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化新论
《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增订本)》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把近代中国的巨变放到世界大变革的总进程中加以考察,提出以三大矛盾(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工商文明与以儒教为核心的东方农耕文明的矛盾)交织、四大趋势(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互动作为近代中国变革基本线索的新观点。指出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历史地位,特别在抑制半边缘化、衰败化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但革命不能概括中国现代化的全貌。在1949年以前,中国现代化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现代化努力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是中国社会内部上述四大趋势相互交织,衰败化、半边缘化得不到抑制的必然结果。1949年革命完成了国家重建任务,从根本上抑制了衰败化和半边缘化的危机,而1979年开始的改革,最终使中国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增订本)》对现代化理论多有发掘,是了解中国现代化的杰作。先后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
巴西现代化道路研究
拉丁美洲是发展中国家最大、最丰富多彩的现代化“实验室”。这里积累了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艺术足球、桑巴舞、狂欢节……除此之外,巴西,这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南美巨人,其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又带给我们何种启示? 在巴西现代化进程中,1964—1985年的军人政权占有重要地位,它创造出经济增长的“奇迹”,同时在政治上以排斥性的、专制的威权主义为特征。本书主要从巴西各社会阶级、集团在现代化的模式和战略选择上的分歧与斗争入手,分析军人政权产生的根源、它采取的经济政策及其成败、威权主义统治的特点和后期向民主政治的转变,并对同一时期拉美国家盛行的军人政权和第三世界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做了有意义的探讨。 -
寰球透视
-
从传统到现代
这本书共分四篇,第一篇“中国的传统社会”,系以现代的行为科学剖析古典中国的价值系统、社会结构与人格形式。第二篇“巨变中的中国”,系以巨型的与微型的分析来透视中国在西方文化冲击后,所产生的社会的与文化的变迁,亦即为中国转型期社会作一系描。第三篇为“现代与现代化”,系从世界的架构及文化的本质上,论析现代与现代化之意义与内涵。第四篇“中国的现代化”,则在指出中国现代化运动之性格、曲折及其回顾与前瞻,并陈展作者个人对中国未来的信念。此外,本书还附录了两篇文字。一篇是《世界文化的浮现》,审作者较早几年对文化问题的一个总的看法。另一篇是《胡适与中国现代化运动》,是作者在胡先生去世后不久所发表的两篇文字之一,这两篇文字是作者对这位现代中国的伟大知识分子的一种礼敬与追思。 -
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在冷战时代,美国政府和学界的相互联系与支持空前加强,社会科学家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参与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制定。当美国着手建立一整套针对“欠发达世界”的政策理念和行动方案,兴致勃勃地要对这些经济停滞、政治衰败、文化畸形的“落后民族”施行援助和“发展指导”时,社会科学家更是得到了施展其学术专长的空间。这些“出类拔萃之辈”相信自己把握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能够为新兴民族国家开列出达致“发展”和“现代化”的药方。这是一度统御美国社会科学主流、也在第三世界国家被广泛“消费”的“现代化”理论大行其道的历史背景和知识社会学背景。通过细致深入的历史分析和个案研究,历史学家雷迅马揭示了:第一,信奉“自由发展主义”的美国主流社会科学家如何影响乃至塑造了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发展”政策;第二,以追求知识的客观性自命和自信的美国社会科学,却在何等严重的程度上成为了美国国家意识形态自觉不自觉的支撑者和追随者,而这又在何等程度上损害了美国社会科学的科学品质和实践效用。 -
走向现代国家之路
乘旦意新,祝福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