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責任與判斷
本書集結鄂蘭生前最後十年未出版的文章與演講稿,她在其中針對道德哲學提出幾個問題,尤其是關於「惡的本質」與「道德抉擇」。 沒有人比鄂蘭更了解二十世紀的政治危機可以從道德崩潰的角度視之。勢如瓦解,顯而易見。鄂蘭看到那具爭議性、挑戰性以及困難的核心,不是由於人的無知或邪惡,未能辨識道德的「真相」,而是由於道德的「真相」竟不足以作為標準,去對人已經可能做到的事情下判斷。鄂蘭允許自己提出的唯一的概括結論,反諷地指向一種大幅變革的無所不括,即西方思想傳統原本引以為神聖之事全盤改變了。道德思想的傳統斷了,不只由於政治觀念,也由於二十世紀的政治事實,傳統斷裂,再也無法復原。 鄂蘭既非虛無主義者,也非道學家;而是思想家,追隨其思考的指引。然而要跟上她,卻是讀者的艱鉅任務——主要並不是對於讀者的智力或知識的挑戰,而是對思考能力的挑戰。她提出的並非理論的解決,而是豐富的刺激,刺激你自己去思考。她覺得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的洞見無比深刻,亦即,危機時刻或在真正的轉戾點,「過往無法給未來帶來啟示,人心徘徊在晦暗之中。」她認為在這種時刻(此時對她正是),心靈的晦暗就是最清明的指示,指示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人類責任的意義,以及人類判斷的力量。 本書特色 對於已經認識鄂蘭的讀者來說,這本自傳式的回顧有助於瞭解她在撰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時,如何思考個人在獨裁統治下應負的責任;對於不認識鄂蘭的讀者來說,這本用口語對著「你」(「你們」)發言的演講集結,絕對足以做為瞭解鄂蘭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思想家之一的起點。 -
心智生命
回顧光明與黑暗並存、燦爛與墮落共生的二十世紀,人類的思考活動卻在這複雜的時間體之中蓬勃地發展茁壯,吸收著最強大與最劇烈的變化能量,於是許多偉大的思想誕生,深深影響並引領二十一世紀的知識之路。 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無疑是這些令人欽敬的思想家中最重要的成員之一,其原創性思想乃為政治學與政治哲學上的經典之作。 本書《心智生命》是鄂蘭晚期思想已趨成熟的最後遺作,從其思辨一生的政治理論中昇華,鄂蘭以更為哲學性的思維探討人類的三種心智活動:思考、意志與判斷,隱約呼應著大哲學家康德(Kantian)的三大批判理論: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以及判斷力批判。 本書不僅只是鄂蘭在所有經典傳世的政治哲學論證中的一本著作,更可以視為她對於己身思想的最終結論,猶如書名the life of the mind,鄂蘭即使與世界告別,也藉由自己的著作,為她在知識的世界擦出最後一道絢爛的火光。 本書分為上卷〈思考〉及下卷〈意志〉兩個部分,上卷最初是1972年鄂蘭在英國亞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的季佛講座 (Gifford Lectures)的演講,參加此講座的演講者皆是鼎鼎有名,如杜威、柏格森、維廉.詹姆斯、懷德海等人;而下卷〈意志〉的開頭也是在同一場合所發表的演講,兩卷在作者漢娜?鄂蘭過過世後,後由瑪莉.麥卡錫 (Mary McCarthy)以好友兼文學遺產執行者的身份,於1978年將手稿整理付梓。在這部著作中,鄂蘭不同於其他政治理論方面的著作,審視「思想」並再度回歸到哲學上的思考,探究思想在當代生活中的各種面貌—— 認為「思想」這件事,是人最基本的心智活動,亦即思考、意志與判斷。鄂蘭在「行動世界」的框架裡進行哲學探索,探討思想是否能夠增益人的行動、明辨真理、分別美醜的能力? 這部書中,〈思考〉與〈意志〉的精節版甚至被用做紐約新學院 (New School) 社會研究所的教材。《波士頓環球日報》評之為「二十世紀最有智慧之光的心靈。」、《紐約時報書評》評之為「漢娜鄂蘭最有魅力亦最引人深思的著作。」而《新聞週刊》則評之為「一個充滿熱情與人文智慧的心靈, 探索著心智如何運作的基本問題。」 譯者簡介 蘇友貞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碩士,密蘇里大學聖路易校區管理資訊系統碩士。曾以映鐘筆名發表過小說, 詩及散文。譯作包括 《女哲學家和她的情人 – 漢娜.鄂蘭和馬丁.海德格》、小說選集《知更鳥的葬禮》。近作見於中國大陸 《萬象》 雜誌,《讀書》雜誌,《三聯生活周刊》,台灣《當代》雜誌,及美國 《聖路易新聞》, 英文小說發表於 《Other Voices》, 《River Styx》 等美國文學期刊。 -
阿伦特
这套丛书精辟地论述了西方历史上著名思想家的学术观点,以及这些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线索,是广大学生和哲这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丛书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丛书的每位作者都是研究该思想家的著名学者,对其本人及原作都有独到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丛书既介绍了每位思想家的生平,又清晰地梳理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难得的佳作。丛书的每位译者均是国内研究该思想家的专家,曾翻译过多本西方学术著作。 1 出世与去世之间 2 极权主义 3 人类的境况 4 艾希曼 5 面对黑暗的时代 6 反思美国的经验 7 思考的意义 8 阿伦特与当代思想 年平及著作年表 参考书目 -
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
本书根据美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汉娜·阿伦特手稿——1953年普林斯顿大学讲座Karl Marx and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翻译。 20世纪40年代末,阿伦特调整了《极权主义的起源》的写人各市地划,注意到与纳粹种族主义相比,马克思思想中含有的西欧政治传统的要素,开始转向对马克思想的关注。阿伦特比较集中地思考马克思想的劳动观,始于1953年春,系统表述于《人的条件》中。本书手稿里的观点、内容也正反映了她在那个时期思想体系形成的要点。这些手稿与后人整理出版的书信、文本,对于全面、准确阐释阿伦特政治思想,了解其思想发展轨迹,是非常重要的一手材料。 -
The Human Condition
A work of striking originality bursting with unexpected insights, The Human Condition is in many respects more relevant now than when it first appeared in 1958. In her study of the state of modern humanity, Hannah Arendt considers humank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ctions of which it is capable. The problems Arendt identified then—diminishing human agency and political freedom, the paradox that as human powers increase through technological and humanistic inquiry, we are less equipped to control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continue to confront us today. This new edition, published to coincide with the fortieth anniversary of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contains an improved and expanded index and a new introduction by noted Arendt scholar Margaret Canovan which incisively analyzes the book's argument and examines its present relevance. A classic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The Human Condition is a work that has proved both timeless and perpetually timely. -
人的条件
《人的条件》的主题即“我们正在做什么”。阿伦特通过对vita activa等级上的两次倒转的分析,表明这一倒转实际上是摩登时代运作前提的一个胜利——即生命而非世界才是人至高的善。尽管《人的条件》只是一种历史的分析,但它着眼于当代,体现着作者对当代因科技的巨大进步而带来的问题的忧虑和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