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大以前
-
Chen Village
The first two editions of Chen Village presented an enthralling account of a Chinese village in the throes of Maoist revolution followed by dramatic changes in village life and local politics during the Deng Xiaoping period. Now, more than a decade and a half later, the authors have returned to Chen Village, and in three new chapters they explore astonishing developments. The once-backwater village is today a center of China's export industry, where more than 50,000 workers labor in modern factories, ruled by the village government. This new edition of Chen Village illuminates, in microcosm, the recent history of rural China up to the present time. -
劳作的女人
名人及媒体推荐: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女手艺人、女佣、女乞丐、女演员,还有其他一些我们缺乏基本认识的女性劳动者,并指出,城市女性成功地占领了公共空间,将其变成了她们的日常空间,并运用公共空间来增加自己的机会和影响。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在一个急速变化的社会中,女性的各种潜力与可能、她们的危险与焦虑,捕捉到了她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积极有效而又引人争议的各种利用途径。 通过女性日常生活经验的透镜,本书把北京描写成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城市。劳动阶级的女性经验特别突出了20世纪初北京城那些未完成的改变、不充分的发展、前后矛盾的改革,以及没有结果的各种论辩,使我们竭力去探索这些东西对她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王笛 编辑推荐: 这些劳作的女人,不只是城市改造的旁观者,也是参与者。 摩登时代给女性呈上的,不只是挑战、悲惨和牺牲,还有机会。 内容简介: 如果说清末的上海是西风东渐的桥头堡,是当时中国最为西化摩登的都会,那么身为帝国都城和中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在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则面临着更大的张力与冲突。本书描绘的正是清末民初之际北京的市井空间中普通劳动妇女的日常生活。 作者勾勒的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女性如何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走向现代化,而是底层的女性艺人、佣人、乞丐、小贩、三姑六婆、戏子、普通妓女如何努力适应急速变革的社会,在城市空间为生计而奔忙。 本书将女性的生活场景从深闺内闱的家庭生活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处于急剧变革之中的城市空间。在城市化和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许多普通的女性迈出家门,她们外出工作,去看电影、听戏、逛公园、遛大街。城市空间给女性提供了追寻自由的舞台,但让她们遭受到了歧视和压迫。 作者挖掘了许多人们未曾注意过的史料,包括档案、报纸、杂志、游记、回忆录、社会调查以及有关北京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宗教的相关材料,将这段为人忽视的女性史引入了读者的视野。这些劳作的女人,被置于更为宏阔的政治解放和深刻的社会经济变迁的脉络之中,作者以精细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她们面前的各种可能,以及她们在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中的危险与焦灼。 -
最後的帝國軍人: 蔣介石與白團
日本帝國最後的軍人,竟然是台灣現代國防的起點? 繼《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謎樣的清明上河圖》後, 日本知名新聞工作者野島剛從《蔣介石日記》出發, 走訪白團成員及其家屬,取得大量從未曝光的日記與自傳, 親眼目睹台灣國防大學祕藏數十年的白團書庫最高機密檔案, 耗時七年書寫時間,揭開蔣介石與日本關係、與白團的神祕面貌! 學習與克服──蔣介石的一生,反映出近現代中國與日本的糾葛 蔣介石的一生,可以說是與日本有著切也切不斷的「緣分」。這並不只限定於蔣介石個人,而是生在那個動盪時代的中國人不管願不願意,都無法不去面對時時刻刻來自鄰國日本的「時代的邀請」。 沒有人可以否認,現代中國的歷史,可說是與蔣介石個人的命運緊緊相繫的。另一方面,從蔣介石的一生起伏,特別可以清楚看出當時日本與中國關係的投射;因此,研究蔣介石與日本的關係,就等於是探索中國與日本之間的關係。 學習日本、利用日本、最後克服日本, 蔣介石以這樣的形式,推動著某種「歷史意志」的運作。 而在這當中,最能特別體現出橫跨在蔣介石與日本之間,可稱之為「學習與克服」這道橋梁的事物,正是《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所要探討的主題──白團。 從未公開的史料──揭開白團的神祕面紗 白團的成立與實現,正是發生在台灣的命運由黑暗轉為光明的這短短一瞬間。在美國捨棄台灣的時候,白團誕生了,並且逐步發展;爾後不久,美國重新恢復了對台灣的支援。這時候的蔣介石,深深陷入了對美國的「絕望」以及「感謝」這兩種矛盾複雜的情緒當中。一方面,他對於在自己苦難之際仗義伸出援手的白團懷抱著深深的感謝之情,但另一方面,美國的軍事援助仍然是他賴以防衛台灣,乃至反攻大陸的關鍵,這一點也一直沒有變過。 如此看來,白團能夠在台灣活動長達二十年之久,其實是諸多偶然要素匯聚之下所產生的結果。這樣一想,若是我們將白團的存在,視為在錯綜複雜的現代亞洲孕育下猶如奇蹟般誕生下來的「怪胎」,或許一點也不為過。 野島剛以近年公開發表的《蔣介石日記》為起點,鍥而不捨探索散落台灣、美國、日本三地的龐大資料,包括從未公開的《曹士澂檔案》、白團成員家書、日記等珍貴史料,同時透過對相關人士的縝密訪談,忠實描繪「政治家蔣介石」最真實的面貌,以及日本軍事顧問團「白團」實際活動的情況,呈現白團在「報恩」和「反共」的外表形象之下,更私密更真實的人性一面。 國際媒體好評 《週刊Diamond》:翻譯家、政治・經濟評論家徳川家廣:新聞記者出身的作者善於採訪、透視人性,詳實呈現出戰敗的舊帝國軍人透過協助蔣介石對抗共產黨,而在台灣重新找到生命價值的過程。 《朝日新聞》:日本近現代史研究者、著名作家保坂正康:作者關懷層面既深且廣,不僅重建了二戰之後跨越台日兩地的祕密軍事援助體系,也注意到舊帝國軍人缺乏戰爭反省的那一面。 《日本經濟新聞》:東大準教授川島真:瑕不掩瑜,作者發掘了密藏數十年無人知曉的史料,想要了解二戰之後東亞地區的冷戰格局,必讀本書。 -
短二十世紀
二十世纪落幕了。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在欧洲的视角内,将这个世纪界定为从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至1991年苏东解体为止、作为“极端的年代”的短二十世纪。与作者的看法不同的是,在《短二十世纪》一书中,作者将中国的二十世纪界定为从1911至1976年为止、作为“漫长的革命”的短二十世纪──这是一个极端的、但同时也是革命的时代。 本书作者论述了中国在这个“短世纪”中的两个独特性:第一个独特性集中於这个“短世纪”的开端,即在革命建国过程中的帝国与国家的连续性问题。第二个独特性集中於这个“短世纪”的终结,即革命与後革命的连续性问题。 -
海桑集
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熊式輝(1893-1974),根據自己四十餘年(1907-1949)的日記,在1960年代親自編著了長達40餘萬字的《海桑集》,按編年體的風格將全書分為六大篇,包括“我與中國國民革命”、“北伐成功之後”、“中國之抗日”、“中國與友邦共同抗日”、“抗日勝利與東北禍患之勃發”以及“中國在抗日勝利後之厄運”。《海桑集》側重記載了其本人叱吒風雲的政治和軍事生涯,包括參與同盟會、辛亥革命、討袁護法、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等重大歷史事件,為史家重新理解中國近代史、民國史、中外關係史和國共關係史,提供了新的史實依據和獨特視角,可謂極其珍貴。其原稿、日記、電報、照片現藏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一直沒有出版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