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著述考
《清代著述考(套装共5册)》是顾先生早年为研究清代学术而作,对清代五百多位学者的著述、版本等作了辑录,并附相关的序跋及考证。其中一小部分曾经整理,陆续发表在《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上。此次收入《全集》,将《清代著述考》原稿全部影印,另将排印的部分附于原稿之末。 -
浪口村随笔
-
顾颉刚全集
《顾颉刚全集》分八集,五十九卷,六十二册:分为《古史论文集》、《民俗论文集》、《读书笔记》、《书信集》、《日记》、《宝树园文存》、《清代著述考》、《文库古籍书目》,计2500万字。 各集内容介绍如下: 《日记:附人名索引.全11卷共12册》 顾先生日记始于1913年10月,自1921年起至1980年12月17日(去世前八天),基本不间断。日记不仅是顾先生“生命史中最宝贵之材料”,更是近现代学术史、社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信集.全5卷共5册》 顾先生交往遍天下,一生留下大量书信,此次所收约一千八百通。其中一部分是原信(包括家书七百余通),另一部分是录副本,还有一些是底稿及为数不多的发表于报刊者。这些书信所反映的不仅是顾先生个人的历史,也是当时学术界、文化界众多学者的历史,更是当时社会、时代的真实反映。 《古史论文集.全12卷共13册》 《古史论文集》是《顾颉刚全集》最为核心的内容。其中卷一至卷四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论述和对于古史传说及夏、商、周至春秋史实的考辨;卷五、卷六为古代民族和疆域的探索;卷七至卷十一为古书真伪、内容和著作时代的考订,其中卷十(上、下)所收的《尚书大诰译证》,是顾先生晚年最为重要的著作;卷十二收入《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国史讲话》、《当代中国史学》、《中国史学入门》四部专书。 《民俗论文集.全2卷共2册》 顾先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大众文化积极态度的影响,把民间的歌谣、戏剧、故事、风俗、宗教和传统的经学、史学置于同等的地位上做研究的题材。此部分除收入《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三部专书外,还包括有关歌谣、风俗、民间文艺等的序跋与论述、探讨等。 《读书笔记:附篇目分类索引.全16卷共17册》 顾先生治学,勤于作读书笔记,从1914年起至1980年逝世,从未间断。六十余年积累了近二百册笔记,约六百万字。这些笔记是顾先生著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涵盖中国古代文化的政治、社会、经济、宗教、思想各个层面。此次收入《全集》,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两卷:卷十五,顾先生早年北京大学求学时代的笔记;卷十六,《浪口村随笔》、《史林杂识初编》及笔记拾遗。 《宝树园文存.全6卷共6册》 顾先生一生所写文章,除收入《古史论文集》、《民俗论文集》以外者,均收入该部分。宝树园原系顾氏先祖所建花园,先生苏州故居即建于此园旧址,故以名集。其中不免“琐屑之言”,甚至包括一些启事、广告、合同等。依照分类编年的原则,《文存》分为“学术编”、“教育编”、“边疆与民族编”、“文化编”、“政治及其它编”五编。 《清代著述考.全5卷共5册》 此书是顾先生早年为研究清代学术而作,对清代五百多位学者的著述、版本等作了辑录,并附相关的序跋及考证。其中一小部分曾经整理,陆续发表在《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上。此次收入《全集》,将《清代著述考》原稿全部影印,另将排印的部分附于原稿之末。 《文库古籍书目.全2卷共2册》 《文库古籍书目》著录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颉刚文库内约六千部线装书,著录方式按经、史、子、集四部,外加丛书、新学,共分六大类。并将书中各家题跋汇为“题记编”。末附著者、书名、题记批校者四角号码索引。 -
汉代学术史略
《汉代学术史略》主要内容:“指示新潮底趋向,测定潮势底迟速”,这十四个大字就赫然写在人民出版社创设通告上,成为办社宗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版宗旨的表述也许有所不同,但宗旨的精髓却始终未变!无论是在传播马列、宣传真理方面,还是在繁荣学术、探索未来方面,人民版图书都秉承这一宗旨。几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批为世人所公认的精品力作。有的图书眼光犀利,独具卓识;有的图书取材宏富,考索赅博;有的图书大题小做,简明精悍。它们引领着当时的思想、理论、学术潮流,一版再版,不仅在当时享誉图书界,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
顾颉刚日記(全十二卷)
顾颉刚先生的日记,除1913年及1919年的片断记载外,自1921年起历60年基本未中断,约有600万言,他自谓是“生命史中最宝贵之材料”(1939,10,25,日记语)。 顾先生将日记视为吐露心迹的场所,七情六欲,无所不谈。作为一位史学家,他搜集、积累、验证史料的职业习惯自然地体现在日记中。他认真地记录并从中寻觅个人的足迹,自我检讨,又自觉自愿地留给后人去翻览,检验。 这部日记是他60余年经历的写照,也是他所处社会和时代沧海桑田巨变的一个侧影。 这部日记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炮火和“文化革命”的劫难,能够保存下来,奉献给今日的读者,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
未盡的才情
本書是余英時教授為《顧頡剛日記》所寫的序言。 顧頡剛以倡導「古史辨」運動知名於世,他一生最重要的研究成績也集中在古代,上起夏、商、周,下至秦、漢。在我們一般印象中,他是一位典型「象牙塔」中學者,畢生與古籍為伍。 作者從《顧頡剛日記》裡頭意外地發現:他的「事業心」竟在「求知慾」之上,而且從1930年代開始,他的生命型態也愈來愈接近一位事業取向的社會活動家,流轉於學、政、商三界。 另一個更意外的發現是,與大家過去的認識截然不同,顧先生並不僅僅是一位謹厚寧靜的恂恂君子。在謹厚寧靜的後面,他還擁有激盪以至浪漫的情感。他對譚慕愚女士「纏綿悱惻」的愛情,前後綿延了半個世紀以上,從1924年初識到1978年題詩日記,讀來極為動人。 這兩大意外的發現,使作者感到必須深入他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懂得他的志業、為學、與為人。