因此,《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提出,青铜兵器就是青铜礼器,单纯依靠唯一材质甚至唯一器类复原早期中围礼制制度是危险而误导的。针对宾福德的经典理论,《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在方法组合、系统的界定、考古学观察的适用范围等方面也做出相应调整和完善。 -
考古学导论
《考古学导论》是柴尔德1956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曾由安志敏和安家瑗两位先生翻译成中文在2000年的《考古与文物》上连载。虽然这本小册子现在看来过于简略而且内容有点老旧,但是对照我国出版的几本导论性教材,还是可以给人以较大的启发。首先,柴尔德是从学科概念、分析方法、研究对象和基本材料的阐释入手介绍这门学科的基本内涵。第二,他以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来介绍枯燥的术语和概念,常常用现在大家身边比较熟悉的事情,或借用历史学和民俗学例子来说明史前期发生的情况,令人读来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第三,十分注重对考古材料的阐释。这种撰写导论性教材的风格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
汉长安城
本书较为详尽地论述了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内容涉及城市平面布局、基础设施、主要宫殿、武库及礼制性建筑和手工业遗址等诸多方面,并对一个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 -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地都有十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对研究中国古代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有重大意义。今天中国是古代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不了解古代,不知道我们民族的过去,对于今天的建设和发展是茫然的。是否了解和重视本民族的古代文化,是衡量一个国民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 自7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11座综合性大学设立考古专业,近10座高等学校设立文博和文物保护专业,近百座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的历史系开设“考古通论”课程。近年来,社会上热爱考古者也越来越多。为了满足高等学校对《考古通论》教材的需要。同时让社会上的广大考古爱好者有一本科学性较强的通论性质的专,特意编者了这本《中国考古学通论》。 -
考古学读本
本书为考古学研究的论文精选,分为“考古学与历史”、“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两部分,作者包括李济、夏鼐、张光直、宿白、邹衡等著名学者。本书可供高校考古学、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